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胃脘疼痛,也不是小病,它与很多因素有关
TUhjnbcbe - 2024/8/25 9:48:00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 http://www.txbyjgh.com/m/

益胃散,又叫温胃汤、温胃散,此方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此方具有健脾益气,温胃散寒的功效,主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胃脘痛也称胃痛,指胃脘部发生疼痛而言,古称之心痛,实际为胃痛。胃脘痛的部位主要在于近心窝处,痛时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大便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遇冷热、精神刺激、或恣食厚味之品时疼痛加剧。

胃脘痛的病因,多由病邪犯胃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病邪的范围也很多,如过食生冷,寒邪犯胃,或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胃腑,皆可致胃痛而发,此证多为实证。脏腑功能失调,有因肝气郁结,或脾胃本虚而引起胃脘痛,此证多为虚证。本病的发生与精神情志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肝气郁结,横逆于胃,导致胃的气机阻滞,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若进一步发展,肝郁化火,耗伤胃阴,灼伤脉络,导致血妄行或血瘀,而见呕血、便血等。饮食生冷,败伤中阳,或脾胃阳虚之体,复加饮食不节,使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机不利,中枢升降失职而致病。故本病也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本病一般是以饮冷受寒而引发,胃脘冷痛,得温则舒者属寒,胃脘疼痛灼热,痛热极迫者属热;脘痛且胀,嗳气则舒者,属气滞,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者属血瘀。当然,得食痛甚,拒按者属实;得食痛减,喜按者属虚;若暧腐吞酸,恶心厌食者属食滞。在治疗方面,须根据寒热虚实来辨证论治。本方是李东垣为脾胃虚寒而设,故言服寒药过多。此证多表现为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弱。

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气温煦能力减弱,出现一系列寒症。主要与饮食,用药及先天体质有关。主要表现为寒和虚的症状,如腹痛腹胀、胃寒胃痛、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口淡不渴、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的食物,脉沉迟无力等。因脾胃虚寒与肾阳虚关系非常密切,脾胃阳虚常伴随肾阳虚的症状。

本方剂的组成为陈皮7钱,黄耆7钱,益智仁6钱,生姜3钱,白豆蔻仁3钱,泽泻3钱,姜黄3钱,缩砂仁2钱,甘草2钱,厚朴2钱,人参2钱。上为粗末。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食前温服。当然方后李东垣为治疗胃脘痛还引用了其他先辈的方剂,说:“如脉弦,恶寒腹痛,乃中气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汤加黄芪,钱氏异功散加芍药,选而用之。如渴甚者,以白术散加葛根倍之”。《医学入门》也载有此方剂说:“益胃散姜黄泽泻,干姜砂草益智仁,白蔻黄参浓朴,陈皮通用十分灵。姜黄、干姜、白豆蔻各三分,泽泻、砂仁、甘草、人参,黄、浓朴、陈皮各七分,益智仁六分,水煎服。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此证的治疗原则为温补脾胃,理气止痛。方中重用黄芪和陈皮,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纳运乏力,黄芪是补气升阳的要药,重用黄芪配伍人参,甘草以助脾胃运化之力,寒则气滞不通,重用陈皮理气开胃,脾胃虚寒则气不固,故用益智仁温脾,暖肾,以固气。白寇行气,暖胃,消食,宽中。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生姜温胃散寒,脾喜燥,姜黄行气,通经,而止胃痛。脾胃虚寒则水气不化,故用泽泻以渗湿健脾。厚朴性温,味苦、辛,可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以通肠胃。诸药合用,共奏补气行气,气补而不滞,气固而不散;升阳气益脾胃,散寒温胃,阳气得升,寒气退却,气血运行顺畅,则疼痛自止,另外,姜黄还有通经而止痛的功效。

总之,此方剂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痛是非常不错的,在临床上以胃脘隐痛,腹痛腹胀,畏寒怕冷,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舌淡,脉弱为辨证要点。只要辨证准确,必有良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胃脘疼痛,也不是小病,它与很多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