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竹枝词,那可是由来已久了的,它是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乃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流传在四川、湖南一带。竹枝词的历史悠久,最初只是在民间传唱,而使得它成为文人诗歌的一种,则是从刘禹锡开始的。竹枝词从其来源来说,可以大致分成这么三种,第一种乃是文人搜集整理得来的地道的民间歌谣;第二种乃是文人吸收、理解了竹枝词的诗歌精华之后,自己创作出来的,富有民歌特色的诗歌;而最后一种,则是假借竹枝词的格调自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七言绝句,仍然冠以“竹枝词”这样的名字。
至于“竹枝词”因何而得名,这恐怕已经很难讲得清楚了,有的人认为,竹枝词来自四川,而四川乃是熊猫的故乡,竹子甚多,所以便有了竹枝词这样的一个名称,这话听起来倒是有几分道理,不过,是否真的是竹枝词得名的原因,还未尝可知。白居易诗中尝云:“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由此可见,竹枝词不仅已经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而且,就算是在唐朝,也已经属于一种“古”调了。
图片来源网络,不包含于原创部分,下同除了白居易以外,还有很多诗人曾经提起过《竹枝》,比如张籍,就曾经在《送枝江刘明府》中提到过“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而顾况也曾经写过一首诗歌,名字就叫做《竹枝曲》,其中有“巴人夜唱《竹枝》后,断肠晓猿声渐稀”之句,也提到了《竹枝》;李益的《送人南归》中,也曾经提到“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这些诗句都明白无误地证明了,《竹枝》的确是当时流传的南方民歌,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广为流传了。而《云仙杂记》中又曾经提到:“张旭醉后唱《竹枝》,反复必至九回乃止。”这张旭乃是盛唐时候之人,饮中八仙之一,由此可见,这《竹枝》民歌,或许早在盛唐的时候,早就已经流传开来了。
竹枝词源远流长,可是,真正让竹枝词这种古老的曲调焕发新的光彩的,乃是刘禹锡。刘禹锡曾经在自己的《竹枝词序》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取多为贤。”
当时,他在长庆二年担任夔州刺史的时候,曾经在这一年的春天来到了建平一带,在当地看见了老百姓吹着短笛,敲打着鼓,唱《竹枝》,他们一边唱一边跳,载歌载舞,还颇有赛歌的意思,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刘禹锡。于是,他便侧耳倾听,虽然词句听不明白,可是,那悠扬的曲调,却深深吸引了他,他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的屈原,屈原所创作的《九歌》等楚辞,不也是从民间歌谣中汲取了营养的吗,于是,他便开始仿造屈原作《九歌》的方式,尝试着创作了九篇《竹枝》。“其音,中*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濮之艳音。昔闻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辞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有《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
这是根据当地的民歌创作出来的新词,既有着鲜明的民间歌谣风格,又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就流传了开来。他的《竹枝》清新活泼,引得当时的文人竞相模仿,就这样,竹枝词便一下子从只在民间流传,变成了雅俗共赏之物。
要说起刘禹锡的竹枝词,就不能不让人想起这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下间的竹枝词有千千万万,可是,若是要在这其中找一首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的话,或许,还得说是这首诗,它可真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呢。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真是将一个陷入了爱河的女子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她那位心爱的“郎”在江上或许是有心,或许是无意地歌唱着,牵动了少女的心思,拨动了她的心弦。或许,他们之间早就已经认识,可是却彼此没有说破,所以,那少女的心情,七上八下的,她怀着一丝羞怯,怀着几分忐忑,思索着那男孩子究竟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自己。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坐在河岸边,听着江上传来的悠扬的歌声,于是,她便有意无意地掐下了一朵花,一瓣瓣地剥着花瓣,嘴里喃喃念叨着,“他喜欢我?他不喜欢我?”嘴里说着,脸上已经泛起了红晕,羞怯地低下了头。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场景啊,那少女甜蜜而纠结的内心,跃然纸上。
刘禹锡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民歌,并积极从民间歌谣中汲取营养的诗人,或许,这首诗歌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和它的口语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之所以真诚感人,也是因为它吸收了很多俚俗歌谣中的用语和创作手法。比如“双关”,这就是民歌中很常用的手法,乐府诗歌也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丝”,和“思念”之“思”谐音,而最后的“匹”,不仅仅只是指织布成“匹”,也是指两人“匹配”,成双成对的意思。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中,也使用了这种手法,“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是夏天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究竟是有晴还是无晴呢,这个“晴”字,谐音“情”字,这才是女孩子心中彷徨的原因呢。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十分美妙的诗歌,它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也没有艰深隐晦的典故,它所用的都是人们能够听得懂的词句,甚至还常常在其中夹杂民间的俚语。这说来容易,可是,真正要创作一首好的竹枝词,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何把握好“文”与“俗”之间的界限,做到雅俗共赏,这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