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诗词里,有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叫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我们在诗词里经常看到的“风花雪月”,就经常被运用到意象之中去,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的象;而借景抒情,咏物言志,是产生的“意”。意象结合,就产生了古典诗词的独特之美,如王昌龄《芙蓉送辛渐》“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其中的“冰心”就是一个意象,指代高洁的心性,在古代“清如玉冰壶”,是形容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品质,此处的“冰心”把诗词的意象之趣表达得透彻通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唐代杜牧《赠别二首》里的诗句,其中“豆蔻”就是美好年华的象征。豆蔻产自南方,因为颜色艳丽,花色姣好,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宋代范成大在《红豆蔻花》中有这样写道:绿叶焦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且入花栏品,休论药裹宜。南方草木床,为尔首题诗。
红豆蔻
范成大这首诗不但写出了豆蔻花的颜色为热烈的红色,更写出了豆蔻初开的情景。豆蔻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全形似芭蕉,红花含苞好象竹笋层层外皮渐次破开,而外面又被绿叶层层包裹。
贯珠垂宝珞,剪彩倒鸾枝”一句,写出豆蔻花结子的时刻,好象宝珞贯珠而垂,又好似倒鸾的车铃。这首诗吟咏的是豆蔻,诗人又用珠玉、车铃等美好的事物来形容豆蔻。
范成大在这首诗里提到了红豆蔻的形状,也说出了豆蔻的药用价值,但是也提到了它适宜观赏的作用,此诗把实用与审美有机统一起来。古代诗歌运用意象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豆蔻的意象也被细化成多个层面。
一、少女的年华之喻
我们说一位少女正值妙龄,常常会说“豆蔻年华”,而这里的豆蔻就是指代年华的美好。
在杜牧之前并没有“豆蔻”形容少女的先河,辞书解释豆蔻为/p>
1、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种子香气颇烈,可入中药。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三种。也专指称白豆蔻的干燥成熟种子,可用为芳香剂、芳香兴奋剂、驱风剂、调味品等。也作荳蔻。
2、豆蔻在初夏开花,花未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俗称为(含胎花),所以成了少女的象征。典出唐.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后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也作荳蔻。
书上解释的豆蔻与少女的联系并不多,只是提到了杜牧的诗,但是为什么杜牧会用豆蔻去形容青春少女呢?辞源并没有解释,少女年华之喻也是模糊不清。
辞源里解释说,豆蔻也分很多种,“其中红豆蔻生于南海诸谷中,南人取其花尚未大开者,名含胎花,言如怀妊之身。诗人或以喻未嫁之女,言其少而美。”
不论是辞源还是别的记载,都论述出一个问题走向,那就是在杜牧《赠别》诗后,就开启了以“豆蔻”喻指少女青春年华的意象先河。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里提及的豆蔻,是开于初春这时,正好喻指妙龄女子的芳华之岁。作品描绘的是一位正值韶华的青春歌姬,如同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绽放在春二月的枝头。
娉娉袅袅的身姿,豆蔻年华的美好,使得诗意的想象瞬间炸开,一股青春气息迎面而来。“十三余”的年岁与“二月初”相对而喻,表明青春韶华的来临,人生已经展开了富丽的画卷。
自杜牧之后,“豆蔻”之喻就被广泛推崇。甚至提起杜牧就联想起他的“豆蔻梢头二月初。”甚至在姜夔在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写下了《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牧
姜夔一句“纵豆蔻词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借用杜牧诗意,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后来又有南宋李吕《鹧鸪天》: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陆游《园中作》:雨渍丁香结,春生豆蔻梢;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豆蔻芳温启瓠犀,伤心前度语重提;清代纳兰性德《汤泉应制》:地接蓬莱通御气,波翻豆蔻散朝凉。
这些诗歌的创作,都表示了后来的诗人是认同豆蔻这个意象比喻的,而“豆蔻梢头”更是被诗人们经常引用。
宋代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里有一句: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这里的“豆蔻”就是指的年龄少女,与“豆蔻”最初形容女子年华似锦的诗句一脉相承。
他感慨的是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往日同自己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虽然是一首回忆之作,但是与少女“豆蔻年华”之事依然历历在目。
用“豆蔻”为意象,描写少女,形容她年华正好的开山之人是杜牧,而后代诗人在此意象上继续升华,使得豆蔻的意象不仅仅囿于少女与青春。
二、相思之情的另外一种意象
如果说起表示相思连理意义的事物,或者意象,大家想到的肯定不是豆蔻,一定是红豆,特别是王维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题目到内容,把红豆的意义直白的呈现出来。
那么豆蔻表示相思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桂海虞衡志》记载: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为比目、连理。
在我国古代,比目鱼就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古人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连理枝也因为两个枝条相连被誉为夫妻恩爱,同心同德。
作为一个诗意意象的存在,豆蔻的相思之意并没有喻指少女来得更多。
我们现在所说的“豆蔻年华”就是从诗句里演化而来,古代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把握事物的意象,从而演化出无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