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昌大巷口闪回千百年时光绑定的记忆片段 [复制链接]

1#
今日大巷口。冷文浩摄“

从前,大巷口是从南边进出老西昌城的道口,故名大巷口。当西昌城沉浸在过往岁月的慢生活中时,这条街道默默守在一城之南,迎来送往;光阴似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城市框架随之拉大,这条由北自南的竖线又成为一城中心的焦点。

大巷口街位于西昌城东北部,南北走向,北高南低,长余米,宽23米,坡度约10度,沥青路面。

北起上、下顺城街,与大巷口上街相对,南至大巷口街心花园,与滨河路三段、步行街、大巷口下街连接。街中段的东西两侧分别与上、下西街连接。

如今的大巷口街,集商贸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文化等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经济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冷文浩摄

从前,大巷口是从南边进出老西昌城的道口,故名大巷口。当西昌城沉浸在过往岁月的慢生活中时,这条街道默默守在一城之南,迎来送往;光阴似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城市框架随之拉大,这条由北自南的竖线又成为一城中心的焦点,被一代又一代世居于此的“老西昌人”和迁徙至此的“新西昌人”所熟悉,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源远流长”、活色生香。

《史记》记载“自滇以北,邛都最大”。古时,西昌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镇,经历了新石器、殷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从迁徙部落到“邛都国”,再到越嶲郡、建昌卫、宁远府,始终都作为郡、州、司、卫府的治所所在,孕育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的西昌是四川天府旅游名县、攀西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在风起云涌的发展浪潮中,不断经历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与成长。

年,大巷口是西昌的中心。冷文浩摄

在这座谜一般的城市中,大巷口街就像一把揭开谜题的金钥匙,走近它、倾听它,我们的思想便可穿过这方天地的白昼与夜色,看到千百年时光与人世的往来。

留住

名家笔下行云流水弹指挥间豆蔻年华

“街道是一座城池的重要载体,没有街便无城。建昌城的街巷涉及建昌地区多年来的*治、经济、*事、文化、教育、宗教、风俗等各个方面,街道的历史便是城池的历史。”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长、副研究员张正宁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

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几十年以来的考证、研究,让张正宁能够驾轻就熟地把建昌古城的故事脉络梳理得确切而流畅:“清朝,大巷口街是西昌城外开辟的一条街道,与西街、顺城街相交。清朝,大巷口街虽住户不多,却出了位著名书法家,他的名字叫张岳。民国《西昌县志·人物志》载:‘岳,字镇甫,嘉庆壬申职贡,工书法,游览国内名山大川殆遍,交游既广,阅历颇精,倦游归里,以抄录经忏分恤孤贫为恒,其楷书如任太君墓志,榜书如真武观匾额,四川学使何绍基郭尚先按临阅之,咸偿玩不置云。’”

何绍基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四川学*,负责主持四川的科举考试,是晚清时期的大书家、大学者,其书风称“何体”。清朝咸丰四年,何绍基赴西昌主持岁试,当他路过马水河街的真武观时,楼上的“真武观”三个大字,不竟使他大惊,驻足细看,边款是建昌张岳所书,更使他出乎预料,于是下轿跪拜,并“按临阅之”。可见张岳书法的魅力。

民国时期,官府在大巷口街北面拆除了一段城墙,新开了一道城门,取名为中正门,俗称新南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巷口街下段搭建了一门坊,悬挂“西昌”两个大字,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无论史料和前人如何定义大巷口街,事实上,当代西昌人“约定俗成”印象中的大巷口街,是由大巷口上街、大巷口街和大巷口下街共同组成的。

大巷口街在本文开头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根据《西昌市地名诠释》年7月第一版的描述,“大巷口上街原为中营巷的一段弯曲小巷,后从大巷口向北起,裁弯留直至三衙街,新建成街道,故曾名新开街。年被命名为大巷口上街。该街道北起三衙街,南至上、下顺城街,与大巷口相对,长米,宽20米,街中段有花园,两侧为通道,驻有原凉山州粮食局等单位,街边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的楼房。”街中段的花园里,还曾有生于西昌、长于西昌的“80后”小伙伴们童年记忆中鲜活过、后来被拆除的多层旋转滑梯、小喷水池等游乐设施。

