小编哆嗦:
分析的很到位,值得一看!
作者:楼山老猿
六亿人民币堆在我面前,我竟然没有被震撼!当我数到五亿两千八百三十八万的时候,我被震撼了!——拉《金陵十三钗》4月11日15:41来自腾讯微博
后来我在QQ空间就本片写了一篇日志,写得杂乱、随意,又配了些插图。本来是供自己玩味一把,现在斗胆拿出来和朋友交流一下。
不敢妄称专业,但求高手指点一二!万分感谢!
这是部被许多人赞扬的影片,这是部被许多人辱骂的影片!总之,这是部被许多人
一、序言
二、故事梗概
三、故事主线
四、人物和人物性格的转变
五、震撼人心的场景
六、值得一提的伏笔与象征
七、演员的表演
八、本片比以往反战电影的突破之处
九、听到的几个问题
一、序言
张艺谋表现的是南京沦陷后,一群妓女和一群教堂女学生面临被日本兵强暴的悲惨命运。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八年侵略战争是一幅大波澜的惨烈画面,攻占南京是其中的一道滔天巨浪,南京大屠杀是这道巨浪过后血淋淋的波澜,而一群妓女和一群教堂女学生的悲惨命运只是这波澜中的一颗血珠。张艺谋用六亿人民币打造这颗炫目的血珠,去折射日*侵华战争的残暴,中国人所受的奇耻大辱,以及战争对侵略者人性的扭曲和战争危境中对人性善与恶的拷问。
二、故事梗概
年,南京沦陷,惨遭日*屠城。教会女学生、殡葬师约翰和一群秦淮河妓女躲进教堂,但很快被日*围困。妓女怀揣剪刀替女学生参加日*庆功会,约翰以神父的身份随后带女学生逃出教堂。
三、故事主线
主线:一位美国殡葬师和一群秦淮河妓女对教会女学生的拯救。
这部片子中对抗战的表现,虽然有出彩之处,但力度过弱,不是故事的主线。它对主线有衬托作用,没有生硬嫁接的痕迹。
四、人物和人物性格的转变
人物性格没有发生转变的有陈乔治、李教官、教会学校女学生,在此狼山老猿不做分析。
要想使人物性格发生变化,必须有使他们发生变化的事件,看来,我是个喜欢挑事儿的人。
(接下来的内容配合插图,我分成小节贴上去,请注意自己归类。抱歉。)
约翰·米勒的性格转变
约翰这个来到中国发战争财、死人财的殡葬师是个什么样的鸟人呢?
用图分析——
1、贪生!
(如上图)约翰随身准备一块布,上面写着“IamAmerican.Iama……”
2、贪酒!
(如上图)约翰随身带酒!后来教堂酗酒!
3、贪财!
(如上图)约翰搜刮天主教堂募捐箱!
4、贪色!
(如上图)影片前半部,约翰一心梦想品尝玉墨等“幼儿园老师”的特殊服务,哪怕是穿上了英格曼神父的衣服。
这样的一个无赖形象最后果断放弃了和同伴安全离开南京的宝贵机会,成了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于危难的大英雄,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的性格突变?(一)约翰对女学生的转变:由自私向救赎。
我在影片中发现导演是给我们这么交代的,如图——1、同情
(如上图)因为约翰同样身处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的环境中,所以他对教会学校女学生即将惨遭蹂躏而产生共命运的同情感。
2、父爱
(如上图)如果约翰的女儿还活着,年龄也将近有书娟等女学生这么大了。
3、爱情
(如上图)约翰爱上了玉墨,而玉墨要舍身拯救女学生。
女朋友的要求,他不能不答应!
4、机会与无奈
(如上图)英格曼神父死了,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教堂里,只有他能救人。这是约翰从入殓师向神父转变的机会,也有被逼无奈的成分。
从分析上看,约翰的性格由自私向仁爱的转变获得了足够的动力,但从影片本身来看,我的狗眼告诉我的驴脑袋:这爷们儿的性格转变有硬伤。
(二)约翰对玉墨的转变:由好色向爱情。
是什么事件推动约翰爱上了玉墨呢?
