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和我说,“馒头,我发现我用的芙丽芳丝的洗面奶里有致痘成分,怎么办啊!!!我是不是要舍弃这款用了这么多年的洗面奶了?”
然后我让她继续查了她正在用的其他护肤品,发现几乎每个在用的产品都含有致痘风险成分,小姑娘现在正在怀疑人生中……
但其实,就拿芙丽芳丝这款洗面奶来说,从这款产品的大量用户反馈来说,它并不容易致痘。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致痘风险”评判是从哪里来的?是否有科学性?
No.1
致痘风险成分由来
最早对于致痘风险成分的判定,来自于一个实验—兔耳测试,早在年就开始了,科学家将化学成分擦到敏感的兔耳内部,在2~3周内,评估粉刺的产生情况。
但是,兔耳比人的肌肤更加敏感,因而它的结果难免有些夸大,而且有些国家、地区已经慢慢禁止用动物做化妆品护肤品的实验了。
光有动物实验显然没有说服力。
后来呢人们开始用人类志愿者背部做实验。
将化学成分涂在背部皮肤上,并用绷带覆盖以便让成分更快渗透进入皮肤。4-8周后,进行皮肤表面活组织检查。
得出以下结论:
在本报告所述的人类模型中,已发现在兔耳模型试验中具有中等至强烈粉刺原性的物质能够诱导粉刺。
将测试物质在闭塞的情况下施用到毛囊较大的年轻黑人黑人的背部上方一个月。
通过非侵入性“滤泡活检”技术评估滤泡性角化过度的程度,该技术采用快速固化的氰基丙烯酸酯胶去除滤泡性内容物。
兔子模型比人类更敏感。在兔子中,弱粉刺性物质可能对人类使用是安全的,除了容易长粉刺的人。
实验也发现有些即便在兔耳身上有粉刺生成,但到了人的身上就没什么反应!
即便是背部皮肤,和脸部肌肤也有差距,且不同的人长痘的几率也不一样,出油多、毛孔大的油性皮肤比起出油少、毛孔小的中干性皮肤更容易长痘痘,也更容易被致痘风险成分所影响。
即便是经过真人实验,也是很难确定某成分一定会让你的肌肤长痘痘的!
No.2
致痘风险成分的表现形式
经过兔耳和人体背部皮肤测试,一些可能导致粉刺或痘痘的成分浮出了水面。
我们先来给“致痘风险”做一个定义:
痘痘的前身是闭口(粉刺),目前的试验考察的都是某成分导致粉刺的概率,所以准确的说
致痘风险=致粉刺率
由于皮肤的复杂性,一种成分的致粉刺性可能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它可以直接促成毛囊(毛孔)中栓塞的形成
这种物质可能会触发游离皮脂凝固(增加“粘性”)的物质。堵塞的毛孔使痤疮丙酸杆菌更容易在毛囊中生长,从而导致炎症。
2)它会引发过敏反应和/或炎症
例如,SLS(十二烷基硫酸钠)可能在某些个体中引起过敏反应,并且通常被认为是粉刺性的。
3)它可能是痤疮丙酸杆菌的直接食物来源
痤疮丙酸杆菌以脂肪酸为主要食物来源,某些物质如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可能成为食物来源并促进细菌生长,从而刺激增加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和粉刺性。
4)它可能被皮肤中存在的酶或紫外线转化为过敏原,从而导致粉刺痘痘等炎症
No.3
致痘风险成分分级
来看一下致粉刺率的分级,如下
0-不太可能堵塞毛孔
1-堵塞毛孔的可能性非常低
2-中低
3-中等
4-高
5-很高
有了这个分级方法,3级以下的致痘率一般不用担心,我们只需小心3~5级的致粉刺率成分就好啦~
毕竟要是将所有致痘风险成分列出来,表格实在太太太长啦,一竿子打死的话,大家可以把手头上的护肤品扔掉大半,开始精简护肤之旅……
当然啦在人类背部实验时,志愿者大都是容易长痘的体质。
对于本身皮肤细腻不易长痘的天选之子,这些成分也带不来太大伤害,更何况实验的时候都是拿着10%浓度的原料往兔耳朵、人的背部抹的,真正的护肤品中成分含量都很低。
还是一句话,脱离含量谈成分都是耍流氓!
No.4
致痘风险成分举例
馒头这边就列举几个致痘风险率高的成分,大油田和痘痘肌都需要注意它们!
01
可可脂
用量1%致痘指数:4
可可脂就是从可可豆中抽取的天然植物油脂,也就是制作甜甜的巧克力中常用到的成分啦~
因为它质感润滑,味道香甜,便被用在化妆品当中,许多油脂类成分易致痘,它也不例外,致痘风险颇高。
02
棕榈酸异丙酯
用量1~5%。致痘指数:3~4
这个成分可以增加产品的延展性,并且没有油腻感,还有一定的保湿效果,在护肤品中充当柔润剂,好处不少,坏处也无法忽视,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导致青春痘~
03
羊毛脂
用量1%,致痘指数3
羊毛脂在护肤彩妆品中可以充当保湿剂!能有给予皮肤一层天然保护膜,润唇膏喜欢添加它,它也是致痘的高危成分。
主要看小可爱会不会对它产生敏感反应,如果使用含这个成分的单品出现了变肿、瘙痒、发红,恭喜你中招了!下次也要避免含有这个成分的产品哟~
04
肉豆蔻酸异丙酯
用量1~5%,致痘指数3~5
添加这个成分能够让产品质地得到加成。更加清爽易涂抹,所以防晒产品喜欢添加它,卸妆产品添加它,清洁效果好,也有刺激性,可能导致痤疮
综上所述
大家不要忽视成分表中的致痘风险成分,但也无须草木皆兵,比如有些卸妆洁面,即便含有高危的致痘风险成分,由于很快就会被洗去,不用担心“闷痘”这一茬。
有些大牌在配比和工艺上有不错的技术,轻易致痘岂不是自砸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