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喜欢吃冷食,经常腹痛,御医给他服用了很多药也不见效。于是请来民间医家杨吉老来看,杨吉老诊脉后说,皇上的这个病我有一方,保证药到病除。
徽宗一听,马上说:“是不是理中丸啊?别给我吃了,御医给我开的也是理中丸啊,吃了很多了,也没有用!”
杨吉老说:“您的疾病是因为食冰过多,所以我这个药有个特别之处,要用冰煎药,这样药丸能够直达病原,才能治好。”
徽宗半信半疑地吃了杨吉老做的理中丸,竟然真的痊愈了。
对于常因吃冷食而引起的腹痛,其实就是因为寒凝气滞、脾胃虚寒所致,就是张仲景六经辨证里的“太阴病”,理中丸就是最对症的药,但为什么御医都没治好,独独被杨吉老治好了呢?
原因在于杨吉老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汤使”,也就是引经报使药——一种特殊的可以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原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药力就会大大增强。
杨吉老之所以用冰煎药,也可能是为了迎合皇上爱吃冷食的喜好,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结果真的治好了皇上的病。
千古名方理中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金匮要略》中称“人参汤”,二者同方异名。该方由人参、干姜、炒白术、炙甘草组成,主治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喜温,泄泻清稀,呕吐食少,口泛清涎,四肢不温,或胸痹,心下痞满,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濡缓等症。
此方虽仅有四味药组成,但配伍精当,功效能温中祛寒,健脾益气。脾胃乃气机升降的枢纽,中焦虚寒则升降失常,五脏六腑皆可随之病。理中丸的“理”即调理,“中”即中焦。理中丸,就是调理人体中焦的药丸。
中焦(太阴)虚寒的核心在于有中虚、阳虚、寒湿,理中法以补虚、温阳、散寒、燥湿四法治之。中虚者,以甘味之人参、白术、甘草补益之;阳虚者,以辛温之干姜温之;寒邪者,以辛散之干姜散之;湿者,以苦温之白术燥之,四法融为一法,太阴之虚得补、寒得温、湿得化、谷气得升,共显温阳理中之功。
主治:
①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
②阳虚失血;
③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
方之用,变也《伤寒论》中附有理中丸八种加减变化,其加减变化规律极其细微,或加减药物,或增减剂量,或变换制剂,或守方不变,运用多种方法以适应病情变化。王好古首次将其称为“理中八法”。
1.第一种变化: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加一味药附子,变成了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
附子性大热,能够温暖经脉、散寒止痛,所以附子理中丸加强了温阳逐寒之力,功效是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它可以治疗脾胃虚寒、吃一点东西就腹胀、上吐下泻肚子痛、天冷了就头痛、以及身体里有寒邪的疾病。
2.第二种变化:丁蔻理中丸
理中丸加两味药丁香、豆蔻,变成了丁蔻理中丸——丁蔻理中丸: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丁香、豆蔻。
丁香和中降逆、散寒止痛,豆蔻温中止呕、化湿行气。
丁香和豆蔻的共同特点是能够行气和止呕,它们的加入也使理中丸有了行气和止呕的功效,所以丁蔻理中丸的侧重点主要是治疗呕吐泄泻和脘腹疼痛,也就是脾胃虚寒导致的呕吐泄泻、脘腹疼痛。
3.第三种变化:桂附理中丸
理中丸加两味药肉桂、附子,变成了桂附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党参、炒白术、炮姜、炙甘草、肉桂、附子。
肉桂、附子的加入,使理中丸的功效得到了升华,从治疗脾胃虚寒升华到了还可以治疗肾阳虚寒,它的功效是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可以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肾阳衰弱导致的四肢厥冷,即手冷能一直冷到肘关节那儿,脚冷能一直冷到膝盖那儿。
4.第四种变化:参桂理中丸
人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肉桂、附子。
参桂理中丸和桂附理中丸的成分是一样的,只不过党参换成了人参,加大了补气的功效。
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所以参桂理中丸可以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手足厥冷、胃寒呕吐、腹痛泄泻。
除了这些,参桂理中丸还可以治疗下焦的疼痛,比如痛经、疝气痛。
5.枳实理中丸
枳实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入枳实、茯苓两味药。
此方来源于《和剂局方》,有温里消痞的功效,能逐痰饮、止腹痛,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或无力证、胃肠留饮证(指水饮蓄留体内,聚于胃肠,影响胃肠功能)。
6.理中化痰丸
理中化痰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上半夏、茯苓两味药。
此方来源于《名医杂著》,具有温中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阳虚有痰湿者,以及痰湿停饮、大便溏泄。有歌诀曰:“理中化痰加苓夏,擅治停饮大便溏。”
7.桂枝人参汤
早在仲景《伤寒论》中就出现了太阴虚寒兼太阳表邪不解之桂枝人参汤证,《伤寒论》第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8.丁萸理中汤
清代《医宗金鉴》之丁萸理中汤,于理中丸基础上加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主治胃寒呕吐,腹痛较重者。
总之,理中丸组方简练,以参、姜、术、草四药而成,仲景理中之法以补益、散寒、温阳为核心,燥湿为辅,通过人参、甘草之补益与干姜之温散相结合,使补中则不壅滞,辛散则不耗气。
诸药相辅相成,补益中气之虚,散太阴之寒,温通疏理中焦之气,以复太阴升降之枢机,此乃理中之机要。凡加减变化均不离中焦虚寒这一主要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