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9/15 1:27:00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知识》这本书中指出,古人在提到年龄的时候,一般不直接说年岁,而是以固定的称谓来代指。例如,我们阅读古典著作或者古风作品时,常常会看到描写年龄的句词“小女子,年方二八”,这里的“二八”是古汉语中年龄的称谓,如果是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因此,年方二八,意思小姑娘刚刚16岁。以此类推,古文中的“年方二五”,可不是二十五岁,而是十岁。这种记载于古代书籍中的年龄称谓,一直流传到现在。第一类是直接称岁数,比如“年方二八”、“八十高龄”、“九十高寿”等等。第二类是一些不确定年龄的统称,如“秩”,一秩等于十岁,六十以上称“开七秩”。第三类是根据人的容颜、头发、皮肤、牙齿特征等,来代指人的年龄,这种称呼最常见。例如,未满周岁的小孩为“襁褓”,襁褓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泛指一岁以下的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张守节(唐)《史记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两三岁叫“孩提”,而“总角”、“垂髫”指童年。古时“男未冠,女未笄”时,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苏轼(宋)《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这里,总角是幼年泛称,垂髫是儿童(三四岁至八九岁),再细化一些:始龀、髫年,指七八岁小童。许慎(东汉)《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龀,意思是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黄口”典故名,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注:黄口,幼也。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百度查曰:“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发展至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代表稚气未脱的孩子。“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又名草果,本来是一种草药,另外也比喻少女。杜牧(唐)《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诗人形容少女像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而这个比喻深得人心,此后,“豆蔻”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词。陆游(宋)《小园春思》:“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束发”、“朱颜”指青少年,束发是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朱颜,在古代指各种容颜、脸色(羞赧之色,我个人理解为,青春少年爱羞涩,好脸红)等,也指青春年少。梁简文帝(南朝)《美女篇》:“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十五,男子又称为“志学之年”,《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人因此又称十五岁为“学志之年”,而女子称为“及笄之年”。及笄,《礼记》指古代汉族女子满十五周岁,结发、束发,用笄贯之。而古代,这个年龄的女孩是可以谈婚论嫁的。关于年龄的称谓,少男与少女亦各有不同:男子十三四岁“舞勺之年”,十五岁“舞象之年/学志之年/束发之年”。女子十二岁“金钗之年”,十三岁“豆蔻年华”,十五岁“及笄之年”,十六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破瓜之年”(女子专属),古代的“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而两个八加在一起是十六,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之年”。陆游(宋)《无题》:“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而现在人居然会从“破瓜”一词,联想到打破西瓜,进而心猿意马到少女与丈夫之间做那种不可描述之事,这种龌龊而可笑的理解,简直是让古人们吹胡子瞪眼从棺材里诈尸啊。同是二十岁,男子是“弱冠之年”,而女子是“桃李之年”。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体犹未壮”(还是年少),故称“弱”。《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别名)。桃李:比喻青春年少。语出徐渭(明)《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弱冠用于男子,而桃李用于女子,千万不要混淆了贻笑大方。三十“而立”(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不惑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百度曰,人在三十岁前,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原则,而经历许多,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可以明辨是非、美丑、好歹与善恶。《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一段话涵盖了一个人大半辈子的年龄称谓。反观,三十、四十之于女子,三十别称“徐娘半老”,四十“人老珠黄”,这些称谓似乎并不友好。五十知天命,当人到了五十岁,终于领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故而不再刻意追求结果。“凡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六十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的事情,听得进逆耳之言、谩骂之声。六十,又称花甲,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周而复始,共计得到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又称“杖乡”,即鸟倦归巢,人老归乡之意。七十古稀,由于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能够活到七十岁的老人非常罕见,因此用“古稀”来形容。杜甫(唐)《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耄耋(maodie),曹操(汉)《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而九十也有其他的称谓,比如“鲐背”,鲐背的意思为背上长着如同鲐鱼一样的斑纹,形容老人皮肤皱褶。人到暮年,皮肤上滋生的老年斑又如同冻梨之皮,故而又称“冻梨”。还可以称呼:鲵齿、黄发、眉寿等。百岁“期颐”,又称百岁人瑞,人老之后还能够有晚辈照顾,可以颐养天年。陆游(宋)《初夏幽居》:“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普及一个小知识,一般说来,古时男性长寿称为“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而称“福”(据说不能单独使用寿)。还有几个关于年龄的有趣叫法:六十一“还历”,意思是过了六十岁为一岁,返老还童;七十七为“喜寿”,因为草书喜字酷似七十七;八十八为“米寿”,因为汉字米拆开,可以变成八十八;九十九为“白寿”,因为白字上面加一横为“百”;一百零八为“茶寿”,茶字上面廿(nian,二十)即二十加八十八。关于各种年龄阶段的称谓,您还知道有哪些呢?请在下方留言给我吧,让我们一起学习国学,一起丰富知识。中国文化/民俗国学知识一本通精装彩图国学知识解析中华国学经典知识全知道一本通大全集淘宝¥25¥38购买已下架国学解疑:结婚的“六礼”,你还知道是哪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