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姜夔自度新腔之作扬州慢,今天你读
TUhjnbcbe - 2023/5/3 21:42:00

大家好,我是公子喧嚣。说到姜夔,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提到他的作品,排在搜索第一条的就是《扬州慢》了,就算是在搜索栏里只输入“扬州慢”这三个字,排在第一位的依旧是“《扬州慢》姜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新腔之作。大家应该都知道,古代的词是可以“唱”出来的,那么“自度新腔”可以理解为“自己创作的清新脱俗的歌曲腔调”。

这首词写于淳熙三年(年)冬至日,此时的词人来到了满目疮痍的扬州,这时的扬州距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过去了,扬州依旧没能从那场阴影中走出来。进入扬州城,四处都是荒凉萧瑟的景物,满眼尽是丛生的野草,已经再也见不到昔日那个被杜牧赞美的扬州美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了,“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所以“予怀怆然”,“因自度此曲”。

姜夔

全词如下: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这首词的第一段是小序,小序明确的交代了写作的原因、写作的背景,以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内容和主旨。主旨就是小序的最后一句“黍离之悲”。千岩老人指的是萧德藻,姜夔在长沙时结识了这个大诗人,也曾经跟他学过诗。姜夔深受萧德藻的赏识,后来萧德藻更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姜夔。而这个“黍离之悲”则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这也是一个典故,后来人就用“黍离”来表达故国之思。

黍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名都”是说扬州的地位,词人在竹西亭那里解下了马鞍,稍作停留,这两句也隐隐透露出词人对扬州的向往之情。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如今词人看到却是长满荠麦叶草的一片青翠之景,然而在十五年以前,这里却是春风十里的一派繁华之景。这一句就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引出了下文对这一情景的解释“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而遭受劫难后的扬州更是“渐*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里的“清角吹寒”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明明是听觉,却感到了“寒”,而“寒”是触觉,就把听觉和触觉联系联系到了一起,声音就有了形象,愈发悲凉。

曾经的扬州是“淮左名都”,是“竹西佳处”,更是杜牧笔下的“春风十里”,而今天的扬州是“尽荠麦青青”,是“废池乔木”,是“清角吹寒”,更是“空城”。然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胡马窥江”,这一切凋残惨败的景物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那时战争带来的苦痛与灾难,昔日的繁华兴盛的扬州城与今天这种惨败破落的“空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天的凄凉萧瑟,愈发凄寒悲怆了。

词的下片运用杜牧的一个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诗人杜牧以前游玩繁华的扬州城时,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的不朽诗作。这里用了“算而今”这个假设,假设了多情的杜牧看到此时的扬州城衰败景象会有什么反应呢?大概只能是“重到须惊”,纵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有赋“青楼”诗得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时,也只能是“难赋深情”了。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一句是不是会让我们联想到杜牧曾经写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呢?“二十四桥”不是二十四座桥,而是这个桥的名字就叫做“二十四桥”,它又叫“吴家砖桥”、“红药桥”;“荡”字以水波之声反衬了扬州的萧条和死寂。而这里的“冷月无声”同样运用了通感,“月”是视觉,“声”是听觉,把视觉的听觉联系到一起,显得景物愈发凄凉萧瑟。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而就在此时惨败凄凉的扬州城里,红药花却依旧年年开放,颇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知为谁生”,又设置了一个悬念,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为谁而生呢?

昔日繁华而今荒凉,表达了词人哀时伤世、怀昔感今的情怀,也有对战争的痛恨之情,“杜郎”更是成为词人自己的化身。词人运用了今昔对比、反衬、通感等修辞手法,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严重灾难,又谴责了南宋王朝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思想*策。

纵观全词,基调都被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不能言说,又无法言说,词人最终化悲愤凄凉于创作,遂成此名篇。

姜夔的名篇《扬州慢》,今天你读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最后衷心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姜夔自度新腔之作扬州慢,今天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