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男子喜欢娶十几岁的女孩,这是特殊癖好 [复制链接]

1#

古代男子特别喜欢娶13,14岁的女孩,这是古代男子的特殊癖好,还是另有隐情?

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15岁已经是女性婚嫁的最高年龄,超过这个时期结婚,那就算不符合宗法礼仪。而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51岁才结婚也不算啥。

从西周时期开始,在宗法制度方面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这种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并将子嗣分为大宗和小宗。在分封制度中周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公贵胄,若是这些统治阶级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或是想要巩固自己的势力,传宗接代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那么为了延绵子嗣,王孙贵族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女孩一生中最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阶段。古时候,13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年华,意思就是说女孩像花朵一样含苞待放。杜牧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正是来形容13岁的妙龄女子。

13岁的少女含苞待放、亭亭玉立,正是美丽的年纪。在13、14岁的时候正值风华正茂之时,而此时的女子从生理上来讲也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也已经初步具有生育能力。

从经济方面来说,古代属于农耕社会,人们通过劳作来自给自足。通过耕作的方式来获取食物,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机器可以大批量的生产,那么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增派人手,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提高粮食产量。

因此从为了是经济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说,迎娶刚刚可以生育的女子,通过绵延子嗣,增加耕种的劳动力,这绝对算得上是最划算的一桩买卖。

或许在我们看来迎娶13、14岁的少女,随后让之生育,是对人权的不尊重。但是在古代,由于天灾人祸、疾病横行、住宿条件恶劣、饮食的不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人类的寿命。古人没有能力去对抗疾病,因此绝大多数的古人寿命相对来说都比较短。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周口店发现的二十二名遗骨中有十五人年龄在十四岁以下,年龄在十五岁和五十岁之间的尸骨有三人。可见古人的寿命并不长久。商周时期的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多岁,而这种传说,或许只是古人对长寿的美好幻想罢了。

因此从寿命上来说,古人的生育和结婚的年龄不能按照以近释古,需要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由于古人的年龄比较短,早早地生育对繁衍后代是极为必要的。早生、多生才是他们延续香火、绵延种族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没有医疗条件的保障,古代女子生产只能听天由命,因此为了降低生育的风险,提高新生儿和产妇的存活率,选择最佳生产年龄是非常重要的。虽然13、14岁的女子在这个时候的生育机能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对于短暂的寿命来说,这或许是古人生育年龄的最优选择。

古人的婚配观念或许没有自由恋爱一说,女子或许只不过是用来交换的筹码,只有在最值钱的时候出手,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前文中已经提过,13、14岁的女子正如出水芙蓉、初具风姿之时。在这个时候,从容貌上来说,她们风姿绰约、含苞待放,正是出嫁的好时机。

《孔子家语·本命解》,鲁哀公问孔子云:“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云:“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我国古代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那么从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女子在十五岁已经懂得了许多道理。在古代,我国讲究三纲五常,其中有一纲则为“夫为妻纲”,那么如果在当时,妻子已经懂得了如何侍奉丈夫、如何尊敬长辈,懂得了处事之道,就已经可以结婚了。

那么在这里可以看出,15岁并不是一个标准,古人的思想往往成熟的更早,因此或许不到15岁,在13、14岁,女子在未出阁之前就被父母教诲,那么在豆蔻年华之时就已经可以为人妻,乃至为人母。

从商周时期乃至清朝,古代男子喜欢娶13,14岁的女孩这一说法,或许早已经是老生常谈,见怪不怪的事情。或许我们也会对这种习俗带有很多偏见,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俗、生育这些习惯也是被经济发展程度制约着。

或许在当时看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的一切,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活出自己的精彩,一展芳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