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鱼香肉丝没有鱼就算了,番茄酱里也没有番茄
TUhjnbcbe - 2023/11/7 20:23:00
黑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4659.html

菜哥

要问美国人餐桌上的灵魂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番茄酱。

番茄酱之于美国人,就如同老干妈之于中国海外留学生,是守卫味蕾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可将任何食物转变成熟悉的“家乡美食”。

据统计,97%的美国家庭冰箱里,都备有一瓶番茄酱。

但你知道吗?被美国人当做宝的番茄酱,居然是源自中国,而且最初是没有番茄的。

这个事,美国老铁们当然是难以置信,可作为一名中国吃货——

那也是一脸蒙圈啊!

不过这绝不是中国人的自吹,而是来自一名美国教授的考证。

斯坦福大学语言学教授任韶堂(DanJurafsky)在其著作《食物语言学》中就指出,英语中番茄酱“ketchup”一词,实际是闽南语的音译,原指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人制作的鱼酱。

任韶堂教授是深谙中西美食资深吃货,不仅对65万道菜进行过科学分析,还在中国上过专业的烹饪培训班,他认为,ketchup的传播史,就是一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史,也是中国灿烂文明的印证。

那么,番茄酱是怎样从福建渔民的餐桌,传到了美国人的冰箱里呢?

番茄酱的“祖先”是鱼酱

鱼酱在中国有着近年的历史。

汉代的吴王刘濞以开发东南而著名,据记载,他与蛮夷作战时来到海边,闻到一阵香味。他派使者去打探,才知道是渔民腌制的鱼鲊(zhǎ),其香味隔着泥土都能飘散四溢。鱼鲊就是腌鱼,可以单吃,也是制作鱼酱的重要一步。

上面这则故事真伪难断,但最迟在北魏时期,鱼酱则肯定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作酱法”一章里,专门讲了鱼酱的制作——

“不用切。去鳞,净洗,拭令干。如脍法,披破缕切之。去骨。成鱼一斗,用*衣三升,一升全用,二升作末。白盐二升,*盐则苦。干姜一升,末之。橘皮一合,缕切之。和令调均,内瓮子中,泥密封,日曝。勿令漏气。熟,以好酒解之。”

大意是说,将洗净的鱼去掉鱼骨,切成条,加上盐、姜、橘皮、*衣等辅料,盖上泥土,放入瓮中腌制。腌制成熟之后再用酒稀释,便是鱼酱了。

鱼酱的意义,除了味道可口之外,就是让鱼能在夏天保存,所以在湿热而又多产鱼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受到喜爱。

英国水手与中国鱼酱

到了明朝,人类迎来大航海时代,福建突然走入了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贸易的飞速发展,让海滨城市泉州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世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云集的商人、堆积的货物,都让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为之赞叹,他称泉州为“光明之城”。

随着商人与水手的来来往往,福建人腌制的鱼酱也传播开来,首先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地。

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开设了中国酱汁制作厂,专门制作中国传统的鱼酱。

那个时代的海上,最风光是英国人,他们对各地的好东西都想尝尝鲜。在印尼,英国水手们第一次买到了中国鱼酱。

英国食物的口味,你们都懂得……所以当漂洋过海、啃着硬面饼的水手们尝到中国鱼酱时,想必是两眼放光。

根据闽南语的音译,英国人把它叫:ke-tchup。这就是如今英文里番茄酱一词的由来。

任韶堂教授的研究称,Ke这个音节在闽南语中是“腌鱼”的意思,Tchup这个音节在闽南语中则是“酱汁”的意思。所以鱼酱便成为了ke-tchup。

饱餐之后,一些人还从中嗅到了商机。他们在亚洲购买桶装的ketchup,运回英国,然后再把这些酱汁装到瓶子里,当做高级食品售卖。这种昂贵的精装ketchup很快就成为了不列颠岛的抢手货。

价格越高昂,英国人越喜爱,ketchup频频出现在英国的烹饪食谱中。

除了美味,鱼酱在英国大受欢迎的原因还在于,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食物的保鲜是令人头痛之事,而腌制的鱼酱可保质数年,绝对是家庭必备的好物。

许多英国厨师还从中国鱼酱中汲取灵感,开始自制酱汁,打造自己的ketchup。

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语言学家所谓的“语义漂白”现象,即词语意思的扩展,使得原本的意思被漂白掉了。

腌鱼已经不再是必要的,凡是用类似的方法制作、口感醇厚的的酱汁,都被叫做ketchup。换言之,鱼酱(ketchup)已经未必有鱼了。

到了18世纪中期,ketchup已经成为英国餐桌上的必备餐品,但每家的ketchup都不一样,因为大家都开动脑筋,加入自己独特的配方,蘑菇、葱、辣椒、核桃、草莓、桃子、柠檬、葡萄,甚至啤酒和生蚝等五花八门的配料先后被加入进来。

在年一本伦敦烹饪书中的ketchup食谱中,我们能看到鱼酱已经形成了英式风味,里面加了eschallots(大葱)以及蘑菇,蘑菇曾经是鱼酱的配料,如今则成为了主材。

除了蘑菇之外,核桃也受到英国大厨们的喜爱。据称,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家人似乎就很喜欢这种新式的核桃ketchup。

番茄与鱼酱的相遇

有一种说法是,Ke很像粤语中茄的发音,所以ke-tchup是粤语“茄汁”的音译。

听着确实蛮像,但这种说法应该是错的,因为番茄原产于美洲,在鱼酱传入英国,产生了ke-tchup一词时,番茄还未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

