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秋千,从女子的娱乐变成极限运动
TUhjnbcbe - 2023/6/29 19:41:00

秋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荡秋千的流传范围很广,深受历代皇帝的青睐,并被列为清明、寒食等节日不可或缺的风俗项目。在唐诗宋词中,秋千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描写女子荡秋千的作品有许多。然而,时至今日,荡秋千已然发展成为一种极限运动,是勇敢者的游戏。

最初并非为了娱乐

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末期文物,一名女子坐在秋千上WolfgangSauber

提起秋千,谁都不会陌生,它向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设施之一。可是,最初秋千的使用者并非为了娱乐。人类的祖先为了谋生,在上树采摘野果或狩猎过程中,往往抓住粗壮的藤蔓,依靠其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就形成了藤秋千,也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中国民俗学》上说:“古人在山野间行猎,揪藤条腾跃是常有的,似是古代秋千渊源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秋千成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运动,于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秋千为山戎(据古籍记载,“山戎”“北戎”均指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所创,他们在春秋时期居住在北方地区,以游牧为主。山戎人大都勇猛强悍,善于攀登,秋千是*队训练攀跃山崖的器械,当时这个民族中流行荡秋千,主要是为了训练身体的轻盈矫健,是一种习武性质的活动,显然与后世作为孩子和女性娱乐游戏的情形相去甚远。公元前年,齐桓公为救燕国,发兵征伐山戎,将其打败后,秋千也随之走进中原,并逐渐演变为普遍流行的游戏活动。对于秋千运动的起源,古代有很多文字记载。《荆楚岁时记》为我国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其中记载:“鞦韆(即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楚俗亦谓之施钩,《涅槃经》谓之罥索。”又如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秋千)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

在云南省博物馆,年发掘出土了一面西汉时期青铜鼓,上面有一组四人同玩一个磨秋(秋千的一种)的图案,这是我国最早秋千形象的实物资料。还有一种关于“秋千”来历的说法,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提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从诗词中可以知道,在汉武帝时期,秋千在后宫盛行广泛,寓意祈福千秋长寿之意。可见,“秋千”一词乃是“千秋”的转写。与此说相关,明代诗人陈卧子有诗句:“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宋人*朝英所作的《缃素杂记》中,则对上述这几种看法都有记录。无论起源如何,秋千在很长时间内都十分盛行,宫廷贵族更是讲究,不仅要对秋千架进行装饰,荡秋千时还要穿着专门的服装,有时还要配乐。随着时代演变,秋千逐渐从宫廷游戏走向民间,成为一项竞技运动。

曾是节令中的习俗

一对摇摆的雷莫哈达斯雕像,经典的韦拉克鲁斯文化,公元—年,墨西哥哈拉帕人类学博物馆藏

在古代,荡秋千的流传范围很广,深受历代皇帝的青睐,并被列为清明、寒食等节日不可或缺的风俗项目。为什么会流传这样的习俗呢?很多说法是,因为秋千含“千秋”之意,意味着江山永固,但并无古籍可考。从唐代开始,秋千已在各地盛行,到了宋代更是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清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甫在《清明二首》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柳永在《抛球乐》中也描写了清明时节女子盛装打扮、轻荡秋千的欢乐情景:“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元明清三代都非常重视清明节荡秋千活动,并定清明节为“秋千节”。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曾记载道:“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明代《灯宫遗录》中说:“宫中人称清明节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清代沿袭了这一习俗,在《潍县志·风俗》载:“清明,小儿女做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做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寒食节曾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一般是在清明前一天或前几天,说法不一。唐代十分看重寒食节,唐玄宗更颁诏将此节编入《开元礼》中,官方规定的节日时间就有三天,其间有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荡秋千便是其中之一。《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寒食有打毬、秋千、施钩之戏。”

《月曼清游图》之杨柳荡千,陈枚(清代)

宋代非常重视寒食节的荡秋千活动。《宋史·礼志》记载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惯例是“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睺罗”。金代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辛亥寒食》中也记录了当时的习俗:“秋千与花影,并在月明中。”到了明朝,只有少数地区尚有寒食节荡秋千的民俗。寒食节与清明节相邻,古人常把节日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两节便合二为一了。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这一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而清明节则保留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活动的同时,继承了寒食节拜扫祭祖、食冷食、插柳等习俗。在韩国江陵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端午节荡秋千的传统风俗。这一天,身着传统韩服的女性聚在一起荡秋千,而男性则在一起摔跤。

