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轨迹自评》生活用时间来衡量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树木用时间来衡量留下的是年轮;车轮在地面上滚动留下的是轨迹。”
这段文字是我曾经写的一篇中篇小说的题记。岁月的痕迹本来有也本来没有,它只是人们记忆的一种意象描绘,并不同于用照相机把当时的情形拍摄下来的具体和真实,在岁月的长河里追寻记忆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有往事,但是,人们在回忆往事时,随着记忆的深浅,往事近抑或远。往事不管近还是远,只要是记忆的,往事都不减温度也不减色彩,它会在人们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回放。《轨迹》这篇小说从英子四岁那年写起,记录她童年、少年直至她与妹妹小莲豆蔻年华的恋情、家庭。只所以对这篇中篇小说命题为《轨迹》,原因有1、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有她们的成长历程和给她们家庭带来的不幸及姐妹俩在逆境中拼搏、追求、追求理想、追求美好的人生;2、本篇小说纯属于情感生活篇,它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有时间过程,时间是要一天天渡过的,日积月累才是岁月,因此,本篇小说就命题为《轨迹》;3、本篇小说是有原形的,来源于本人的点滴记忆,一种懵懂懵懂记忆。
图片来自百度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朴实无华的乡间、乡情给人一种简单而又无知的感觉。我是农村人的一分子,当然,我也不例外。所以,在写《轨迹》这篇小说时把它“抬高”一层次,把它虚构成中层社会人的“高雅”生活。虽然写的是中层社会人的生活,但在写作过程中时不时地流露出乡间的味道在里面。
我在《轨迹》的开篇中有这么两段文字:英英四岁那年,家里的工厂被抄,父亲开着厂里唯一能带走的一辆吉普车躲藏了起来;一帮不明身份的人闯入她家的豪宅……熟悉的身影出现了,一手领着一个孩子,和两女儿交错的脚步声;他眼睛四处张望,观察周围的动静;猫着身子,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朝她们娘儿仨走动的方向移动;一个健步跟上去,一把抓住妻子的胳膊,妻子吃了一惊,倒吸了一口凉气,他随手捂住妻子的嘴。两女儿惊讶地异口同声地小声喊:“爸爸?!是爸爸。”父亲:“嘘”了一声。当时,我在写这段文字时心里特别地激动。这里的“熟悉的身影”是指英英的母亲,“他一个健步跟上去,一把抓住妻子的胳膊”,这个“他”是指英英的父亲,因为在此篇小说的前三集中,我一直没有交待英英父母亲的名字,只是用“父亲、母亲”代替男女主人公,直到第四集时,我才交待男女主人公的姓名,那是为后面英英、小莲的成长、成人作伏笔,用英英、小莲的成长替代父母亲的又一代人的青春年华。虽然是虚构的这个片段,但也有我家的影子在里面。对于这段文字,我也经过很长时间的揣测。我生于十年动荡末期,但是,那段社会历史对我没有一丁点儿的记忆。十年的社会动荡不安,让一些不安分的人有机可乘,给那个年代扬起一股弥漫沙尘,但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只记得我爸整天不在家,妈妈时不时就掉泪,每次掉泪时总是把我抱在怀里,或是蹲下身子把我揽在怀中,捋着我的头发,眼泪婆娑地瞅着我的脸。每在此时,我都会不知所措,乖乖擞着妈妈的脖子,有时帮着妈妈擦拭眼泪,姐姐也会凑过来搂着我和妈妈,但是,我却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点滴的记忆也是后来在父母亲的述说中我少许回忆起来的。
选自百度俗话说,三岁四岁零拉记事。我的出生于世与十年动荡的那个年代打了个“擦边球”。虽然对当时的记忆星星点点,但是,对我爸爸逃离在外的三年零四个月归来的那个夜晚我依稀记得。那个夜晚,爸爸是接到可靠消息(恢复工作),是带着他后半生的全部希望回到家乡的。由于多年的动荡不安,给人们的心里造成一定的恐惧感,所以,爸爸回家时还是借着夜晚的黑暗走近村落,回避“乱世”的麻烦。他悄悄地进村子,悄悄地进家门。但是,爸爸的悄悄到来还是被人举报了。人说“隔墙有耳”,这可能是真的吧?那天,天刚蒙蒙亮,我爸就被叫到大队部,妈妈慌张地领着我,急急地赶到大队部,爸爸正和大队书记小声小气地谈论着什么。虽然爸是小声小气,但也能看得出他们没有对我爸怎么样。那天,父亲的铤而走险,给我的记忆最深。也就是那天早晨,我觉得自己突然间长大了;也就是经过那天早晨后,后来的事情记忆犹新。父亲恢复工作(74年)时,我还不太懂事,但能记得我妈非常地高兴。夜深了,我妈还在为爸准备出行的行李。那时不比现在,能省就省去了。爸爸特别爱书,他买了个*用书包,可是太小,除了几本书,别的什么东西都装不下,妈妈只好把爸爸零用的日常用品连同被子都包在绿粉白三色条子布床单里。对于这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父亲恢复工作前的那个晚上,给我的记忆特别的深刻,因此,使我后来萌发一种欲望,我要把我的记忆,我的成长用中层社会生活描写出来,寄予一种希望,一种不断追求的目标。
选自百度小说的结尾用小莲借香港回归的钟声对姐姐的祝福剧终,映衬人们对“爱情、事业双丰收”的美好愿望,也是本人对生活寄托的希望,一种更高境界的追求。每个人都有青春和理想,只要不断追求理想,昂扬向前,一切都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