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衔丝绢,西飞到敦煌;雄狮过天山,一啸护八方……
愿你如沐春光,祥云围绕,康健永无恙……
来源:微博
春晚悠扬的歌声,配上不同朝代寓意着吉祥祝福的纹样,再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这不就是一场“古代时装秀么”?
这正是龙年春晚上惊艳全网的创意节目《年锦》的画面,那些优美典雅的传统纹样,是春晚送给我们的最美好祝福——长乐安康、富贵如意!
来源:央视新闻
很多人认为,《年锦》是龙年春晚最大的惊喜,也是最好看的节目之一:
盛世华服,祥龙呈瑞,典雅雍容之姿,彰显东方之美;精工巧匠之艺,传承华夏古韵。
这场“时装秀”背后的年锦纹样,出自一位93岁的老人之手,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
来源:微博
主持人王宁她身上可是汇集了很多标签:林徽因的得意门生,“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敦煌的女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
从12岁跟随父亲常书鸿临摹敦煌壁画开始,她一生都致力于敦煌艺术的推广与传承。她有着绚丽多姿的“玫瑰人生”,虽坎坷不平,却充满了传奇。
常沙娜与父亲/来源:央视新闻
年3月,在法国里昂索恩(LeSa?ne)河畔,一名女婴呱呱坠地,取名常沙娜。
她的父亲是后来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母亲也是有名的才女,热爱雕塑,当时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都是留学法国的艺术才子,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古今。
来源:央视新闻
常书鸿是油画大师劳朗斯的高徒,曾多次参加法国的沙龙展,获得过多次金奖和银奖,可以说在法国拥有着光明的前途。
然而一场偶然的“相遇”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常书鸿在一旧书摊上偶然翻到了一本记录敦煌石窟的画册——《敦煌图录》,他颇为震惊:
“原来我的祖国竟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千年的历代艺术都在这儿了。”
他当即决定要回国,要去敦煌,即使妻子多次反对,也未能撼动常书鸿的决定。
来源:视觉中国
常沙娜6岁那年,父亲放弃了法国的大好前途,携妻女返回祖国,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巨变。
年,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来不及感受回家的喜悦,常书鸿带着妻女开始四处逃难,不得安生。
最可怕的一次,一架飞机从他们上空划过,刚休息过的一家旅馆瞬间成了一片“火海”,全家被吓得魂不附体……三年后,一家人终于安定了下来,可常书鸿又作出去敦煌定居的决定。
“去敦煌,你疯啦!”
那时的敦煌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环境相当恶劣,到达敦煌的当天夜里,一家人住进了窑洞,吃的只有面伴盐和醋。母亲的脸色一直阴沉,幼小的沙娜也不习惯。
当时常书鸿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修复壁画、临摹壁画等工作繁多,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她一边工作一边做家务,自然一肚子怨气,家里因此争吵不断。
终于,母亲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选择了离开,14岁的常沙娜跟着父亲继续留在敦煌。
虽然沙娜年纪尚小,可她沉浸在敦煌的艺术之眼中,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她早就忘了痛苦和劳累是什么感觉。
每天都要练习字帖,学习法语一个小时,其余时间就是跟着各种专业老师学习艺术。
苏莹辉教她中国美术史,临摹历代重点壁画,董希文教她西方美术史……在这样的环境下,常沙娜练就了一身艺术“童子功”。
后来,敦煌艺术研究所被撤销,父亲的工作也陷入困境,为了筹集资金,父女俩在兰州举办了一场父女画展。
这场画展吸引了很多业内专家,包括当时在甘肃支教的一位美国人叶丽华,她邀请常沙娜去美国波士顿的美术学校继续深造,常沙娜也欣然接受。
17岁那年,她来到了波士顿,开始系统学习各国的艺术和文明。
她同时见到了希腊、罗马等世界各地的艺术风格,对神秘的敦煌更是有了世界性的认知。求学期间,她经常凭着印象画出敦煌壁画的内容,周围人都向她投来惊讶和欣赏的目光。
“一梦敦煌,一眼千年”,说的可能就是这种境界吧。
来源:央视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的指示下,要在北京举办一次大型敦煌艺术画展,常书鸿任筹备组副组长。为了帮助父亲,常沙娜提前结束了学业返回祖国。
当周总理看到常沙娜的作品时,高兴地对常书鸿说:“你女儿继承了你的事业,敦煌艺术有传人了。”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也去了画展现场,常沙娜全程陪同,这也让她有幸成为林徽因的弟子。那一年,她只有20岁。
来源:央视网
当时林徽因夫妇正在筹建清华大学营建系(即建筑系),邀请常沙娜去当助教。任教期间,她结识了未来的丈夫——杨伟成。
杨伟成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住的是别墅,有佣人、管家,可谓是大户人家,两人第一次见面就互相看对了眼,没过多久就结婚了。
但当时两个人都过于年轻,考虑事情不够理智和周全,婚后才发现两人之间根本没多少共同语言,并且婆家毕竟是大家族,规矩森严,常沙娜过的也不自在、不舒心,最终只能以离婚收场。
离婚后的常沙娜如释重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在林徽因夫妇身边,她的灵感迸发,创作热情高涨。