1、性
(如上图)约翰想得到玉墨“无与伦比”的特殊服务。
2、义
(如上图)约翰被一个风尘女子舍身救人的大义所打动。
约翰由梦想试试玉墨的床上功夫到真诚爱上玉墨,这个桥段我估计中西观众反应不一。
西方观众:“都尼玛什么时候了?接吻、上床需要那么多理由吗?”
对于喜欢文火慢炖的大多中国观众来说,“不需要吗?”
面对中西文化尚存的差异,在约翰性格转变的编剧技巧和观众感情酝酿方面,老谋子站在中西观众中间的平衡点上,也许正因为如此,两边都有人骂他。
我的观点是:约翰,你有充分的理由嫖,可你没有充分的理由爱。
金陵十二钗的性格转变
我们先看她们是一群什么样的女人。
1、无耻
这还用说吗?省略。
2、无仁
(如上图)国破家亡之际,占了教会学校女学生的藏身地窖,整日袒胸露背,偷喝救济孤儿院的红酒,描眉化妆,搓麻将。
3、无义
(如上图)用自己唯一的资本——身体去取悦洋人,渴望换取逃离南京的机会。就算换成是让她们家破人亡的日本兵,她们为了活命也一定会以身相许。
是什么事件推动这些风尘女子由放荡不羁到舍生取义的性格逆转?
我在影片中发现导演做了如下交代——
1、报恩
(如上图)日本兵袭击天主教堂,女学生为了不让地窖中的妓女们暴露,转而逃往别处,致使如狼似虎的日本兵发现了女学生,并导致一个女生坠楼身亡。
2、尊严
(如上图)这群风尘女子替女学生们去赴死的最终原因是为了拯救女学生,还是以命相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混蛋问题,真正的实情是玉墨唤醒了这群风尘女子心中被别人践踏许久的尊严。玉墨,她们性格转变的重要推动者。
3、主观意识的推动
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主要靠事件的推动,但人物主观意识的变化同样能推动性格的变化。不过,这种方法不可多用,否则大部分观众如坠十里云雾。
举例如下:
约翰是个入殓师,给即将入殓的死人描眉化妆,久而久之,这小子有了职业病:不会对站着的人化妆。也就是说玉墨等风尘女子必须像个死人似的躺在那里,这对那些准备赴日*庆功会九死一生的风尘女子来说太尼玛忌讳了。
那么导演是如何让妓女们冲破心理障碍的呢?
1、渴望纯洁
(如上图)美菱:对,管它红事白事呢,反正我就要打扮得像个漂亮女学生!
瞧!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为了“像个漂亮女学生”。这么简单就完,是不是编剧、导演黔驴技穷?不是,就这么简单才符合人物,否则他们就成了*协委员。但我的理解是她们不是渴望漂亮,她们已经漂亮得让教会的女学生都又爱又恨了,她们渴望得到的是洗净垢体,得到纯洁,回归女学生的模样只是想通过外形的改变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或者像很多砖家叫兽说的是一种象征。
2、渴望尊重
(如上图)一个雏妓拿起镜子,眼圈红了,哽咽。
雏妓:我妈要是活着,看到我这样子,不晓得有多高兴呢!
妓女们安静了下来。
雏妓的串串眼泪滑出眼眶。
雏妓:我妈说,我家就缺个念书的人。
年那个时代的中国,穷人对文化人的重视比孔孟时代少不了多少,而婊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能被人赎出从良,有尊严地活着是她们一生的梦想。看过《桃花扇》的朋友一定对纸扇上形如桃花的鲜血所打动,那是有良知、有梦想的妓女血泪!其实,所处社会最底层的她们,渴望的不是做个读书人,不是做个有文化的人,而是做个有尊严的人,做个能和别人平起平坐的人!所以,妓女们为了一个虚假的女学生身份甘愿冒生命危险的这个举动,从编剧方面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技巧,但这个理由让人唏嘘不已,最起码我狼山老猿的眼湿了。
也许你从小虫我的分析中你感觉到放荡不羁的风尘女子向舍生取义的性格逆转具备了充分的动力,其实她们的性格逆转的动力比约翰转变的动力还要弱,而金陵十三钗才是本片最大的主角,金陵十三钗的性格逆转才是本片人性最华丽的转身!对此,老谋子在人物刻画上有失平衡。老谋子哥啊,您的老毛病又犯了,您用那些华丽的甚至有些铺张的镜头去表现金陵十三钗,可为什么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增加画面的叙事性呢?
