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朝诗人杜牧遇到老情人,写了一首诗,现收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1210/10057595.html

杜牧生活于唐朝末年,这时候的唐朝,早已不是太宗皇帝灭突厥时的唐朝,也不是高宗灭高句丽时的唐朝,更不是玄宗征伐西域的唐朝,而是一个四分五裂,垂垂老矣的唐朝。

生活于这个时代的杜牧,有着无可奈何的悲哀与矛盾,既恨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又为唐朝的命运感到担心。

我们熟悉杜牧,大多“怨恨”的多,谁让他给我们留下如此多需要背诵的诗呢。他的名篇《阿房宫赋》也是其中之一。

杜牧将秦朝灭亡原因,写成《阿房宫赋》,既是他对秦朝的反思,也是对唐朝的担忧——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是否面临与秦一样的命运?

秦朝亡于帝王的奢华,而唐朝也因帝王的穷奢极欲而陷入困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造成将唐朝如今境遇的罪过,直接指向唐玄宗,没有几分胆略的人,谁敢如此直白指责本朝皇帝?

陈后主不理朝*,一心贪图享乐,《后庭花》成了亡国之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骂的是皇帝,还是满朝大臣,或者都有吧。

杜牧也曾豪放不羁、直抒胸臆。面对藩镇割据,他写出“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直接向朝廷表达自己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渴望为唐朝解除藩镇隐患。可满朝权贵,又怎么会听任一个无权无势之人的话?他也只能发出“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的叹息。

杜牧入朝为官之时,正值牛李*争。杜家本与李德裕交好,他若投入李德裕麾下,前途自一片光明,哪知道他偏偏跟了牛增孺,或许杜牧认为牛增孺更符合自己的治国理念。

牛增孺知道李杜两家的关系,虽然欣赏杜牧的才华,却不敢予以重用,谁知道杜牧究竟是谁的人?杜牧夹杂在牛李二人之间,始终没落得好。

杜牧在牛增孺手下得不到重用,只得寄情山水,流连烟花柳巷,变成我们熟悉的那个风流诗人,可又有几人知道,杜牧风流的背后,却是满满的不甘与无奈?

他的诗中不再有抱负,也不再讽刺朝廷、权贵,只会怀念曾经的美好,“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曾经的那个你,现在在哪里,过得还好吗?

公元年,杜牧即将离开扬州,回长安任职。他对自己曾欢喜的萝莉,写下一首《赠别》诗,曾经的“春风十里不如你”便改编于此诗中。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自杜牧的《赠别》诗之后,豆蔻便成了少女的专用词,而豆蔻年华成了女人的最好年华。

杜牧回到长安任监察史,却分管东都洛阳,因此他由长安来到洛阳,却遇到了曾经朋友的张好好。

想当年,杜牧遇到的是最好年纪的张好好,彼此虽各有好感,但都是命运的弃儿,被生活拖累,俩人的感情,或者激情,只能不了了之。

这一分别就是七年之久,杜牧也没想到回在洛阳遇到故人,俩人互诉经历后,便分道扬镳,双方早已没了曾经的火花,一切都归于平淡。

俩人虽没了感情,杜牧的感触却不少,他想起曾经的萝莉张好好,又想到如今被丈夫遗弃的张好好,写下《张好好诗》。这首诗,也是杜牧留下的唯一书法。

书法大家宋徽宗称赞杜牧的字:“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这卷书法,经历千年的历史,被保留了下来,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成为一件国宝。我们能见到千年前杜牧的风采,真是邀天之幸!

杜牧最风流的时候,是在扬州,他对扬州有着很深的感情。后来,他写下《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是杜牧对曾经的忏悔,还是自己对命运无奈的讽刺?除了杜牧,谁又真的懂呢?杜牧晚年,隐居于祖居樊川别墅,将一生的作品一篇篇过目,不满意的,扔到火盆中烧掉,满意的,交给侄子,编撰成册。

杜牧的一生,得到司马光的认可,将他收录到《资治通鉴》中,这是李白、杜甫等没有的“荣誉”,司马光将杜牧为朝廷的建议记录到书中:

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者。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下策为浪战。

杜牧的核心思想,唐朝想要解决繁镇问题,只有找到自身问题,将其解决掉,才能根除藩镇势力。他的意思便是唐朝的腐朽源于自身,不治理自身,焉能解决外部隐患?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宋朝皇帝看的一部史书,他将杜牧的话记录其中,自然是认可杜牧的,至少证明杜牧不仅仅是一个诗人。

杜牧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他得意、他失意、他痛快、他痛苦、他辉煌、他落魄、他矛盾、他纠结,他就是那个以风流著称,却不那么风流的杜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