“大巷口下街东起大巷口街心花园,与滨河路三段、大巷口街、商业街一段连接,西至彝海结盟塑像,与长安东路连接,长米,宽29米,沥青路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两侧有西昌市公交汽车公司、西昌百货站第一商场、西昌商场、银河舞厅、凉山州建筑公司、西昌市灯光球场、凉山州体育场以及饮食、百货门市等。”

见证

时代翘楚意气风发历史剧场风起云涌

大巷口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几个不同的名字,正义路、人民路,而直到年复名为大巷口街,方才“众望所归”。这个名字,虽称不上惊艳,但足够清爽、得体、开门见山,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年,大巷口精彩热闹的舞龙表演。冷文浩摄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山西临县籍一批风华正茂的在职青年干部,响应*的号召,来到四川开辟新区工作,其中近百人走进凉山、西昌,后来,因工作需要调走了一部分人,最终留在凉山的66人一直没有离开,其中,就有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老前辈李凯恩爷爷。

李凯恩现居住在西昌大巷口上街12号,原凉山州粮食局家属院。他曾任西昌地区粮食局局长、西昌县副县长、会理锌矿*委书记等,离休前是凉山州总工会主席。由于在西昌生活的时间较长,他对西昌的大街小巷都比较熟悉,曾发生过的那些引人注视的事,在他的记忆中闪回:“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大巷口上街两面都是土坯墙瓦盖顶的平房,开设着若干家马店、酒店、货栈、‘冒耳头’饭店等;出了大巷口,全是大石头滥泡田,不能栽水稻,只能种蓆草;东边紧挨南门河,因无河堤,南门河洪水猛涨时,常常涌进大巷口,有一年洪水将绿荫茶园冲毁,洪灾给茶社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滥泡田中间,有一条约4米宽的泥巴石子路,连接大公路(今彝海结盟塑像位置),这是那时外来汽车进西昌城的唯一一条公路。”

李凯恩回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大巷口街屡次遭遇过天灾人祸,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大巷口街道方才加宽,新建了新华书店、邮电局、二旅社、工农兵电影院等,初步改变了破烂不堪的面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扩建成了街道宽阔、楼房连接的繁华大街。”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个年头,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年份。那年,我国海关正式恢复关税征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被划为“经济特区”;在我国广大的城市、农村,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逐渐活跃;“包产到户”“集体经济”“个体户”这些新名词开始流行开来。

那时,由*府创建或农村集体经济兴办的酒店蒸蒸日上。在西昌,位于大巷口的二旅社和位于今龙眼井街的长征旅馆等成为当时西昌酒店行业的佼佼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西昌城里一度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住过长征旅馆,咋好意思说来过西昌?”

来自五湖四海的生意人、探亲者、销售员、司机提着行李箱络绎不绝地走进二旅社的大门。生意最好的时候,一房难求,楼层的走廊间都铺上了床褥,住满了人。还有客人宁可在登记室外坐一晚上,等前面的客人离店、退出床位后入住。

现已至花甲之年的穆文英曾在与二旅社旗鼓相当的长征旅馆任餐厅班长。“松鼠鱼、糖醋里脊、白油烘蛋、水煮肉片、鱼香肉丝这类的高档特色菜,二旅社和我们这边都有。”她对当时的“竞争对手”的软件、硬件等情况了如指掌、记忆犹新。在那个物资和美食都比较匮乏的年代,西昌人能带亲朋好友“下馆子”是一件豪气的事情,如果是到二旅社吃了一顿,更是“面子上有光”,需要强压心中的“小火焰”,才能抑制住“挨家挨户宣传”的冲动。若是放在今天,点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