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是古人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大多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记载在书籍之中被后人沿用。
先来说说小孩子。婴儿呱呱坠地,被长一尺二寸至二尺、宽八寸左右的襁褓包裹起来,所以古人通常用“襁褓”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婴儿慢慢长大,2岁后活泼好动,在摇篮中呆不住了,需要父母时不时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所以出现了“孩提”称谓,来借指2-3岁的儿童;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借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出现过此称谓;儿童成长为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再来说说女孩。古代女孩有一些特殊的年龄称谓,12岁的时候被称为“金钗之年”,金钗之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女子在十二岁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开始打扮自己,以求能嫁得如意郎君;13-14岁的时候被称为“豆蔻年华”,杜牧的《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寓意女孩正值青春年少、含苞待放;15岁的时候被称为“及笄之年”,这时女孩已经正式到了可以嫁人的年龄,“笄”字,指发簪,结发而用笄贯之;16岁的时候被称为“碧玉年华”,碧玉年华又被称为二八年华,也就是两个八加起来十六岁的意思,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叫“破瓜年华”,主要是因为旧时的文人会将瓜字拆分为两个八字。
最后说说男子。清朝以前的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借指十五岁及以上的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之年”;《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三十到七十岁的古人有了年龄称谓。
试题练习(单选):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是:
A.而立、知命、从心、耳顺
B.弱冠、不惑、知命、耳顺
C.豆蔻、弱冠、而立、不惑
A。解析:A项实际年龄由小到大应为:而立、知命、耳顺、从心。而立指男子三十岁,知命为五十岁,耳顺为六十岁,从心为七十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如对备考有问题的也可以搜上海中公教育进行了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