还有,观众朋友,你是否被演员贝尔头上的奥斯卡光环所蒙蔽?
五、震撼人心的场景
1、(如上图)徐大鹏身捆手榴弹从楼上跳下炸日*坦克,日*举枪射击,空中的徐大鹏血肉横飞。
(因个人口味不同,我比较喜欢暴烈的场面)
2、(如上图)教导队排成“一”字形,用战友的身体组成人肉盾牌,尽力靠近日*坦克,队伍最后的一个战士引爆捆在身上的手榴弹。
3、(如上图)日*蜂涌上楼射击,李教官坠楼,用自己的尸体拉响了绑在楼上多处的手榴弹,与日*同归于尽。
4、(如上图)豆蔻惨遭日*蹂躏致死,血从她的发梢滴落……
图一:裹胸
图二:藏刀
5、(如上图一、图二)玉墨等秦淮风尘女子裹胸、藏刀替教会学校女学生赴死。
6、(如上图)约翰开卡车载着女学生逃出南京城,获得重生。
这是我完全凭印象从脑海中选出的场景,细瞧,有规律,前五个场景都是死人,最后一个获得重生。
这也许无意中准确地概括了本片。
六、值得一提的伏笔与象征
高速摄影:路边倾倒的一个锋利的铁栅栏枪尖,割断马车上的豆蔻怀中紧抱着的琵琶的两根弦。
伏笔。特别是以小见大的伏笔是电影编剧常用的手段,比如《魂断蓝桥》中的平安符。
与之后应的是:豆蔻为了寻找琵琶弦重返翠禧楼,结果遭遇日本兵,被蹂躏致死。
与之延伸的是:在约翰即将开着卡车逃出南京城前,书娟抱着豆蔻的琵琶藏进车厢。
象征。琵琶是这群风尘女子的象征,既温柔香艳,又如泣如诉。这群秦淮女人演唱《秦淮景》的主演奏乐器就是琵琶,赴死前玉墨又弹起琵琶和众姐妹演唱起《秦淮景》。
七、演员的表演
1、排名第一:约翰
演得好!说他不好怕他拿小金人砸我!确实挺好的。
2、排名第二:玉墨
一个新人演得出人意料得好。
3、排名第三:长谷川
高手是用眼神演戏的。
……
排名老末:书娟
编剧刘恒说老谋子说她演得挺好,我觉得她是败笔,因为她把人物演僵硬了。也许现实中的书娟就是如此,可电影不是照搬生活。
(对演技一笔带过)
八、本片比以往反战电影的突破之处
1、(如上图)李教官率领的教导队所属国民*,以此点承认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洒的是国*将士的鲜血,这是被以往的中国大陆的广电总局屏蔽的,这一点是突破。至于蒋介石投入的保护南京的数百万兵力是否都如此英勇,小虫无史料不敢肯定,但我相信那群百万中国爷们、中国*人肯定不乏有血性的抵抗!
2、(如上图)影片中的天主教堂和约翰都象征着外国力量,有很多观众认为这是老谋子在向好莱坞式的大片靠拢,但事实上教堂和部分西方势力对中国难民进行了庇护和拯救。美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没有美国,中国能不能抗战胜利或者什么时候胜利,还真不好说。这一点也被以往的中国大陆的广电总局所基本屏蔽。为什么呢?除了国际上人道主义援助外,当时的美国大力支持“正规*”国民*抗日,当然,共*也深受其害。扯远了,“莫谈国事”!
