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扬州慢姜夔的首创曲,前几句空灵疏淡, [复制链接]

1#

本文乃马宏说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是姜夔早期的作品。淳熙三年冬,姜夔初到扬州,这时扬州屡遭兵火,城内外一片萧条,词人怆然有感,就自作了这曲《扬州慢》,并且填词。全词通过比兴手法,以清婉的音节,精妙的字句和自然景物的衬托,抒发了感时伤乱的心情。

上阙首句“淮左名都”直写扬州,概括扬州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竹西佳处”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里“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意,以显示扬州昔日曾是个繁华的地方,然后交待词人并非是特意来访,而是“少驻初程”。“春风十里”既不是指当时的时令(时值冬季),也不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但这些景物一旦组合起来,就令人想起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汤州路”,眼前出现的是昔日车水马龙,载歌载舞的美妙图景,想到昔日扬州城的豪华。

然而今天怎么样了?然后是挥笔勾勒:“尽荠麦青青”,当年的珠帘翠幕的十里长街,现在遍地是一片绿油油的荠菜和麦苗!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今日的荒凉更显出伤情。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是“废池乔木”,无限沉寂中悠然而起的声音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阵阵“清角”,静中见动,周围的一切更加沉寂,萧条的意绪尽含其中。一个“空”字轻轻一点,化景物为情思,不仅写出了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也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一座名城轻易断送掉的痛心,更写出了对敌骑未除,朝廷苟安江南的优心忡忡,哀深恨切。

下阙用杜牧的诗意,表示忆昔伤今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曾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儒之邀,在扬州住过两年,他风流逸兴,对扬州的歌舞繁华,是十分赞赏的。可是时至今日,如果他能旧地重游,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扬州已今非昔比,荒芜之状令人痛心。“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使有杜牧那样动人的才华,却无论如何难以写出我现在对扬州的“怆然”深情。这两句用今昔不同的映衬手法,点明这样的情思:即使杜牧那样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他如今重到扬州的话,也会惊讶河山之异了。

“算”“纵”二字,一先一后的虚拟语气,表达了词人沉痛之情,更为重要的是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出“难赋”之苦,一方面点出故国劫后之景所引起的悲戚难以表达,同时也表达了感时伤乱的环境使作者心情萧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仍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意,以“波心荡”的动反衬“冷月无声”之静,写眼前波荡冷月的夜景,表达出繁会衰歇,波荡冷月的悲凉情调,结局是词人见景抒情,兴起来的感慨,红药逢时而发是自然规律,词人却故意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询问,以花的无知衬托人的有情,感情顿挫,意境深切。

这首词从起到结,脉络分明。词人抚今追昔,景中见情,暗示了对国事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