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山仰止详细介绍建国以来植物科学相关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编辑

智种生物

根据
  

.王伏雄

王伏雄(93.0.6-.3.0),植物学家。浙江兰溪人。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94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植物胚胎学和花粉形态学研究,特别对裸子植物胚胎学及系统演化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见解。在中国首先开创近代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

.汤佩松

汤佩松(..-00.9.6),植物生理学家。湖北浠水人。9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9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学士学位,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早年发现海星卵受精后呼吸增强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在植物中的存在;年用绿色小球藻证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电位势在光暗下的差异,从而确证了VanNiel学说提出了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与被控制理论,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高等植物中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植物叶绿体中存在碳酸酐酶以及高等植物体内适应酶的形成;首次证明在同一植物中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证明糖酵解途径,戍糖支路、三羧酸循环、二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并行,并以一定比例在活体中运行,总结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及其与其他生理功能相互调节的理论。

3.施教耐

植物生理学男,90年月生,福建晋江人。年毕业于浙江大学。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在光合碳代谢关键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特性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在植物酶的调节机理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指出油料籽实中HMP途径的增强,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间的消长在脂肪酸合成中有着重要意义,并首次报道油菜籽实中有一内源抑制剂对HMP途径起着调节作用;在C4植物PEP羧化酶结构与功能研究中,证明酶存在着多构象状态并对酶的二级结构特性、亚基的空间排布、亚基的解离聚合以及酶的多调节位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地筛选出两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4.斯行健

古植物学家。90年3月日生于浙江诸暨。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9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7月9日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国古植物研究的先行者。描述古植物3多种,创立新种00多个,基本阐述了我国古植物群的面貌、时空分布和特征,总结了演替规律中的一些问题。对华夏植物群的研究尤为详尽,阐明了与世界其他植物群的关系。代表作有《陕西、四川、贵州三省植物化石》、《中国中生代植物》、《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和《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群》。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5.秦仁昌

秦仁昌(..5-.7.),植物学家。江苏武进人。95年获金陵大学理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早年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领导云南金鸡纳和橡胶宜林地勘察和育苗造林工作。毕生致力于蕨类植物研究,为中国蕨类学之父。年发表《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将占真蕨种数90%的一个十分庞杂的水龙骨科划分为33科,49属,震动了当时国际蕨类学界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获荷属印尼隆福氏生物学奖。编著了第一本中国植物志和许多专著。年修订发表了年设计的中国蕨类植物系统,为全国各标本馆采用,所建立的科相继为国际同行所接受。

6.裘维蕃

裘维蕃(9.5.5-.9.8),植物病理学家。江苏无锡人。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对植物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进行研究,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据此研制出NS-83增坑剂,用以抑制蕃茄和烟草病毒病取得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是国际上最早发现异核现象的科学家之一在真菌生理和食菌分类及其栽培的基础研究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年主编了《菌物学大全》。

7.钱崇澍

钱崇澍(..-..8),植物学家。浙江海宁人。9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理学院,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最早发表了有关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和区系学的著作对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莨科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种对中国的许多植物科属分类、森林植物及一些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做了深入的考察,采集了大量标本与胡先骕等植物学家创建了中国早期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编写中国第一本大学生物系教科书《高等植物学》。

8.罗宗洛

罗宗洛 (.8.-.0.6),植物生理学家。浙江*岩人。年获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博士学位。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早年研究氢离子浓度对细胞原生质胶体性质的影响植物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及各种金属离子对植物吸收铵离子、硝酸根离子的影响研究,发展了植物氮素营养生理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微量元素、生长素的研究水分生理、抗性生理、辐射生理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参加苏北沿海盐渍对造林的影响、西北地区干旱与盐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华南橡胶树北移问题的考察研究,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9.娄成后

娄成后(9..7-.0.6),植物生理学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93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系理学士学位。年获岭南大学硕士学位。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兼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首先证明植物生活组织中通过胞间联丝具有“细胞间的电偶联”,显示电解质可以在组织的原生质内部转移证明胞间联丝可以在适当情况下转变为开放通道,容许原生质与病毒等大颗粒通过。在研究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整体反应中,发现电化学波(动作、变异、持续震荡)在体内的传递不仅限于少数敏感植物,而且在适当条件下出现在普通植物中局部(如根系)受到刺激或伤害,或是逆境的胁迫就会发出电化学波或激素通过维管束较快地传递到冠部,随即在叶片上出现反应(如气孔关闭)。首先在国内探讨类似生长素,4-D机理的基础上,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调节作物生育与防除田间杂草的应用,从而发展出保持农田水土与节省人工的残茬覆盖减耕作业。倡导了旱区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及育苗移栽。

