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文学文化常识
考点阐述
课标点击:
课标规定:初中生必须“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中考中,文学文化常识题的命题范围是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有时还涉及相关的文体常识。
考查内容:
广义的文学文化常识涵盖文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作家及其年代、作品、文学流派,文学中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也包括一些广为人知的文学习惯。
命题趋势:
近年来,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地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不仅增加了语文试卷的文化厚度,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陶冶身心,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就题型而言,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其中选择题出镜率较高,分值一般为2分。年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并未淡出江湖,反而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预计年,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仍会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典例透析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宣扬“仁*”,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哀转久绝”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年湖南衡阳市中考试题)
思路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考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考查考生对古代年龄称谓的了解和掌握情况,B项考查考生对先秦代表作家及其核心思想的了解和掌握情况,C项考查考生对古代典籍的体例和课文出处的了解和掌握情况,D项考查考生对重要文化常识节气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在审视题干、明确指向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遴选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C项中的《周亚夫*细柳》出自《史记》。
失误分析:判断A项的时候,有的考生混淆古代年龄称谓(孩提、垂髫、总角、豆蔻、及笄、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而致失分。判断B项的时候,有的考生误判孟子为墨家人物,或混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导致失分。判断C项的时候,有的考生混淆《战国策》体例(《战国策》为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或两篇课文的出处(《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而致失分。判断D项的时候,有的考生不知节气的特征而致失分。
参考答案:C
(以上内容选自《语文报·中考版》第-期)
初中读者,如需订阅,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