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七言绝句杜牧赠别二首独具风格,美人入
TUhjnbcbe - 2024/10/5 17:15:00
#一生必读经典诗歌文白解析#

品味传统古韵,欣赏经典诗词,评论文坛佳作,领略历史故事,沉醉于舞文弄墨的世界,陶然文斋欢迎您的光临!

唐诗古韵引言

在唐朝的璀璨星河中,赠别诗是众多繁星中最闪耀的一颗。它们流淌着情感与感伤,同时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李白的《赠汪伦》无疑是赠别诗中的翘楚,家喻户晓,其描绘的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谊及离别的痛苦,历久弥新。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通过登高远眺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离别的无奈。然而,陶然文斋却认为杜牧的《赠别二首》毫不逊色,独树一帜,堪称唐代赠别诗中的经典。杜牧的《赠别二首》写于他离开扬州时,诗中表达了他对一位女子的深情眷恋和不舍。这两首诗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本期图文老陶深度解读,供大家欣赏。

赠别《赠别二首》深度解读

《赠别二首(其一)》

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解读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是一首离别的悲歌,但它的魅力在于,即使在描述离别的痛苦时,也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赏。

第一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诗人用极其精妙的语言描绘了女子的美好形象。其中,“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而“十三余”则揭示了她的年轻美好,正处在含苞待放的豆蔻年华。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既含苞待放,又初现梢头,更是象征着女子青春的美丽和短暂。这一句中,诗人用词空灵入妙,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第二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人通过压低扬州所有美人的美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这里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是繁华的象征,与女子的青春美貌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她的独特和出众。“卷上珠帘总不如”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女子的深深赞赏,她即使在众多佳人中也能独树一帜,无人能及。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前两句虽然只有短短十四字,却充满了赞美和深情。它们描绘了一个年轻、美丽、轻盈如春风、如豆蔻花的女子的形象,使读者对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整首诗虽然描述的是离别的痛苦,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赏,这种矛盾的情感使这首诗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赏析

《赠别二首(其一)》首句形容了女子的美丽。次句不再直接描写女子,转写春花,这里人如花靓,花因人美,此乃诗人创新之处。"春风十里扬州路",极力渲染豪华大都市的堂皇气派。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第四句,描写扬州城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有多少珠帘卷起,帘内又有多少红衫绿袖的佳人;如此之多的人中却"卷上珠帘总不如",具体的谁不如,不如谁,诗中都未指明,诗意含蓄,然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

全诗共二十八个字,由情人写到花,由花写到春城闹市,又由闹市写到佳人,又用佳人烘托出意中的情人。

娉娉袅袅

《赠别二首(其二)》

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解读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诗人以别宴上的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对蜡烛、酒樽等具体事物的描绘,将离别的悲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诗的开头“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明明多情,却偏要从无情着笔,将满腔的情感压抑在心底,面对离别的酒宴,诗人强颜欢笑,但这种笑却无法掩饰他内心的悲苦。这种矛盾的情态描写,将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蜡烛这一具体事物,进一步表现了离别的痛苦。“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两句,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蜡烛赋予了人的情感,让它也为离别而哭泣。这一描绘不仅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悲苦,更加强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离别的伤感,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无论是情感的压抑、矛盾,还是对蜡烛、酒樽等具体事物的描绘,都表现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这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赠别文化。在唐代,赠别文化非常盛行,人们通过赠别诗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杜牧的这首《赠别二首(其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

总的来说,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离别诗。通过对情感、具体事物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离别的悲苦之情。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底蕴,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赠别文化现象。

赏析

《赠别二首(其二)》题为"赠别",所以重点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却撇开自己,写告别筵席上燃烧着的蜡烛,以物来寄意。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诗人的离愁却尽显其中。全诗不言"愁"字,此所谓不着一字,却独具风格。

诗人的语言短小精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缠绵透迤,余味无穷。诗人为人正直,敢论大事,却也不为小节而拘,善于歌舞。

多情却似总无情

杜牧简介

杜牧(80年-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大和二年(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他的文以《阿房宫赋》最著名,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又著有《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

此外,杜牧还是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

结语

杜牧《赠别二首》都以美人为主题,但是他并没有仅仅描绘女子的美貌,而是通过抒发离别之痛和对时光的怀念和忧虑,将女子的美貌与情感相互映衬,使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这种独特的描绘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得杜牧的《赠别二首》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在杜牧的《赠别二首》之后,唐代赠别诗的创作并没有停止。许多诗人都在这个题材上有所建树,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是,无论怎样优秀的赠别诗,人们总是忘不了杜牧的《赠别二首》,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是那样深刻和独特。

杜牧

朋友们,期盼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已见,也可通过私信进行沟通探讨,共享唐诗三百首的艺术韵味。生活中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携手同行,为传播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声明:本文系陶然文斋所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谢谢您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言绝句杜牧赠别二首独具风格,美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