她带着染织系的研究生,用了三年的时间在莫高窟临摹、整理,出版了《敦煌历代服饰图案》,这本图书被称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敦煌服饰艺术”的著作。
书页截图
接触了设计工作后,常沙娜一直有一个大胆的梦想:“将敦煌图案运用到现代生活与艺术创作中。”
优秀的人上天也会眷顾,后来常沙娜有幸加入了“清华大学景泰蓝抢救小组”,担任主要的设计工作。
凭借着当初在敦煌练就的童子功,常沙娜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运用到她的设计中,很快拿出了一套敦煌纹样的景泰蓝工艺品,让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重获新生,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家相关领导的重视。
之后,常沙娜又为亚太和平会议设计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鸽”真丝丝巾,采用的就是敦煌隋代石窟藻井的形式,这款丝巾成为当时亚太会议上最抢手的礼品。
年,常沙娜设计的“和平鸽”真丝丝巾
由于对敦煌图案的谙熟和扎实的基本功,常沙娜受邀参加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装饰设计。
她将唐代的花饰图案同通风、照明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材质统一起来,在天顶正中间设计了一朵具有唐代风格的圆形浮雕大花,出色地完成了设计任务,后来还负责了民族宫的外立面设计工作。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照明设计
自此,常沙娜在图案设计领域越来越耀眼,她也因此从清华大学调入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担任院长,创造了世界美术教育史上的奇迹。
年,常沙娜去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期间,邂逅了团里的翻译崔泰山,聊起来才知道,他也是三年前父亲去日本办画展时的随行翻译。
崔泰山阳光帅气、文质彬彬,第一次见面就赢得了常沙娜的好感,她回国后经常在父母面前提起崔泰山。
常书鸿见女儿有这个意思,便经常为二人创造机会。随着见面和了解的增多,两人很投机,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的常沙娜对婚姻有些恐惧。
为了试探崔泰山的真心,常沙娜提出了不要孩子、在家里不做饭、一切以工作为主三个无理而苛刻的要求,但崔泰山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着实感动了常沙娜,就这样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的崔泰山对常沙娜宠爱有加,对她的工作也是鼎力支持。一次,常沙娜到杭州出差,偶然遇见了抛弃他们的母亲。与母亲交谈并得知她的境遇后,沙娜有了要孩子的想法。
45岁那年,常沙娜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崔冬晖,崔泰山非常开心。有了儿子后,二人比之前更精神了,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他们本以为能幸福地生活下去,可生活并不是完美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神仙眷侣,也难免有分离的一天。
相伴20年后,年冬至那天,崔泰山因肝癌晚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常沙娜只能忍着悲痛独自前行。
5年后,父亲常书鸿也走完了他90岁的人生,弥留之际,他给女儿留下了一封信:
“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到了应该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常沙娜一直铭记于心,也付诸实践。
年,香港回归,她给香港特别行政区设计了一款纪念性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其灵感就来自于敦煌壁画。
纵观常沙娜的设计作品,每一个设计灵感、思路、理念都融入了“敦煌”元素。正如她自己所说:
“敦煌给予了我一生的技术、一生的养分和一生酸甜苦辣的记忆,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来源:视觉中国
香港回归的第二年,常沙娜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休。她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潜心研究和设计,她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敦煌艺术研究和教育工作。
每一年,她都要带着一批学生去一次敦煌进行考察研究,对敦煌历代装饰图案进行临摹、整理:
龛楣、佩饰、平棋、花砖、华盖、边饰……数年之后,一部名为《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的图案集,在她和学生的手里诞生了。
其间,常沙娜还被诊断出恶疾,但她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勇敢配合治疗。
治疗期间头发开始大把大把脱落,但她始终微笑面对,或许这种淡然的态度感动了上苍,病情慢慢好转,不仅恢复了健康,还生出了新发,甚至比从前还浓密。
“生和死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勇敢地跨过去,说不定还会活得更精彩。”
这场大病让她深刻感受到时间的弥足珍贵,她要在有生之年将敦煌文化推广出去。
承载着父亲“生命不息,跋涉不止”的话语,常沙娜从未停止过对敦煌艺术的宣传推广工作。
83岁那年,她第一次举办了自己的个人展。没错,这位十几岁开始和父亲举办联展、拥有着诸多重量级作品的艺术家,在年才开始举办属于她的“花开敦煌”的世界巡展,并延续至今。
年,“花开敦煌”亮相中国美术馆/来源:视觉中国
那么,退休后的她又怎样成为龙年春晚《年锦》的艺术顾问的呢?
