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进行了造句的练习,但我发现了一个更基础的问题,那就是词汇量不够。这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比你在岳阳楼旅游时看到了岳阳楼壮观的景象后想用一句话来形容时,你只能用“卧槽!太壮观了!”,而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们普通人想要达到范仲淹这种级别的高度,那不是说用一年两年或者十年时间可以达到的。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努力锻炼超过大多数人。下面,我们就需要先找出我们写作能力不足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大多数人的迟迟不肯下笔写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写得差,不敢写,怕发出去被别人嘲笑。可能一周7天憋出几个字,最后一天实在看不下去,直接删了。总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远远不够,要再多看点书、再多学一点技巧才能开始写。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真的开始写了,却发现写作的途中还有个更大的难关。
要解决下笔难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将一篇文章拆解,然后再进行分析。具体操作方法:每天找一篇你觉得很好的文章,先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研究文章结构、学习段落组成方式,最后把文章里优秀的词组、句式摘录下来作为你的文章素材库。
我们要牢记组成文章的5要素:词组、句式、段落、结构、思路。任何文章都可以拆解为这5大要素,只要我们把这5大要素都掌握好,一篇好文章就是信手拈来了。
昨天我尝试着去练习了句式,发现在词汇匮乏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写出好的句子来,更不用提写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金句了。那么怎么才能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呢?这个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多读书,多记录好句,久而久之,你就慢慢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了。比如昨天有一句写操场上有一群小朋友的句子,拟古诗的用词我就是在网上搜索了古语怎么称呼小孩子,才发现古时候对小孩的称谓有很多词语,还有一些需要结合年龄使用的叫法,比如:
襁褓: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孩”同“咳”,是表示幼儿笑声的词;“提”是指小儿在襁褓中大人可以提抱的意思。因此,二字结合起来便成为“孩提”,表示幼儿、小儿之义。)
始龀(chèn)、髫(tiáo)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tiáo)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龆龀是指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幼年泛称。(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jī]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垂髻: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口:十岁以下。(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口”。)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看到这些内容,我再次觉得汉语的博大精深,打起了退堂鼓。但为了完成30天提高写作能力这个计划,我还是完成了昨天的造句内容。那句“熙熙操场,喳喳稚童。”可能运用得比较一般,但毕竟是用到了我自己能力所及的词汇,尤其是那个“稚童”,我最开始是用的“小儿”,后来总觉得“小儿”一词太过简单,就绞尽脑汁想出了“稚童”一词,虽不能堪称完美,但我也觉得比较满意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女儿4岁背诵的《弟子规》,其实里面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词汇,现在能够完整背诵《弟子规》的人已经不多了,我女儿也只背诵了其中的一半,她参加学习的童学馆里有同学是可以完整背诵下来的,但现在也不知道还能记住多少。但我相信,虽然不能背诵全部的《弟子规》,但或多或少,这些词语会在他们幼小的心房中埋下一些种子,最终有些种子会开花结果甚至长成参天大树吧。
CMOS三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