3、(如上图)对日本人的刻画不再是脸谱化:丑陋、凶残、愚蠢。长谷川是个人性尚存的日本*官,但老谋子刻画他时也是缩着蛋儿,让他用眼神演戏,台词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想到这小子把长谷川演活了!
4、(如上图)据说是耗资万人民币打造的天主教大教堂。本片花钱之多,六亿人民币,前无古人。
九、听到的几个问题:
语言太杂乱
有人说张艺谋在本片所采用的语言太杂乱,有英语、日语、南京话、上海话,给观众带来了理解上的不便。
我倒是很喜欢这种“乱”的形式,因为这样显得真实,很贴这部电影的表现技法。假如你让约翰(美国)、书娟的父亲(上海)、日本兵(日本)等都说汉语,就破坏了真实感!
长谷川起初派兵围守天主教堂,究竟是想保护女学生,还是已经准备把女学生送到庆功会?分析有三。
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日本是一个小国,战争中的日本大伤元气,日本*府为了壮大自己,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为了养*队等等原因,就要掠夺中国的财富,这也是他们发起战争的主要原因,而掠夺中国财富的首要策略就是迅速恢复占领区的经济建设,但小小的日本不可能倾本国人力来劳动、掠夺,只有使用“以华制华”的手段,而这个手段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和中国百姓搞好关系。正如本片那个大佐说的一样,他是战后治安委员会的。确实,当时的日本*府制定了一些规矩,比如禁止强奸中国妇女等等。慰安妇就是为了稳定*心的荒唐*策。
如果以此推断,这位大佐是真的想保护女学生免受日兵摧残。
第二,他在此是真的想保护女学生,可是回到部队,上司们知道了教堂里有女学生,就命令他这个所谓治安委员会的会长把女学生抓来,供他们庆功、取乐。虽然他心有不甘,可是*令如山,他不得不从。只能在第二次来听女学生们唱歌时,向神父和女学生们下了*令状。
也就是说,这个日本大佐原本想保女学生,可是后来保不住了。
第三,这一种可能是最没人性的,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他第一次来就不是为了保护女学生,而是为了防止女学生们逃跑,真正的意图是等待庆功会的那一天,把这些女学生抓去为庆功会唱赞歌。当然,他也知道,就算高级*官放过了这些女学生,庆功会后,她们也逃不过众多日本兵的魔掌。再向好处想一步,就算将*、大佐们想保护这些女学生,但他们也只是想一想,然后摇摇头,算了吧,世道混乱……嗯……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闺女……
对于以上三种推测,都是有可能的。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这个治安委员会的大佐对女学生们的同情是真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第一,大佐之所以任职为战后南京治安委员会的领导,记住,这是南京,当时的国民*总统府所在地,非常有可能是一个纪律性极强的人,日本最高*府从识人用人方面觉得他是一个有能力“保一方平安”的人,如果他是一个凶狠野蛮的人,也许他应该出现在炮火连天战场上。
第二,这个大佐会谈钢琴,说明他是一个家教较好的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日本这个对英语毫无天赋的国家里,说明他长期在外留学;他谈吐优雅,说明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熏陶的人;他眼含泪水,说明他厌恶战争,人性未泯。综合以上两点,这个大佐自我心理上不想伤害女学生,这是张艺谋用人物纠结的心理这把利剑来控诉战争、反对战争。
陆川拍《南京!南京!》时把日*拍得好看,有人担心他,“我当时想,陆川要干嘛啊,把日*拍得这么雄壮?”许多这是我曾发表的微博——
六亿人民币堆在我面前,我竟然没有被震撼!当我数到五亿两千八百三十八万的时候,我被震撼了!——拉《金陵十三钗》4月11日15:41来自腾讯微博
后来我在QQ空间就本片写了一篇日志,写得杂乱、随意,又配了些插图。本来是供自己玩味一把,现在斗胆拿出来和朋友交流一下。
不敢妄称专业,但求高手指点一二!万分感谢!
