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到,宝玉跟着他的父亲及一帮清客相公验收大观园,同时预题匾额对联。一路走过几个景点,宝玉依父命都题了匾额,拟了对联。
贾政有表示认可的,更多则是表示否定的,不过他的基调还是欢喜的,所以他那些门客们要么是故意“抛砖引玉”,要么是直接吹捧,把题咏大观园变成了宝玉才艺展示活动。
这里聊聊一行人来到“蘅芜苑”(此时尚未定名,暂用)时的一段描写,看看能读出点什么来。
且说众人来到这一所在,看到“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看着心旷神怡,感叹说,如在这里煮茶操琴,那是连名香也不用焚就已经深有境界了。于是就请众位门客题额。
众位门客说再没有比“兰风蕙露”更贴切的了,贾政也认同,再让拟对联,于是先有“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一联,但被大家否定,因为“斜阳”失之颓丧;后有“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一联,贾政又不太满意,拈须沉吟着想自己拟上一联。
估计是感觉要出新意有点难度,他看到宝玉在旁,赶紧喝道:
“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
贾政这口气,听起来是在骂儿子,其实真是把宝玉当成了救星,寄予了期待——做父亲的其实明白,这小子在题诗作赋方面那是比自己好多了,有他在,自己就不用献丑了。
宝玉却也爽快,把上面的匾额和两副对联都否决了,因为这里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之类,如果这都可以套用,按他的说法,那是“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了。
然后,他献上自己的成果:匾额为“蘅芷清芬”,对联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对此,贾政不以为然,说他套的是“书成蕉叶文犹绿”一句,意思是句子虽然不错,但这是仿写前人之句,按照宝玉标新立异的习惯,那是“不足为奇”的。
这里确实有典故,讲的是唐代书法大家怀素的故事。怀素是位和尚,他擅长狂草,在寺庙里种了上万株芭蕉,平时就把宽大的芭蕉叶当成纸,直接在芭蕉叶上写字练习书法。“书成蕉叶文犹绿”,意思就是那些字写在芭蕉叶上,与芭蕉叶一样相映成翠,分外清新。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是“吟到梅花句亦香”。
接下来就是众门客的时间了。不出所料,还是要力捧宝玉:
“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犹觉幽娴活泼。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
听了门客的“抬爱”后,宝玉怎么想不清楚,他爸爸的反应是:
贾政笑道:“岂有此理!”
贾政这个评判是针对众门客之语的,那么,贾政说这“岂有此理”有什么内涵呢?
一是吹捧过了头。门客们怎么抬宝玉的?竟然用了李太白仿崔颢诗的例子来作类比,表示宝玉的联句即便有仿写之疑,但也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原作水准,甚至,简直不是宝玉仿了“书成蕉叶”,而是“书成蕉叶”仿了“吟成豆蔻”。
宝玉确实有才,但十二三岁的孩子,毕竟稚嫩,书中在大观园初定名时也提到,至少他在题咏大观园之时,还未达到多高的水准,所以我觉得说他仿写未必,但水平高出了该句则更不可信。
说实在的,如我这样于诗词并不在行的人读来,结合此处景致特点及后来由薛宝钗居住来看,宝玉所题匾额“蘅芷清芬”是熨帖的,但“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蘼梦也香”一联,色彩鲜丽,有温柔甜香之味,“活泼”是活泼的,“幽娴”却不见得幽娴了。
众门客的感觉没错,但他们刻意要把“幽娴活泼”捏在一起,就显得“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所以贾政用一句“岂有此理”(估计同时在摇头)来表示,朋友们,你们这马屁拍得可太露痕迹啦!
说实在的,我觉得贾政很有以此来化解尴尬的意思——有时候,拍马屁的人不怕尴尬,被拍马屁的人却尴尬啊!
二是宝玉确实有一套。前面说了,听了门客们的对联,贾政有点不甚满意,所以也想自己拟出一联来。
不过正如他自我评价,从小在吟诗作赋上面没什么才华的,所以一时又吟诵不出来。
这也说明,别看一些人对别人的创作指手画脚、评头品足,好像很有一套的样子,但是若让他自己来创作,却很可能没戏。
总之当时贾政有点卡壳。
还好宝玉还是值得信任的,他果然既拟了匾额和对联,听起来还挺不错。
所以尽管门客们的吹捧那是的确过了头,让他这个老父亲除了笑说一句“岂有此理”都不知道怎么接口的好,却也还是在这“岂有此理”中包含了对宝玉的欣赏:在吟诗作赋的“歪才”上,宝玉是的确比我有才华。
就是这个理!
读了这个片段,我就觉得贾政这个人虽然整体上太过古板,但作为父亲,他很普通,却也挺可爱。
以上就是我对贾政那一句“岂有此理”的理解,朋友们觉得妥不妥呢?欢迎留言讨论!#红楼梦杂谈#
此处所有图文,均为本人原创,不论深浅,只求用心。望朋友们评、赞、藏、转,不吝支持,让更多的朋友看到“陈想书语”,共读经典,享受生活。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