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二十二岁的姜夔,看到今非昔比的扬州,自创
TUhjnbcbe - 2024/9/8 10:33:00
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121/5862251.html

曾经的扬州,有多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即使是秋天,扬州仍是绿草茵茵。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沿着幽深安静的竹西路,就能到达歌舞升平、无比繁华的扬州。

动静相宜的扬州,是每个人梦里都想去的江南,孟浩然也不例外。你看,他在黄鹤楼与李白小聚,相谈甚欢。为了不错过春光,他匆匆告别好朋友,烟花三月下扬州,只为了一睹古城名都的风采。

曾经的扬州,有多浪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座桥,因为二十四位美人在此吹箫而得名,唯美浪漫。如今,明月依然在,吹箫的玉人却早已不知去向。送客茱萸湾,迎客竹西口。

自隋唐以来,扬州便处于京杭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商业发达,市井繁华。千百年来,扬州深情地目送游子们远行,温柔地迎接远方的客人。这座历史名城,是多少人的心灵栖息的家园?时间追溯到南宋,曾经的美好,改变了模样。此时的扬州,而今那复闻歌吹?黄叶西风薄暮寒。当年金兵南下,被洗劫之后的名都,不复似当年。玉箫吹断青楼锁,二十四桥风月秋。

宋代才子姜夔,为扬州自创一曲扬州慢,并亲自填词,写下一首名震古今的经典佳作。那一年是丙申年,也就是年。冬至这一天,二十二岁的姜夔,路过扬州,昨夜刚下过雪,今天才刚放晴。环顾四周,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城内,放眼望去,一片萧条的景象。只有凄冷碧绿的河水,依然不停地流淌。夕阳西下,暮色渐深,远处的军营,号角悲鸣。

年轻的姜夔,心内怆然,亲眼目睹经历战争后的古城,景色萧条,满目荒凉。面对此情此景,再回想昔日扬州的繁华景象,姜夔不禁潸然泪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有感而发,创作了曲子,并为之填词。千岩老人读后,认为有《黍离》之悲。

根据《诗经·王风》的记载,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有一次途经西周故都,看到曾经的宗庙,皆被毁坏,四顾都是禾黍,徘徊良久,不忍心离去,于是写了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后,人们便以黍离代指思念故国。

在上中学时,我一直以为姜夔像杜甫一样深沉、忧郁。恐怕很多人的感觉和我一样吧?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写出如此笔力苍劲、深沉忧郁,忧国忧民的诗词,同时把怀古忧今写得如此游刃有余。

后来,我才知道,历史上的姜夔,是一个翩翩美少年。他身上有书生的儒雅,又有音乐家的飘逸。根据史书的记载,姜夔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如神仙中人。他终生布衣、科考失意,未曾谋得一官半职。耿直清高的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他卓尔不群,超凡脱俗,宛如闲云野鹤一般。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南宋有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他和苏轼一样,是一位难得的全才,他精通书法,自创了《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曲,是有名的词曲作家。他的散文、诗词,为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名人欣赏。

姜夔利用自己的音乐才华,深入研究唐宋乐谱,并加以改造。他将市井俗乐与传统雅乐融合,使其精神相通。正如我喜欢、欣赏的音乐人刘宪华,一直致力于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听懂、喜欢古典音乐。

一生未曾做官的孟浩然,在鹿门山隐居,把山水田园诗打造成自己的品牌,形成独特的风格。而姜夔,也在南宋词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努力做好自己,最重要。

就像林语堂说的那样,人要有人要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努力让自己成为让别人羡慕的那个人。萧伯纳也曾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唐朝的孟浩然,宋朝的姜夔,都是如此。因此,每当我垂头丧气的时候,我都会看看孟浩然和姜夔的诗文,从中找到慰藉,寻找前进的方向。

姜夔性格潇洒,行为不羁,连朱熹都对他另眼相看,佩服他精通礼乐,非常喜欢他的诗文。位卑未敢忘忧国,姜夔正是如此。在他六十七年的人生里,写下很多经典诗词,每一首都是精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首扬州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脚步,回到南宋的扬州,看一下当时的风景。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宋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上片,诗人采用今昔对比的方式,衬托今日扬州的萧条。曾经的历史名城,被金兵洗劫后,满目疮痍,一片荒凉,让人触目惊心。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词中的淮左名都,指扬州。左,为古时方位名称,左为东,右为西。宋朝时,扬州恰好是淮南东路的首府,因此称其为淮左名都。竹西亭,是扬州的名片,很多诗人都在诗中提及。诗人解下马鞍,在扬州停留,稍作休息。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诗人以昔日繁华的扬州起笔,让读者充满遐想。当我们跟随诗人的文字,回到现实,发现是另一番景象。想当年,杜牧笔下,春风十里扬州路,那是怎样的繁华?如今,放眼望去,荠麦青青,如同来到偏远的乡村。词中的荠麦,即野生的荠菜和麦苗。

当年,经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内,一片荒芜,到处是杂草和树木,破败的城池掩映其中,四十五岁的杜甫,忍不住叹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在这首词中写道的荠麦青青,与杜甫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意为金兵侵略扬州。曾经繁华的扬州古城,遭受两次洗劫后,面目全非,被战火毁坏的城池,静静地矗立;残留的古树,倔强地长出新叶,它们都默不作声,不想谈论经历的战争。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委婉地写出扬州百姓对战争的痛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中的渐,意为到。到了黄昏的时候,远处响起凄凉的号角声,在这座残破的古城中回荡。诗人没有明写扬州的凄凉,而是从黄昏、清角、吹寒、空城入手,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置身这座萧索的古城,与之同哀。

试想,冬至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诗人又用吹寒,将凄凉、冷清与寒冷的天气融合在一起,岂止是天寒?人的心,更为寒冷。在这寒意四散的古城里,诗人的心,万分悲痛。空字,是诗人无声的愤怒。面对一座空城,南宋朝廷依然无动于衷,收复中原,要等到什么时候?闻名于世的扬州,就这样被破坏,诗人怎能不忧愤、伤心?