这是部被许多人赞扬的影片,这是部被许多人辱骂的影片!总之,这是部被许多人
一、序言
二、故事梗概
三、故事主线
四、人物和人物性格的转变
五、震撼人心的场景
六、值得一提的伏笔与象征
七、演员的表演
八、本片比以往反战电影的突破之处
九、听到的几个问题
一、序言
张艺谋表现的是南京沦陷后,一群妓女和一群教堂女学生面临被日本兵强暴的悲惨命运。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八年侵略战争是一幅大波澜的惨烈画面,攻占南京是其中的一道滔天巨浪,南京大屠杀是这道巨浪过后血淋淋的波澜,而一群妓女和一群教堂女学生的悲惨命运只是这波澜中的一颗血珠。张艺谋用六亿人民币打造这颗炫目的血珠,去折射日*侵华战争的残暴,中国人所受的奇耻大辱,以及战争对侵略者人性的扭曲和战争危境中对人性善与恶的拷问。
二、故事梗概
年,南京沦陷,惨遭日*屠城。教会女学生、殡葬师约翰和一群秦淮河妓女躲进教堂,但很快被日*围困。妓女怀揣剪刀替女学生参加日*庆功会,约翰以神父的身份随后带女学生逃出教堂。
三、故事主线
主线:一位美国殡葬师和一群秦淮河妓女对教会女学生的拯救。
这部片子中对抗战的表现,虽然有出彩之处,但力度过弱,不是故事的主线。它对主线有衬托作用,没有生硬嫁接的痕迹。
四、人物和人物性格的转变
人物性格没有发生转变的有陈乔治、李教官、教会学校女学生,在此狼山老猿不做分析。
要想使人物性格发生变化,必须有使他们发生变化的事件,看来,我是个喜欢挑事儿的人。
(接下来的内容配合插图,我分成小节贴上去,请注意自己归类。抱歉。)
约翰·米勒的性格转变
约翰这个来到中国发战争财、死人财的殡葬师是个什么样的鸟人呢?
用图分析——
1、贪生!
(如上图)约翰随身准备一块布,上面写着“IamAmerican.Iama……”
2、贪酒!
(如上图)约翰随身带酒!后来教堂酗酒!
3、贪财!
(如上图)约翰搜刮天主教堂募捐箱!
4、贪色!
(如上图)影片前半部,约翰一心梦想品尝玉墨等“幼儿园老师”的特殊服务,哪怕是穿上了英格曼神父的衣服。
这样的一个无赖形象最后果断放弃了和同伴安全离开南京的宝贵机会,成了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于危难的大英雄,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的性格突变?(一)约翰对女学生的转变:由自私向救赎。
我在影片中发现导演是给我们这么交代的,如图——1、同情
(如上图)因为约翰同样身处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的环境中,所以他对教会学校女学生即将惨遭蹂躏而产生共命运的同情感。
2、父爱
(如上图)如果约翰的女儿还活着,年龄也将近有书娟等女学生这么大了。
3、爱情
(如上图)约翰爱上了玉墨,而玉墨要舍身拯救女学生。
女朋友的要求,他不能不答应!
4、机会与无奈
(如上图)英格曼神父死了,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教堂里,只有他能救人。这是约翰从入殓师向神父转变的机会,也有被逼无奈的成分。
从分析上看,约翰的性格由自私向仁爱的转变获得了足够的动力,但从影片本身来看,我的狗眼告诉我的驴脑袋:这爷们儿的性格转变有硬伤。
(二)约翰对玉墨的转变:由好色向爱情。
是什么事件推动约翰爱上了玉墨呢?
1、性
(如上图)约翰想得到玉墨“无与伦比”的特殊服务。
2、义
(如上图)约翰被一个风尘女子舍身救人的大义所打动。
约翰由梦想试试玉墨的床上功夫到真诚爱上玉墨,这个桥段我估计中西观众反应不一。
西方观众:“都尼玛什么时候了?接吻、上床需要那么多理由吗?”
对于喜欢文火慢炖的大多中国观众来说,“不需要吗?”
