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萧衍《河中之水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也有不少随着时代的洪流被淹没。在中国古代,其实有很多“繁文缛节”,使得“规矩”甚多。比如人们的名、字、号等,再比如家族宗族习俗传统、与人称呼等,这些都是有“定数”的。古代十三四岁少女为何被称为“豆蔻年华”?豆蔻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男子是有特定的称呼的,这种称呼既体现了尊重,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至今仍有部分被保留。比如不满周岁的孩子称其为“襁褓”;2-3岁的孩子称为“孩提”;10岁时称“外傅之年”,也就是外出就学的年纪,如今已经很少用到。比如常见的还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花甲或耳顺等。
由于古代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较为严重,以至于现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特定称呼大部分都是指男性。其实古代的女子在特定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呼。
在开头引用的《河中之水歌》中提到“金钗十二行”,这个也被称为“金钗之年”,指的是女子十二岁,这个称呼来源于古代女子十二岁会佩戴金钗的习惯。古代女子15岁时被称为“及笄之年”,也就是古代女子成年的年纪,在古代是到了已婚的年纪。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比如“半老徐娘”、“桃李年华”和“人老珠黄”,这些都是指特定年龄的女子。
那么,古代十三四岁的少女又为何被称为是“豆蔻年华”呢?上面提到的特定年龄,基本上都有特殊的含义,但豆蔻年华又是指的是什么?很多人对豆蔻年华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其真正的含义,这也与大家在生活中少见“豆蔻”有关。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由于四季常青,因此将其与年轻女子的青春挂起钩来。真正要追溯“豆蔻年华”的来源,还要提到大家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他就是唐朝诗人杜牧。
杜牧曾在扬州任职,期间他为一位歌女作了一首赠别诗,题为《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的一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在诗中,他用二月初树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青春美丽的少女。至此之后,成语“豆蔻年华”被民间广泛引用。
豆蔻花长约60厘米,宽12厘米,顶端尾尖,两面光滑无毛,近无柄,其开放时美艳动人,而十三四岁的少女恰如这豆蔻花,白洁纯净,正是一生中最美丽的时期之一。时至今日,这一成语仍然在用,与古代不同的是,它指的不再只是十三四岁的少女,而是泛指少女时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容小觑,很多有用的知识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古人探寻自然,感悟人生,不断丰富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对此,大家有何感悟,可以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