唐诗宋词经常出现

自古以来,秋千就具有“刚柔并济”的特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秋千从训练攀跃的器械,稍加改良就与广大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之时,古人将长绳拴于高大的树杈下,穿着五彩缤纷服装的女子登上秋千,凌空悠荡,体态轻盈,彩衣迎风飘扬,宛如仙女飘然而至,难怪在唐宋时期荡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对此,它成为文人诗词作品之中不可或缺的意象。据统计,仅唐诗宋词中涉及“秋千”的就有二百余首,如“秋千庭院”“闲倚秋千”“慵上秋千”“冷落秋千”“闲却秋千”“笑语秋千”等。可以说,一样的秋千,呈现了不一样的情思。一方面以其轻盈摆动之姿展现豆蔻少女的青春与活力,抒发了生命的快乐自由,是对生命力量的体现和张扬;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女子寄托愁怨与相思之物,用它来感叹容颜易老、命运悲苦,基调感伤而哀怨。如“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李山甫《寒食二首》);著名宋代词人李清照《点绛唇》则对当时民间少女荡秋千的情景做了很细致的描写:“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如陆游的《采桑子》中“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晁端礼的《一斛珠》:“夜来风雨连清晓,秋千院落无人到,梦回酒醒愁多少。”

明绿地洒线绣仕女秋千经面

明代的女子也很喜爱秋千。王圻编撰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就有女子荡秋千图。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宝马香车游士女,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从古到今,荡秋千一直是女子喜爱的活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秋千还成了古代女子的代名词。如今,荡秋千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流传,且花样繁多。朝鲜族算得上是最喜爱这一传统项目的民族,经常会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高手才能参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色的铜铃,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好。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云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通常历时四五天。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

成为勇敢者的游戏

新西兰内维斯蹦极跳平台Che

时至今日,秋千早已不只是孩子、女性的消遣。相反,经过各种“变形”,它成了世界各地勇敢者的游戏。年,韩版“跑男”节目一度经历收视低迷后,在一期特辑中创造了10.3%的超高收视率,而引发节目最高收视点的是两位韩国明星金钟国与宋智孝以“倒挂金钩”方式在大峡谷边上荡秋千。要说这架能让人大惊失色、心慌腿软的秋千,也着实不一般——新西兰内维斯大峡谷秋千,坐落在米高的峡谷河床上,有超过70米的自由落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高空秋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者。这个秋千能在高空以超快的速度摆荡出米的弧线,相当于三个足球场的距离,挑战者可以选择往前、往后,独自一人或和一个朋友一起摆荡,他们会先经过70米高自由落体考验,然后瞬间被放开,时速更是最高达每小时千米,体验到极速摆荡带来的惊险刺激。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的“阿姆斯特丹之塔”观景平台上,也安装了一架名为“飞过天际”的秋千,共有四个座位,游客们坐在上面就能悬浮于约一百米的高空中,俯瞰阿姆斯特丹全景,历史建筑、著名港口尽收眼底。尤其是当秋千荡至远端一刻,人仿佛置身天际。这架欧洲最高的秋千自开放以来,已成为该市的明星景点之一,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闻名而至,想要一试为快。

爱沙尼亚早期的“Kiiking”运动

“高点儿、再高点儿……”几乎每个淘气的男孩荡秋千时,可能都试图让秋千荡过头顶,享受刺激。但由于秋千特殊的设计,这个想法很难实现,最终不得不放弃。但对爱沙尼亚人来说,翻过秋千杠才是荡秋千的精髓。他们改良了秋千的结构,发明了度荡秋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极限运动。秋千在爱沙尼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各地都能找到公共秋千。有时候人们会在庆典期间聚集在秋千旁边,一起荡秋千并唱歌。显然,他们并不满足只是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年,名为Kosk的男子发明了一个新型秋千,专门用来挑战这种度旋转的极限运动。它的构造很简单,就是两根与地面相连接的杆和顶部一根轴。早期的挑战者会将脚绑在这种秋千的椅子上,并将身体前后摆动以获得足够动能将自己送到秋千最上方。Tarmo是第一个尝试者,他成功荡过了2.5米高的秋千,但在挑战2.7米时失败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千,从女子的娱乐变成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