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必考内容,但庞杂的内容往往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但其实,只要把知识专题化、系统化,每天积累一点,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从这周开始,小编会给大家分享古代文化常识的干货,大家记得点赞收藏,一起感受时间的魔力吧。
第一辑:古代年龄称谓
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举例:寅以菽浆代乳乳之,得不死,在襁褓未尝啼。(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
指两三岁的儿童。
举例: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举例:未逾龆龀,已议论天下事。(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举例:*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举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指女子十三四岁。
举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豆蔻笄,发簪。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后世遂称女子适婚年龄为“及笄”。
举例: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汤显祖《牡丹亭》)
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举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
举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男子三十岁。语出《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古代男子四十岁。
古代男子五十岁。
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古代六十岁亦可称“耳顺之年”。
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举例: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七十岁。出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八十岁。出处: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王制》)
八九十岁,泛指老年男性。
举例: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歌》)
一百岁。出处: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
小题检查:
1.(16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2.乾隆皇帝在一次宴会上,指着一位老者,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灵机一动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问:这位老人多少岁呢?()
A.岁B.岁
C.岁D.岁
1.D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