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把豆蔻年华喻为13岁女子,豆蔻两 [复制链接]

1#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最为常见的封建腐朽思想就是男尊女卑。以至于许多家庭都以生儿子为荣,对于女儿并不重视。在我国古代,女子在13岁左右就要被嫁出去。而这也是因为古代战争频繁,为保证地区人口数量,实行早婚早育。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为何古人会以“豆蔻”来比喻十三岁左右的女子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豆蔻”能够与十三岁的女子联系在一起,这完全归功于诗人杜牧,诗人常借游山玩水来陶冶情操,他们能根据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将本来无关的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并且创作出许多佳句名诗。

杜牧的这首《赠别》就创作于春风十里的扬州,他官场不如意,染上了些许陋习,在扬州停留时期,他与一歌女邂逅,这首诗也是他写来赠送给这位歌女的。歌女也就十三岁的样子,而在诗中杜牧也以“豆蔻花”来形容这位十三岁的少女,将其描述为扬州城里最美丽的女子。其如璀璨的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艳压住所有的人,从而也表现出了他对这位妙龄少女的痴恋。

二月正值初春,繁多花卉也竞相开放,为何杜牧会偏偏选定“豆蔻”来形容十三岁的女子?这或许与“豆蔻”的生长、外形有关。豆蔻为草本植物,其种子似番石榴、外观似芭蕉,叶片大而厚实,淡*色的花朵十分洁净素雅。豆蔻种类繁多,但无论是哪个品种,在二月的扬州都会随处可见其绽放。

豆蔻花还未绽放时,其花蕾很水灵,恰似十三岁左右少女水嫩的面庞,难怪杜牧不是以其他的植物来形容,而是选定豆蔻作为十三岁少女的代名词。二月初的豆蔻花除了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花蕊里面的水是甜的,也被人们称作是“香水包”。

豆蔻的众多品类中,红豆蔻与少女姿态最为接近。其花蕊尖上泛着的红晕犹如少女红润有光泽的面庞,所以以其开花期来比喻少女,也不错。十二、三岁的少女在中国古代,本就是是生长发育,步入成熟的重要阶段,由此而言,其二者之间也有许多共通之处,自然也能联系起来。

除了豆蔻的外形与女子有着相似之处,其作用也与女子有着莫大联系。在古代,豆蔻还是女子常用的装饰品,她们摘取豆蔻制作成手链、挂在腰间的配件、但大多数都是被盘在头发上。许多少女都喜欢摘取豆蔻作头饰,时间一长,人们也常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少女。

春日是豆蔻的花期,在杜牧以豆蔻作代名词之前,有不少文人墨客只是将其用作春天的代名词,但也只是将其植物的特性与景色、季节联系在一起,渲染春意盎然,所以豆蔻二词还是显得平平无奇。将豆蔻这一植物与女子这一人物形象彻底联系在一起的,杜牧是第一人,并且也让豆蔻这一植物有不小的“名气”。

“豆蔻年华”常用来比喻13岁女子,豆蔻二字的意思也是十分简单通俗。十三、十四岁于一个人的寿命而言,正值人生之初,而豆蔻也是在一年之中最初的时间开放的,把二者结合起来,十分贴切,也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世都十分推崇这一说法,只要一说豆蔻”就会想到十三、十四岁的妙龄少女,或者在谈及十三岁的女子的时候,也会脱口而出豆蔻这一植物。

尽管豆蔻与十三、十四岁少女的联系已经被大众所认可,但在现代仍然有许多人会很疑惑不解,十三岁还是个孩子,身体各机能都尚未发育完全,作此比喻,未免会让人产生其他浮想联翩的理解。但是往日不同今时,在古代,十三十四岁已到了适婚年龄,已然不是孩童。

古人对于豆蔻的喜爱远胜过现代人,在他们眼里,豆蔻与最美好的年华息息相关,只能用于形容十三十四岁的妙龄少女,如果过了这个年岁,就算已经老了。含苞待放、豆蔻年华,会给人一种生气、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个年纪的少女情窦初开,一切都显得那么稚嫩,她们犹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让人迷恋。

参考资料:

《满庭芳·晓色云开》

《赠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