番茄首次加入ketchup,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番茄酱,是19世纪的事了。

一张年的英国食谱是这样写的——

TomataCatsup收集1加仑又好又红的熟透番茄;加1磅盐捣碎;等3天,压榨出果汁,每1夸脱加四分之一磅凤尾鱼、2盎司葱、1盎司磨碎的黑胡椒;一起煮半小时,用筛子过滤,加入下列香料:四分之一盎司肉豆蔻皮、半盎司豆蔻核仁、八分之一盎司香菜籽,十六分之一盎司胭脂虫,全部放在一起捣碎;文火炖煮20分钟,用布袋过滤;冷却后,装瓶,每个瓶子里加1红酒杯白兰地。它能保存7年。

这份食谱可谓承上启下,乃番茄酱历史的绝妙见证,它仍然用凤尾鱼,暴露了它身上流着的鱼酱血统,又加入了番茄,象征了后来的发展。

在英国人的厨房里,番茄只是制作ketchup的选择之一,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ketchup成了名副其实的番茄酱。

事实上,正是美国人最早将番茄加在了鱼酱里。

年,费城的科学家兼园艺家詹姆斯·梅塞(JamesMease)在著作《有用知识档案》中,发表了已知最早的含有番茄的Ketchup配方,其原料主要是番茄果肉、大量香料和白兰地。我们可以看到,腌鱼已经难觅踪影了。

等到年代之后,美国人已经完全不在Ketchup中加入凤尾鱼了。

19世纪末,番茄酱在英美已经非常普遍了,几乎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会放上一瓶。年,《纽约论坛报》将番茄酱称为“美国的国民级调味品”。

番茄酱大亨——亨氏

番茄酱能成为美国的国民食品,还要感谢一位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亨氏番茄酱的创始人亨利·亨氏(H.J.Heinz)。

亨氏的童年,在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的卖菜时光中度过,年,25岁的他创办了食品公司,售卖家庭配方的辣根和酸*瓜。7年后,亨氏的创业公司终于……破产了。

但他再接再厉,又重新成立了一家公司,专卖番茄酱,这次他选对了产品。

亨氏的创意是,将番茄酱装进透明玻璃瓶里出售,好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番茄酱的纯正度。这如今已是稀松平常,可在当时确实是一大突破,亨氏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厂家,很快便俘获人心。

亨氏还着手改进番茄酱本身的品质。

作为最早的预包装食品,番茄酱除了口味独特之外,一个主要的卖点便是食用方便,制作标准。但工业化生产势必要加入防腐剂,这又影响了酱料的口味。

亨氏公司研究发现,用成熟的整个番茄比用零碎果肉做出来的番茄酱保质期更长,这是由于完整的成熟番茄含有丰富果胶(pectin),天然具有防腐效果。

同时亨氏还改进了番茄酱的配方,加入了大量的糖和醋,这不仅奠定了后来番茄酱酸甜融合的口味,还进一步延长了番茄酱的保质期。

“零添加,无污染,酸甜可口,方便实用”,我猜当年亨氏的广告词大概就是这么写的吧。

不管怎样,事实是,亨氏的无防腐剂番茄酱一经面市就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年售出了整整万瓶,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年,亨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番茄加工商。

如今,美国生产番茄酱的厂家远不止亨氏一家,口味也是酸甜苦辣咸兼具。但酸甜为主的番茄酱仍然是美国人的最爱。

番茄酱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方便、简单、美味,而且百搭。

几乎每一种美式西餐中的食物,不论是炸鸡、薯条,还是沙拉、煎蛋,都能与它完美搭配,而且有种魔性,越吃越上瘾。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番茄酱已经成为了一种“母酱”,意思是人们可以用番茄酱作为基础来调制其他酱。比如烧烤酱、千岛酱,都是以番茄酱为底进行调制的。

任韶堂教授在其著作中不断提醒美国人们,当你拿起一包毫不起眼的番茄酱时,不要忘记,它背后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对今日世界持续且不可忽视的影响。

日本寿司也源自中国鱼酱?

当然,除了曲折的传到美国,并形成了美国人餐桌上的番茄酱之外,中国鱼酱还深刻影响了越南和日本的饮食。

越南菜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蘸料,即鱼露,又称鱼酱油。它和中国古代的鱼酱基本上就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调制的更稀,更近透明状。

学者的研究是,有可能汉武帝征服南越之后,原百越一族逐渐退至东南亚,导致的鱼露向南传播。当然,越南毗邻中国,深刻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种传播可能是随时都在进行的。

另外,鱼酱的前身鱼鲊,也就是王在海边发现的那一块香气四溢的腌鱼,则东渡日本,演变成了日本料理的代表食物——寿司。

按北海道教育大学教授宫崎正胜在《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里所述,日本的寿司一开始是没有米饭的,而是将鱼用盐腌制发酵之后制成的食物,与汉代鱼鲊的做法基本相同。腌鱼发酵之后,发出一种酸味,而日本语中的寿司(sushi)原意就是“酸”。

后来,日本人才在发酵时加入米饭,演变成今天的寿司。而直接生食的寿司,是19世纪才开始出现的。

在日本汉字中,“鲊”与“鮨”同义,日文中,“鮨”正是寿司的意思。这也是中国鱼酱和日本寿司亲缘关系的一个有力佐证。

看完这一篇,下次再去KFC拿到那包小小的番茄酱,你会想起什么呢?

嗨,我们是两菜一汤二人食,新婚夫妇“菜哥”和“汤妹”打算每天跟你们聊点儿好吃的、好玩儿的。

喜欢就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鱼香肉丝没有鱼就算了,番茄酱里也没有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