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自年以来,短短四个月,连续发生多起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河北邯郸一中学高三学生,因请假未果,从学校4楼跳下;西安一高三学生,因换座不成,从4楼跳下;……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首先就是心痛,他们还是孩子,豆蔻年华,为何选择死亡呢?究竟是教育的失职,还是孩子们内心太脆弱?当大家在讨论他们自杀的原因、争论是谁的责任时,谁也不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是什么。因为没有一个人,包括他/她的老师、家长、同学,谁都没有认真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谁去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其实,有太多太多的悲剧是可能避免的,我们只要多听一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就能化解一场悲剧。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就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理论。20世纪90年代,叙事心理治疗就已大为流行,使许多人受益。提起心理学,给人感觉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想到的多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这样的心理大师,但李明,身为东方心理学博士,是把叙事疗法在中国本土化的第一人,李明博士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学习、实践。在攻读博士阶段,他已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叙事疗法的专著。年,汶川大地震;年,疫情期间,李明博士团队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心理志愿者队伍,他们给大量遇到心理困扰的人提供了公益服务。十年磨一剑,《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是李明博士19年来临床实践和学术思考的结晶。01什么是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曾这样回答:叙事疗法,其实不是一种疗法,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一种个人的担当或者使命感。叙事疗法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对于一般人来说,说故事不过是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但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人。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叙事疗法讲究从平常人、平常事中看到不平常之处。这就是“成人之美”。02叙事疗法的主要特点叙事疗法的第一个特点:聆听,听听问题的另一面心理治疗,都离不开倾听。倾听是基本功,非常重要。因为倾听的方法直接决定沟通的方式,而沟通方式直接决定来访者对自己的理解。倾听可以分为三种:被动倾听,主动倾听和双重倾听(又称为平和倾听)。所谓的“被动倾听”,就是我们任由当事人所讲述的那些事件,把我们带到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结论、一种印象、一个我们对于当事人生命故事的中心思想的概括。我们常常通过某人讲述的故事,得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结论来,但这样的结论并不一定符合事实。这种被动倾听,有一种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主动倾听,不只去听那些问题,还要主动去听那些例外。任何当事人讲述的故事,不可能是他的人生全部。我们很容易被一些悲惨的生活故事牵着走,但要相信:人生不可能都是黑暗的。也许他在某一阶段,他的整个人生是失败的、黑暗的,但这并不表示这是他的人生全部。当事人在讲述一些消极的事件时,讲着讲着也会讲出一些不太消极的事件来。不过这种倾听方式,适用于对于问题故事的影响力较轻的人,他有耐心给你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对于严重者,他会没有耐心,他急于要一个答案,这时就需要双重倾听了。双重倾听有很强烈的干预性。当当事人在讲述他的故事时,你应知道这不过是一种讲法,你可以从里面听到一些积极的东西,然后把它指出来,通过询问细节的方式指出来。这种干预性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可以帮助当事人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讲述他的生命故事。讲法会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痛不一定是苦的,创也不一定会成为伤。没有必要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去看我们过往的经历。叙事疗法第二个特点:问题外化(问题与人分开)外化,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人不是问题的主体,问题才是。问题外化后,人仿佛置身事外看问题,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在给别人讲自己遇到的困扰时,通常描述的是我们的感受,如“我很压抑”“我很痛苦”,这是在讲那个问题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在探讨那个问题,问题是什么东西让人压抑。因此,我们要把问题和人分开,这样才能谈到问题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什么影响,或阻碍了他的什么愿望达成。一个老师遇到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就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学生。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就是问题内化。一旦学生被贴上问题标签,他是不可能变好的。如果老师能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把问题与学生分开,在优势上加于鼓励,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起来后,成绩也会慢慢提升,这就是问题外化。也就是说,不要停留在他讲的事情本身上,而要去了解形成那个观点的故事,他在意的那个东西的故事。叙事疗法第三个特点:改写(由薄积厚)如果说外化是叙事疗法一直伴随的一种态度,那么改写是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方向或者一个目标。因为不管是一种什么疗法,最终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当事人实现改变。回顾人生,我们可能发现,我们是在被某一种情绪、欲望或某一种心理机制推动着、左右着,我们并不是在主动地活出自己的人生,而是在扮演我们生命故事当中的某一个角色。有时,我们的这些生命故事,貌似是由父母来书写的,我们去完成父母的这些愿望,去扮演父母所投射的某一个角色。如果我们要改写,那就要从例外开始,就必须要先走出这样一种模式复制的怪圈。所谓改写,就是你与他、与过去的自己的应对方式不同的一种创造性应对方式。叙事疗法是通过价值观的转变来实现人格的转变的。让当事人通过反思,在他的问题当中发现他所在意的东西。叙事疗法是让人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一种觉察。当他们看到某个价值观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就会改变。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由内而外的过程。03叙事疗法的运用任何一种疗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一种方法好不好,关键还是运用。如果我们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就是好方法。李明博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父母把他们的孩子带到咨询室。这是一个初一学生,他已经有两个星期每天都哭着不肯上学。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中,他每天都会检查家里的电源有没有关好。他的父亲一直强调孩子只关心一些细节,比如晚上电脑已关机,可显示器还在闪,孩子就一定要去关上才睡觉。第三件事中,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朋友不多,这是父亲说的。听到这里,你可能脑海里已经有了孩子的大概印象,可这一切是真的吗?李明博士问了孩子第一个问题:“你在学校里面有没有朋友?有没有有趣的事情?”父亲说他没有朋友,也觉得学校没有意思。这是父亲认为的。孩子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有一次老师正在讲课,一个同学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然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觉得这个有意思。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眼带笑的。李明博士就问孩子还有没有有意思的事。孩子接着讲了另一件事。有一次,他们班出去参观游玩,参观的地方距离学校很远,但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他就带着同学一起倒公交车,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为要倒几次车,所以他的同学对他挺佩服的。他说他早知道怎么走,因为他有一个爱好,就是背公交换乘图。他的父亲也说知道孩子这个特点,有时他们出行,都是孩子告诉他们出行路线。另外,孩子还有几个本事:会画中国地图;只要你随便说出哪天,他就可以立刻说出那天是星期几。这时,你对孩子的印象是不是发生了改变?恐怕会觉得他是天才吧。当讲了几件学校趣事后,孩子开始想上学了,因为他如果不去上学,就不会经历更多有趣的事了。然后,他开始讲起了条件。怎么去上学?是坐公交,还是爸爸开车送,或者家人给他买辆自行车?后来他决定买自行车,他爸爸很高兴,答应买辆新的。孩子又说,他不想买新的,他想改装一下旧自行车,重新涂漆,装饰一下。父亲完全同意了孩子的请求,也很乐意帮助孩子完成自行车的改装。你看,聊着聊着,问题就消失了,得到了解决,而且是孩子自发地、自愿地解决的,这一结果是否出乎你的意料呢?当我们去听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觉得不重要的事件时,这些故事的出现,恰恰改变了问题故事的意义。有时只不过用了不一样的方式去看待,看似没有干预,就达到了治疗效果。叙事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而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如果你愿意去聆听他人的故事,去聆听自己的故事,你就会看到一个别样的人生。这就是叙事疗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