《年锦》的美术设计由美术顾问崔冬晖担任,整个设计过程是一个数据转印和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但其中有一环节需要懂得图案的人再做一次勾绘,于是他找到了这方面的专家,也就是自己的母亲常沙娜。
常沙娜修改的依据,是源于她漫长的图案设计经验和敦煌研究成果的积累,她的著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成了《年锦》创作的重要依据。
通过七轮修改,来自历史深处的图案和纹样在春晚舞台上绽放为一幅绚烂的织锦,数字化技术让每个线条有了生命,演绎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来源:央视新闻
从博物馆文物原型,到图案提取,到绘制电子设计图,再到常沙娜逐一手绘修改,历经3个月的多次打磨,创意节目《年锦》中各个朝代的主视觉图案一一敲定。
年2月9日,《年锦》唱响春晚舞台,一鸣惊人,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舞台上,四位演唱者分别身着汉代庄重大气的深衣、唐代富贵华丽的襦裙、宋代简洁柔美的背子和明代端庄典雅的袄裙,并以每套服饰的衣、裙、领边、袖口上不同时期的典型纹样,演绎着历朝历代的流行经典。
来源:微博
春晚汉代服饰中的萸纹,寓意福寿安康;唐代服饰中的狮子纹,寓意勇敢无畏;宋代服饰中的牡丹纹,寓意国色天香;明代服饰中的大吉葫芦纹,寓意福禄绵延。
虽然从事相关研究几十年,但这还是常沙娜第一次专门为春晚设计纹样。
能通过春晚让更多人了解纹样和传统文化,常沙娜由衷地感到高兴。她表示,传统纹样代表美好祝福:
“把纹样应用在春晚舞台,是春晚给所有观众的祝福。”对于我们来说,这份祝福何其珍贵!
来源:央视新闻
从塞纳河畔到鸣沙山下,时光之门一开一合,是常书鸿、常沙娜两代人“人生信念”的汇聚。
他们身上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那种“夜夜敦煌入梦来”的炙热情怀,那份“做好传帮带、做好接力棒”的担当,始终在赓续绵延。
这种精神背后是信仰的力量。对于常沙娜来说,如果信仰有颜色,那就是敦煌色。
从抗战时期到新时代,从豆蔻年华到耄耋之年,常沙娜的人生,见证着敦煌艺术浴火重生的历程。
在林徽因等前辈的指导下,用工艺美术设计和教育的方式将敦煌艺术之美传递给世界,正如常书鸿鼓励女儿时所言:“生命不息,跋涉不止。”
如今的常沙娜,依然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事业上继续奋进,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高度和价值!
在百年人生里,守望千年敦煌。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坚守,每一件作品,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流入时间的长河,成为“永远”。
沐月当歌,踏沙而行,老去的是年龄,不老的是情怀。一生择一事,一世倾芳华,不就是动人的玫瑰人生吗?
她是一位美的传播者,是“敦煌图案的解谜人”,毕生践行着父亲常书鸿、恩师林徽因所传承敦煌艺术与工艺美术的生命。
纵然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但故事常在。
作者:南汐,国企管理咨询顾问,爱好写作,擅长人物稿,喜欢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一个人物一种人生一种感悟,愿每个人能从不同的人物经历中汲取不同的能量。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及网络(特殊标注除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