面对中西文化尚存的差异,在约翰性格转变的编剧技巧和观众感情酝酿方面,老谋子站在中西观众中间的平衡点上,也许正因为如此,两边都有人骂他。
我的观点是:约翰,你有充分的理由嫖,可你没有充分的理由爱。
金陵十二钗的性格转变
我们先看她们是一群什么样的女人。
1、无耻
这还用说吗?省略。
2、无仁
(如上图)国破家亡之际,占了教会学校女学生的藏身地窖,整日袒胸露背,偷喝救济孤儿院的红酒,描眉化妆,搓麻将。
3、无义
(如上图)用自己唯一的资本——身体去取悦洋人,渴望换取逃离南京的机会。就算换成是让她们家破人亡的日本兵,她们为了活命也一定会以身相许。
是什么事件推动这些风尘女子由放荡不羁到舍生取义的性格逆转?
我在影片中发现导演做了如下交代——
1、报恩
(如上图)日本兵袭击天主教堂,女学生为了不让地窖中的妓女们暴露,转而逃往别处,致使如狼似虎的日本兵发现了女学生,并导致一个女生坠楼身亡。
2、尊严
(如上图)这群风尘女子替女学生们去赴死的最终原因是为了拯救女学生,还是以命相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混蛋问题,真正的实情是玉墨唤醒了这群风尘女子心中被别人践踏许久的尊严。玉墨,她们性格转变的重要推动者。
3、主观意识的推动
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主要靠事件的推动,但人物主观意识的变化同样能推动性格的变化。不过,这种方法不可多用,否则大部分观众如坠十里云雾。
举例如下:
约翰是个入殓师,给即将入殓的死人描眉化妆,久而久之,这小子有了职业病:不会对站着的人化妆。也就是说玉墨等风尘女子必须像个死人似的躺在那里,这对那些准备赴日*庆功会九死一生的风尘女子来说太尼玛忌讳了。
那么导演是如何让妓女们冲破心理障碍的呢?
1、渴望纯洁
(如上图)美菱:对,管它红事白事呢,反正我就要打扮得像个漂亮女学生!
瞧!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为了“像个漂亮女学生”。这么简单就完,是不是编剧、导演黔驴技穷?不是,就这么简单才符合人物,否则他们就成了*协委员。但我的理解是她们不是渴望漂亮,她们已经漂亮得让教会的女学生都又爱又恨了,她们渴望得到的是洗净垢体,得到纯洁,回归女学生的模样只是想通过外形的改变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或者像很多砖家叫兽说的是一种象征。
2、渴望尊重
(如上图)一个雏妓拿起镜子,眼圈红了,哽咽。
雏妓:我妈要是活着,看到我这样子,不晓得有多高兴呢!
妓女们安静了下来。
雏妓的串串眼泪滑出眼眶。
雏妓:我妈说,我家就缺个念书的人。
年那个时代的中国,穷人对文化人的重视比孔孟时代少不了多少,而婊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能被人赎出从良,有尊严地活着是她们一生的梦想。看过《桃花扇》的朋友一定对纸扇上形如桃花的鲜血所打动,那是有良知、有梦想的妓女血泪!其实,所处社会最底层的她们,渴望的不是做个读书人,不是做个有文化的人,而是做个有尊严的人,做个能和别人平起平坐的人!所以,妓女们为了一个虚假的女学生身份甘愿冒生命危险的这个举动,从编剧方面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技巧,但这个理由让人唏嘘不已,最起码我狼山老猿的眼湿了。
也许你从小虫我的分析中你感觉到放荡不羁的风尘女子向舍生取义的性格逆转具备了充分的动力,其实她们的性格逆转的动力比约翰转变的动力还要弱,而金陵十三钗才是本片最大的主角,金陵十三钗的性格逆转才是本片人性最华丽的转身!对此,老谋子在人物刻画上有失平衡。老谋子哥啊,您的老毛病又犯了,您用那些华丽的甚至有些铺张的镜头去表现金陵十三钗,可为什么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增加画面的叙事性呢?
还有,观众朋友,你是否被演员贝尔头上的奥斯卡光环所蒙蔽?