0.林镕

林镕 (.3.7-98.5.8),植物学家。江苏丹阳人。9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真菌学研究开拓者之一。30年代起从事高等植物分类学研究,是我国菊科、旋花科和龙胆科植物系统分类的奠基者。50年代曾参加*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编写了《水土保持手册》,为*河综合治理和*土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植物志》菊科编写,编著了《中国植物志》第74、75、76()和76()卷册,发现了菊科重羽菊属及各类植物的新分类群百余种。为我国菊科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星学

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97年4月8日生于湖南郴县。9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00年0月3日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曾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尤以研究古植物与非海相地层见长。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的煤系研究在国内外享有颇高的声誉。代表作有《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华南大羽羊齿类生殖器官的发现》、《东亚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北祁连山东段纳谬尔期地层和生物群》和《中国与邻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区划》。

.李继侗

李继侗(.8.4-96..),植物学、生态学家。江苏兴化人。9年毕业于。93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林学硕士学位,95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副校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年代,首先发现光合作用的“瞬间效应”30年代在燕麦胚芽向光性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生长素,并观察到去尖后的芽鞘上端可再生形成生理尖端,提示了植物组织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与补偿功能在我国率先开展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专门组,后移植到内蒙古大学参加了海南岛橡胶宜林区、*河中游水土保持、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萨尔图地区等考察工作,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3.李竞雄

李竞雄(93.0.0-.6.8),遗传育种学家。江苏苏州人。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开创者。育成的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号”,98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在二、三千万亩以上,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增产显著开拓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群体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研究,都取得显著进展主持国家“六五”、“七五”玉米育种科技攻关成绩斐然,对发展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和玉米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4.黎尚豪

黎尚豪(97.3.9-..4),淡水藻类学家。广东梅县人。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建立和发展了我国淡水实验藻类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藻类生理生态的研究,在技术上提出了蓝藻、单细胞绿藻与硅藻等的培养基配方,建立了一套为国内普遍采用的藻类培养技术,特别是在固氮蓝藻生物学方面,从理论上对固氮蓝藻的生长繁殖规律、固氮作用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固氮蓝藻作为晚稻肥源,在示范应用中取得增产0%左右的效果。

5.李博李博(99.4.5-.5.),植物生态学家。山东夏津县人。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曾任内蒙古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内蒙古大学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专业。长期从事我国植被生态学与草地资源研究,将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研究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首次阐明了我国草原区与沙漠地区植被的基本类型与分布规律率先进行大范围草原植被制图、资源评价与生态分区及草原定位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我国草原植被的类型与分布规律利用植被指标,成功地评价土地资源与环境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我国草地资源数字地图库,以及北方草地估产、草畜平衡预报、草地退化等动态监测的技术系统。

6.金善宝

金善宝(.7.-.6.6),农学家。浙江诸暨人。9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9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学系。93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从世界各地收集的3多份小麦材料中选出“矮粒多”和“南大49”,在长江流域等3个省、市推广,获得高产育成了京红、、3、4、5、6、7、8、9号和“”等优质高产品种对“北京春播-高山夏播―南方秋播”一年三代加速世代育种方法的研究,加速了新品种的繁殖工作研究鉴定了从全国征集到的个小麦品种,其中“云南小麦”是世界上独有的小麦新种,对小麦种类及其分布的系统研究,为中国小麦育种打下了基础。

7.洪孟民

洪孟民(93..-0..4),分子遗传学家,浙江临海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参加了金霉菌生理与生化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提供了金霉素高产的理论基础。他领导一个研究组从事耐药细菌的遗传特性与含抗药基因的转座子的分子结构研究。他们还从小猪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中克隆了编码伞毛抗原K88与K99基因,并研究了它们的分子特性。从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带K88与K99基因的非致病菌制备出的双价疫苗能有效地阻止小猪*痢病的发生。从年开始,他们的主要工作转移到植物分子遗传方面。他与他的小组证明玉米的转座子Ac能被引入到水稻染色体上,并可从一个位点转到另一个位点。此结果表明证明转座子Ac可以用作标签从水稻基因组中克隆新的基因。他与他的小组在水稻蜡制基因的研究中取得很有意义的进展。他们克隆了蜡制基因,测出了他的序列,分析了该基因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表达的调节机制。他们发现蜡制基因第内含子从它前体mRNA中剪接的效率在决定水稻胚乳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在决定水稻品种食用品质上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揭示了在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中,蜡制基因第外显子与第内含子之间联接位点上,自然发生的单碱基突变(G突变成T〕是这些品种的蜡制基因第内含子剪接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他已发表了一百余篇科学论文。

