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
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橘。
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方剂组成及用法
木香3克,人参9克,猪苓9克,
白茯苓9克,白术9克,神曲9克,
泽泻9克,白豆蔻9克,青皮6克,
砂仁6克,橘皮6克,干姜6克,干葛花15克。
将以上药材混合研磨成细末,
每次用9克细末,以白水,或粥调服即可,
服后微出汗时,酒基本就醒一半。
(本方出自元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请遵医嘱)
方效主治
分解消除酒湿,温中健脾,
主治饮酒过度,眩晕呕吐,
心神烦乱,手足战摇等症状。
但注意,这个方子有效,但气味辛辣,
偶尔酒喝太过才用,不可长期服用。
古方解读
可能大家想问,为什么葛花解酲汤被称为“解酒神方”呢?
首先我们从”酲“字来解读,”酲“形容喝醉后神志不清的状态,如同大病一场的样子,所以这种“病症”叫做”酲“。
而”酲“如何来解呢?
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解酒方、解酒茶、解酒药等,但是唯独出自元代李东垣《脾胃论》的葛花解酲汤效果最好,后世的许多解酒方,基本都以它为基础进行变化。
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
元代李东垣的《脾胃论》是脾胃学说的代表作,他最有名的观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所以此方就是以缓解脾胃损伤为出发点,在解除酒带来的不良反应的同时,护卫脾脏,为酒给五脏六腑的损伤及时止损。
方义、配伍
葛花甘凉解酒,使酒中的湿邪从肌表发出;猪苓、白茯苓、泽泻利湿,使得湿邪从小便排出;砂仁、豆蔻芳香醒脾,开胃;木香、干姜、豆蔻、青皮、砂仁温中理气;再以神曲消食,人参补回受损伤的元气,这就是此方配伍的高明之处,算是面面俱到了。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白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泥、赤小豆、鲜苍耳草加入面粉或麸皮后发酵而成的曲剂。甘、辛,温。归脾、胃经。
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砂仁:辛,温。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橘皮:味苦、辛,性温,无毒。
主治胸中结块结热逆气,助消化,下气,治呕咳,疗脾不能消谷,利小便等。
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干葛花:味甘,性凉。归脾、胃经。
《本草纲目》:“消酒,治肠风便血。”
写在最后
酒,是中医最早运用的药物之一。
酒,是“百药之长”,但是切记“饮必适量”。
李时珍说:”酒,少量喝可以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遗兴,叙情合欢;痛饮就会伤神耗血,损胃亡津,生痰助火。如果沉溺无度,经常醉饮,那么轻微的会患疾病、败坏行为,严重的就会丧国亡家,伤害性命,其害处说得完吗?这便是大禹疏远仪狄,周公著《酒诰》,为世人定下规范准则的原因。“
佳节将至,请勿贪杯哟
资料参考:《中国药典》《本草纲目》《献给全家人的健康小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