五、震撼人心的场景
1、(如上图)徐大鹏身捆手榴弹从楼上跳下炸日*坦克,日*举枪射击,空中的徐大鹏血肉横飞。
(因个人口味不同,我比较喜欢暴烈的场面)
2、(如上图)教导队排成“一”字形,用战友的身体组成人肉盾牌,尽力靠近日*坦克,队伍最后的一个战士引爆捆在身上的手榴弹。
3、(如上图)日*蜂涌上楼射击,李教官坠楼,用自己的尸体拉响了绑在楼上多处的手榴弹,与日*同归于尽。
4、(如上图)豆蔻惨遭日*蹂躏致死,血从她的发梢滴落……
图一:裹胸
图二:藏刀
5、(如上图一、图二)玉墨等秦淮风尘女子裹胸、藏刀替教会学校女学生赴死。
6、(如上图)约翰开卡车载着女学生逃出南京城,获得重生。
这是我完全凭印象从脑海中选出的场景,细瞧,有规律,前五个场景都是死人,最后一个获得重生。
这也许无意中准确地概括了本片。
六、值得一提的伏笔与象征
高速摄影:路边倾倒的一个锋利的铁栅栏枪尖,割断马车上的豆蔻怀中紧抱着的琵琶的两根弦。
伏笔。特别是以小见大的伏笔是电影编剧常用的手段,比如《魂断蓝桥》中的平安符。
与之后应的是:豆蔻为了寻找琵琶弦重返翠禧楼,结果遭遇日本兵,被蹂躏致死。
与之延伸的是:在约翰即将开着卡车逃出南京城前,书娟抱着豆蔻的琵琶藏进车厢。
象征。琵琶是这群风尘女子的象征,既温柔香艳,又如泣如诉。这群秦淮女人演唱《秦淮景》的主演奏乐器就是琵琶,赴死前玉墨又弹起琵琶和众姐妹演唱起《秦淮景》。
七、演员的表演
1、排名第一:约翰
演得好!说他不好怕他拿小金人砸我!确实挺好的。
2、排名第二:玉墨
一个新人演得出人意料得好。
3、排名第三:长谷川
高手是用眼神演戏的。
……
排名老末:书娟
编剧刘恒说老谋子说她演得挺好,我觉得她是败笔,因为她把人物演僵硬了。也许现实中的书娟就是如此,可电影不是照搬生活。
(对演技一笔带过)
八、本片比以往反战电影的突破之处
1、(如上图)李教官率领的教导队所属国民*,以此点承认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洒的是国*将士的鲜血,这是被以往的中国大陆的广电总局屏蔽的,这一点是突破。至于蒋介石投入的保护南京的数百万兵力是否都如此英勇,小虫无史料不敢肯定,但我相信那群百万中国爷们、中国*人肯定不乏有血性的抵抗!
2、(如上图)影片中的天主教堂和约翰都象征着外国力量,有很多观众认为这是老谋子在向好莱坞式的大片靠拢,但事实上教堂和部分西方势力对中国难民进行了庇护和拯救。美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没有美国,中国能不能抗战胜利或者什么时候胜利,还真不好说。这一点也被以往的中国大陆的广电总局所基本屏蔽。为什么呢?除了国际上人道主义援助外,当时的美国大力支持“正规*”国民*抗日,当然,共*也深受其害。扯远了,“莫谈国事”!
3、(如上图)对日本人的刻画不再是脸谱化:丑陋、凶残、愚蠢。长谷川是个人性尚存的日本*官,但老谋子刻画他时也是缩着蛋儿,让他用眼神演戏,台词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想到这小子把长谷川演活了!
4、(如上图)据说是耗资万人民币打造的天主教大教堂。本片花钱之多,六亿人民币,前无古人。
九、听到的几个问题:
语言太杂乱
有人说张艺谋在本片所采用的语言太杂乱,有英语、日语、南京话、上海话,给观众带来了理解上的不便。
我倒是很喜欢这种“乱”的形式,因为这样显得真实,很贴这部电影的表现技法。假如你让约翰(美国)、书娟的父亲(上海)、日本兵(日本)等都说汉语,就破坏了真实感!