8.郝水

郝水(96.0.4-00..7),细胞生物学家。内蒙古通辽人。年毕业于长春东北大学博物系。年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校长、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国际上首次创制了两套完整的小冰麦异附加系,为应用冰草有用基因改良小麦奠定了基础。获得了带有冰草有用基因的小冰麦易位系,并育成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小冰麦33”,正大面积推广。用原位研究技术证明了染色体骨架的真实性,并发现染色体骨架中除非组蛋白(NHP)外还有RNA存在,为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中存在收缩蛋白提供了免疫细胞学证据。获得了支持染色体螺旋模型的新证据。发现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构建是由改组和集缩两步完成的。

9.冯泽芳冯泽芳(..0-.9.),农学家。浙江义乌人。9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对亚洲棉的形态、分类和遗传,以及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的遗传学及细胞学,均有深入的研究;30-40年代主持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云南木棉的调查研究等提倡在*河流域棉区种植斯字棉,在长江流域棉区种植德字棉,对提高中国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早在中国从事植棉区划及棉工业区域的系统研究,提出中国划分五大棉区的意见,至今仍为科技界所沿用。

30.丁颖

丁颖(..5-.0.4),农学家。广东茂名人。9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对指导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种中,育成的“中山号”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选育水稻优良品种60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3.邓叔群

邓叔群(90..-.5.0),微生物学家。福建福州人。93年清华学堂毕业。98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森林学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早期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运用生态学观点研究中国早期林业史、造林与管理、洪坝森林等问题;对半边莲的丝核菌病、水稻黑穗病、棉粮作物主要病害及其它经济作物病害防治研究均取得成就尤其专长于真菌学研究,发现新种0个,新属4个,已为国际上公认,并被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写的《真菌学字典》还对蘑菇识别、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毒蘑类型、中毒症状、解毒方法有系统的阐述,为粘菌和真菌分类作出了贡献。

3.戴松恩

戴松恩(..6-.7.3),遗传育种学家。江苏常熟人。9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参与选育“金大”、“金大6”等中国第一批小麦优良品种研究;明确中俄美6个小麦品种杂交后代0多个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连锁遗传关系首次指出在严格接种条件下,中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有明显差异,肯定了选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可能性提出直接利用美国玉米双杂交种并不能增产,必须利用它的自交系和中国材料合理组配才能得到适于中国的高产杂交玉米选育出适合贵阳地区种植的烟草优良品种探明中国油菜育种的途径和方法。年以后主持开展了中国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工作。

33.戴芳澜

戴芳澜(.5.4-..3),真菌学家。湖北江陵人。93年结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94-99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早年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30年代以后从事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特别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类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关论文迄今仍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

34.陈焕镛

陈焕镛(.7.-97..8),植物学家。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99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森林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林学系、生物系主任及理学院院长,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第一任主编。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创办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植物学刊物《中山专刊》对华南植物进行大量的调查、采集、研究,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胡桃科及裸子植物的分类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发表了00多个新种、0多个新属,其中为纪念植物学家钟观光而命名的木兰科孑遗植物“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在植物学分类上有重大意义领导主编了《中国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等专著。

35.蔡旭

蔡旭(9.4.4-..5),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生于江苏武进。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副校长兼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作物学报》主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早年在金善宝教授指导下选育出“南大49”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为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其后又选育出4批0多个抗锈良种小麦,在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研究、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为北京市和华北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编写了《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和《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专著。

36.鲍文奎

鲍文奎(96.5.8-.9.5),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生于浙江宁波。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创始人。曾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建立禾谷类作物多倍体实验室,探索谷类作物多倍体育种。因当时国内禁止摩尔根遗传学,多倍体育种工作被迫停止。后调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主要从事同源四倍体水稻和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遗传育种研究。坚信“新物种可以通过多倍体途径飞跃产生”的理论,采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培育新作物,改良现有作物的特征,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世界上首次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应用于生产,育成的“小黑麦号”、“小黑麦3号”以及中矮秆的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和“黔中号”在贵州高寒山区和丘陵地区推广。代表作有《禾谷类作物的同源多倍体和双二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育种与栽培》等。

37.周俊周俊(93年月5日-00年3月7日)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江苏东台人。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十年来,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蓣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乌头属及石竹科9属的酚类、萜类、甾体、生物碱和环肽的植物化学研究,发现新化合物96个,其中新类型5个。系统开展了药用植物水溶性成分配糖体的研究。发现中药白薇中存在新型甾体配糖体阐明了重楼中偏诺皂甙结构(“宫血宁”有效成分)与活性的关系。近年来开展了石竹科植物环肽的研究,提出了检测植物环肽的新方法,已在石竹科植物中发现新的环肽化合物66个。提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理”的新观点。

38.卢永根卢永根(年月日-09年8月日)作物遗传学家男,年月生,广东花都人。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60年代初研究稻作遗传资源,划分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根据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类4群。对水稻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它们的育性恢复基因是相同的Rf和Rf。Rf为不完全显性,有剂量效应。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最少由6个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以上内容均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