词的下片,诗人引用历史典故,加深了黍离之悲。“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词中的杜郎,即杜牧。对于昔日扬州的繁华,杜牧最为熟悉。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通过杜牧的角度,怀古思今,形成鲜明的对比。被称为俊赏才士的杜牧,假如穿越到三百多年后宋朝,看到满目疮痍的扬州城,一定会震惊不已吧?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词中的豆蔻,形容少女的容貌秀丽,出自杜牧的一首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青楼梦好,也是化用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朝的扬州,无比繁华,杜牧在此,曾以酒为伴,流连于秦楼楚馆,与佳人对饮作诗。纵然以杜牧的才情,能写出豆蔻的精妙之词,能赋得青楼浪漫华丽诗词,当他看到如今的扬州,残破如荒郊,旧伤新痕的草木在风中哀嚎,也无法写出深情款款的诗文。此情此景,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说,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此时,年轻的诗人,已经无法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他引用杜牧的典故,是为了告诉读者,即使有杜牧那样的才华和作诗的能力,也会悲痛到失声。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战争,但是感同身受,为扬州城心痛,为百姓心痛。

诗人用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这些触动人心的昔日繁华,生动地衬托经历战火硝烟之后的扬州,今非昔比的悲凉境况。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词中的二十四桥,是一座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诗人善于化用前人的诗词,将诗意完美融入词的语境。杜牧诗中曾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浪漫,诗人以此反衬冷月无声的悲哀。

试想,唐代诗人笔下的扬州,是怎样的风情?扬州的月色最美,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连月色都对扬州如此偏爱。

郑板桥在梦里怀念故乡扬州,温柔多情的扬州,何尝不惦记他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呢?他想念不堪烟锁的隋堤绿柳,想念潮打三更瓜步月,想念雨荒十里红桥火,还有红润晶莹的颗颗樱桃。让天下人都魂牵梦萦的扬州,一直都是那么可爱啊。

可是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桥下流水依旧。水波荡漾,倒映在水中的月光在冬日里更加清冷。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面对这座熟悉又陌生的空城,心内五味杂陈。整首词都笼罩在忧伤的氛围中,即使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难以平复。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芍药是扬州的名花,诗人通过独自开放的芍药花,表现扬州城的荒凉冷清。这与陆游借梅花感怀,有异曲同工的作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断桥边的梅花,孤单地绽放,没有人过问。陆游以寂寞的梅花,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感慨人生的坎坷失意。

寒冷的冬夜,诗人独自站在桥边,看着滔滔流水,感慨万分。纵使每年的春天,桥边的芍药花像往日一样绽放美丽的容颜,又是为谁而开?又有谁会有心情去欣赏呢?诗人以疑问的方式收尾,将无奈、伤感、悲愤之情融入景中,催人泪下。

化用前人诗词,姜夔并不是先例。宋代诗人林逋,化用江为的残句,将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改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无论是意境,还是韵味,都较前者有了很大提高。

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四次化用杜牧的诗句,借用风流倜傥的才子在扬州的经历,形成今昔对比。情景交融,也是姜夔创作这首词的特点。将内心的感情代入风景,以欢乐反衬哀怨、忧愁的写作手法,也是这首词的特色。

无论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清角吹寒,寂寞的空城,杜牧的难赋深情,桥边红药,都是为了衬托悲剧氛围。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夔运用得尤为巧妙。

宋朝时,词的创作风格趋向清空,其审美风格却趋向雅骚。清空的特点为诗人以诗为词,将诗的特点引入词中,从而让宋词走上积极向上的道路。清空,又以苏轼和姜夔为代表,分为两种类型。

叶嘉莹女士在讲宋词时曾说,苏东坡很了不起,他的词是诗人之词。他大胆创新,是一个孤独的天才。他的风格,并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接受。直到南宋时,李清照还批评他的词,不过是句读不葺之诗罢了。潇洒如东坡,无意为词,他不肯被各种框架约束,自创一种风格,把词变成长短句的新体诗,这也是他被才女李清照诟病的原因。

而姜夔则不同,他有意为词,姜夔融合了宋词清空和骚雅的特色,融合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词的审美思维,并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词风。因为早年学过江西诗派的诗风,所以他学以致用,用清雅脱俗的文笔填词,从而摆脱了婉约派之前柔靡的做派。

姜夔融合了宋词清空和骚雅的特色,融合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词的审美思维,并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词风。因为早年学过江西诗派的诗风,所以他学以致用,用清雅脱俗的文笔填词,从而摆脱了婉约派之前柔靡的做派。

多情的姜夔,他的词,字字都是真情,感人肺腑。他笔下的惆怅,都有几分诗意: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他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词,便是这首用扬州慢填词的淮左名都。这首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宋词,感动了无数少年。多年后重读,心情依然难以平复。

人间别久不成悲,这是姜夔最让人动容的一句诗。离别的时间久了,曾经的伤痛,会被时光抹去印记。但是真的会忘记吗?

芍药花又名将离草,古人互赠芍药,以表惜别之情。如今的扬州,芍药花年年开放。而姜夔的这首词,早已刻在脑海中,随时可以脱口而出。

和平来之不易,生命如此宝贵。珍惜当下,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时光。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二岁的姜夔,看到今非昔比的扬州,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