长谷川起初派兵围守天主教堂,究竟是想保护女学生,还是已经准备把女学生送到庆功会?分析有三。
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日本是一个小国,战争中的日本大伤元气,日本*府为了壮大自己,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为了养*队等等原因,就要掠夺中国的财富,这也是他们发起战争的主要原因,而掠夺中国财富的首要策略就是迅速恢复占领区的经济建设,但小小的日本不可能倾本国人力来劳动、掠夺,只有使用“以华制华”的手段,而这个手段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和中国百姓搞好关系。正如本片那个大佐说的一样,他是战后治安委员会的。确实,当时的日本*府制定了一些规矩,比如禁止强奸中国妇女等等。慰安妇就是为了稳定*心的荒唐*策。
如果以此推断,这位大佐是真的想保护女学生免受日兵摧残。
第二,他在此是真的想保护女学生,可是回到部队,上司们知道了教堂里有女学生,就命令他这个所谓治安委员会的会长把女学生抓来,供他们庆功、取乐。虽然他心有不甘,可是*令如山,他不得不从。只能在第二次来听女学生们唱歌时,向神父和女学生们下了*令状。
也就是说,这个日本大佐原本想保女学生,可是后来保不住了。
第三,这一种可能是最没人性的,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他第一次来就不是为了保护女学生,而是为了防止女学生们逃跑,真正的意图是等待庆功会的那一天,把这些女学生抓去为庆功会唱赞歌。当然,他也知道,就算高级*官放过了这些女学生,庆功会后,她们也逃不过众多日本兵的魔掌。再向好处想一步,就算将*、大佐们想保护这些女学生,但他们也只是想一想,然后摇摇头,算了吧,世道混乱……嗯……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闺女……
对于以上三种推测,都是有可能的。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这个治安委员会的大佐对女学生们的同情是真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第一,大佐之所以任职为战后南京治安委员会的领导,记住,这是南京,当时的国民*总统府所在地,非常有可能是一个纪律性极强的人,日本最高*府从识人用人方面觉得他是一个有能力“保一方平安”的人,如果他是一个凶狠野蛮的人,也许他应该出现在炮火连天战场上。
第二,这个大佐会谈钢琴,说明他是一个家教较好的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日本这个对英语毫无天赋的国家里,说明他长期在外留学;他谈吐优雅,说明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熏陶的人;他眼含泪水,说明他厌恶战争,人性未泯。综合以上两点,这个大佐自我心理上不想伤害女学生,这是张艺谋用人物纠结的心理这把利剑来控诉战争、反对战争。
陆川拍《南京!南京!》时把日*拍得好看,有人担心他,“我当时想,陆川要干嘛啊,把日*拍得这么雄壮?”许多人在推测长谷川这个人物,也许就是老谋子在尽力躲过这个雷区所留下的意外惊喜。
用十二个妓女和一个小男孩的性命去换十三个女学生的性命,难道妓女的生命比女学生的生命贱吗?
也许你看过《拯救大兵瑞恩》,你肯定也疑惑过:用八个战士的生命去换一个普通士兵瑞恩的生命值得吗?我不知道张艺谋是不是和斯皮尔伯格一样去构建本片的价值观,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仁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值得的。
最后,再补充一句:《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有缺点的优秀影片!
来源:天涯社区,作者:楼山老猿
人在推测长谷川这个人物,也许就是老谋子在尽力躲过这个雷区所留下的意外惊喜。
用十二个妓女和一个小男孩的性命去换十三个女学生的性命,难道妓女的生命比女学生的生命贱吗?
也许你看过《拯救大兵瑞恩》,你肯定也疑惑过:用八个战士的生命去换一个普通士兵瑞恩的生命值得吗?我不知道张艺谋是不是和斯皮尔伯格一样去构建本片的价值观,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仁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值得的。
最后,再补充一句:《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有缺点的优秀影片!
来源:天涯社区,作者:楼山老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