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一半是美学,一半是哲学。
古代人将男女不同年龄,命名了非常文雅甚至极具美感的称谓。比如我们所熟识的花信、豆蔻、桃李,但是这些称谓分别代表多少岁呢?今天我就来为大家科普下。如有错误请大家指正!
不满周岁称为“襁褓”;1岁称为“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出自袁枚(清)——《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意思是: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
2~3岁称为“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出自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意思是两家生的孩子是一样的聪明。
女孩7岁称为“髫年、童龀”。童龀这个和身体发育有关。7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换齿,乳牙开始脱落。髫(tiáo)是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幼年泛称“总角”,啥叫总角,因为古代儿童发髻向上分开。总,聚束;角,小髻。
10岁以下叫做“黄口”。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2岁称作“金钗之年”,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14岁被称作“豆蔻年华”,与成语豆蔻年华含义一样,代指少年的青春年华。豆蔻年华的典故,最早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5岁称作“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jīzhī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得,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汉族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内则》“女子版……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6岁称之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16岁是每个女孩子的黄金年华,风华正茂。是女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纪,古人称为碧玉年华,其实古人还有一种对16岁女孩的称谓,叫做破瓜年华。古人对于破瓜,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因“瓜”字在隶书的书写当中,“瓜”字拆成二个八字,二八一十六,所以当时古人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龄。第二层:女子首次破身,初次与人交合,无关乎年龄。古代还有把“破瓜”两字特指六十四岁的男子,但是到了后来,破瓜两字用在六十四岁的男子身上基本上不用了,所以破瓜之年一般指16岁的女子。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就写过这样一首无名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里面的碧玉和破瓜都指的是年轻的女子。
20岁称作“桃李之年、桃李年华”,指的是女子二十岁。意思是说这个时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语出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明朝徐渭在作品《又启严公》中也写道:“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桃李盛开、明艳动人,比喻女子,也是极好的赞美。
24岁是“花信年华”,对于女人来说,“花信”二字可以说写尽了女人的温婉、柔情、靓丽、美好。怎样的年龄,才能冠以“花信”二字呢?古时,花信之年正好指的是女子二十四岁。二十四岁的女子,稚气已去渐至成熟,正是花样之年,如花蕾绽放。“花信“二字,最早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诗作《闻石湖海棠盛开》诗之一:“东风花信十分开,细意留连待我来。”唯美曼妙,巧笑倩兮,极尽美好。
至出嫁被称为“摽梅之年”,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至30岁则被称为“半老徐娘”。汉语成语,拼音是bànlǎoxúniáng,意思是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出自《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