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昭君刚烈的女子,和亲并不是悲剧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6.html

说起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她们的名字总是为我们所熟记:杨玉环、王昭君、西施、貂蝉。其中王昭君是有“落雁”之美,清朝文人曹雪芹曾经赞美过王昭君拥有“绝艳惊人出汉宫”,其绝色容颜可略见一斑。不过,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四大美女的下场都是不尽人意的,仿佛正应了红颜薄命那句话,王昭君最后以和亲的方式嫁给了匈奴,这也正是王昭君“落雁”之美的来历,但是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人对王昭君的际遇感到惋惜,可是王昭君远嫁漠北荒蛮之地真的是最坏的结局吗?王昭君在匈奴部落里真的没有得到幸福吗?通过多方接触历史资料,笔者发现真正的事实并非如此。

王昭君入宫之后,和万千情窦初开的女孩子一样,一直有着朦胧少女的幻想,想要见到汉元帝,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才华和美貌取得皇帝的欢心,便整日里翘首以盼。但是在当时,皇帝在选妃子之前,要先看她们的画像,如果画像满意,则再招进入宫,于是很多妃子为了得到皇上的宠幸便贿赂宫廷画师,王昭君自持美貌,不愿意做如此下作的事情,结果被奸人暗算,毛延寿故意将王昭君丑化,这样的画像在当时怎么可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如此一来,王昭君便在宫廷里孑然一身苦苦待了数年,也没能得到一次见到皇帝的机会。直到得知匈奴要求汉元帝选一位妃子与匈奴和亲这个消息,其他妃子避之不及,唯有王昭君毛遂自荐、自告奋勇,便有了后来昭君出塞的佳话。

我们从王昭君不愿贿赂画师不难看出她刚烈、直率的性格,还有一番期望希望能够见到皇帝,但是却一直没有等到机会,话说女子在古代都以貌为才,王昭君知道自己天生丽质,这不就好比一位才华横溢、满心抱负的才子无处施展才华一样吗?令人可惜,所以笔者认为,在王昭君苦苦独守后宫的这些日子里,她的心渐渐蒙上灰尘,也不再有豆蔻年华时的悸动,一次次的失望后,她宁愿远嫁蛮荒之地也不愿在再森严的皇宫中默默无闻直至老去。

如此看来,笔者认为王昭君出塞,对她而言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证明自己的方式,不正是因为王昭君的选择才让汉元帝注意到她并且追悔莫及、念念不忘吗?所以王昭君的选择反而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让人刮目相看,这怎么能是悲哀的呢?

让大家对王昭君出塞总有一种悲凉的错觉,大概也是因为后来的文墨诗人在描写“昭君出塞”时,情感色彩大都是灰暗、压抑的。比如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便是对王昭君出塞路上的描写,但是读者在读的时候感觉仿佛王昭君去的并不是边塞,不是玉门关,而是鬼门关,一去不复回。其实,这些也都只是当人文人根据自己的想法揣测的而已,王昭君与匈奴人结婚后,婚后生活并没有如传言一般受到屈辱。相反的,匈奴人见到王昭君的惊人的美貌后,都对其敬爱有加,聪慧伶俐的王昭君将汉朝内陆的文化带到了匈奴,并提倡鼓励匈奴人接受和学习汉朝文化,这大大改善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在维系汉朝和匈奴稳定和谐的关系中,王昭君的努力功不可没。此外,王昭君开放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为匈奴出谋划策,让匈奴生活更加的繁荣昌盛,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王昭君和匈奴人合影的画像。王昭君在适应了荒漠生活后,能够得到当地人的爱戴,自己的能力也被尊重的重用,这对性格刚烈的王昭君而言,难道不是最好的归宿吗?

不仅如此,“昭君出塞”一直成为人人口中的佳话,千古流传。元代诗人赵介甚至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的霍去病,如今,王昭君的青冢也遍布大江南北,这也反映了现今人们感念她的大德,可以说,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被肯定和赞扬最高的人物,如此相比较而言,可见王昭君最后的结果并没有相传中的那般不堪,反而被千古留名,万人敬仰,能获得这般荣誉的人,古往今来,并没有多少,更何况是一位女性,简直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一生究竟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并不能只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解读分析,更要结合当事人的性格和遭遇来全面解读,就像王昭君一样,她刚烈的性格正好符合荒原的环境,宫规森严的皇宫反而束缚住了她,此外,除了性格,也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或许王昭君选择和亲有些许的无奈,但是她却为匈奴和汉朝的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般看来,王昭君的一生是重如泰山,及其有意义、辉煌的,不会是悲哀的,更不会是痛苦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