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ture
截止月7月6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了共计项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材料学,化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
按杂志来划分:Cell发表了27篇,Nature发表了70篇,Science发表了38篇;
按是否有合作单位划分:其中有48篇文章由独立的一个通讯单位完成,87篇是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其中有46篇是中外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41篇是国内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
按领域来划分:材料科学有17篇,地球科学5篇,化学4篇,交叉学2篇,生命科学92篇(新冠肺炎的有38篇),物理学15篇;
按单位来划分(文章数目大于10):中国科学院36篇,清华大学13篇,北京大学12篇,上海科技大学12篇,复旦大学11篇;
按通讯作者来分(大于1篇CNS):秦川6篇,高福5篇,饶子和5篇,王权3篇,邵峰3篇,潘建伟,刘光慧,曲静,张远波,徐华良等都是2篇;
最后,由于文章较多,如有错误,请及时向iNature反映,方便我们进一步纠正。
1.截至年7月6日,中国学者在CNS发表了篇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
2.文章列表如下(红色字体的为新冠肺炎领域相关的文章):
3.所有文章解析列表
在年5月23日,iNature系统盘点了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发表了篇Science,Nature及Cell研究成果(点击阅读)。
年5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机构强力合作,高福,严景华,袁志明,王奇慧及王福生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humanneutralizingantibodytargetsthereceptorbindingsiteof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从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中分离出2种特异性人单克隆抗体(MAb)。CA1和CB6在体外对SARS-CoV-2具有强效的特异性中和活性。此外,CB6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均抑制了恒河猴的SARS-CoV-2感染。进一步的结构研究表明,CB6识别与SARS-CoV-2受体结合域(RBD)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位点重叠的表位,从而通过空间位阻和直接界面干扰病毒/受体相互作用,该结果表明CB6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转化研究(点击阅读)。年5月26日,医院,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多机构强力合作,张*,王新泉及张林琦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HumanneutralizingantibodieselicitedbySARS-CoV-2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来自8个SARS-CoV-2感染个体的单个B细胞的RBD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分离和表征。这些发现表明抗RBD抗体是病毒物种特异性抑制剂。此处鉴定的抗体可能是SARS-CoV-2临床干预措施开发的候选抗体(点击阅读)。年5月27日,南京大学周林,祝世宁,朱嘉及北京大学马仁敏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Stable,high-performancesodium-basedplasmonicdevicesinthenearinfrare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一种制造高质量钠膜的方法。已经实现了基于钠的等离子体激元波导和纳米激光,并通过与已报告的基于贵金属的器件进行系统比较,验证了其高性能。此外,该研究证明了这些基于钠的等离子体装置可以在几个月内稳定运行。该研究结果为低损耗的等离子体材料提供了另一种途径。钠基等离子设备的便捷制造工艺和最新性能为先进的等离子应用提供了机会(点击阅读)。年5月28日,温州医科大学,西湖大学等多机构合作(温州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郭天南,陈海啸等人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ProteomicandMetabolomicCharacterizationofCOVID-19PatientS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46个COVID-19和53个对照个体的血清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总之,该研究揭示了重症COVID-19患者血清中特征性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可用于选择潜在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进行严重程度评估(点击阅读)。年5月29日,南开大学李兰冬及曼彻斯特大学杨思海(SihaiYang,音译)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Controlofzeoliteporeinteriorforchemoselectivealkyne/olefinsepar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孤立的Ni(II)位点限制在八面沸石(FAU)中,以实现来自多种炔烃/烯烃混合物的炔烃的显著吸附。炔烃和开放的Ni(II)位点之间牢固但完全可逆的结合导致在动态条件下形成亚稳[Ni(alkyne)3]络合物,并能够从烯烃(炔烃1ppm)中完全除去炔烃。NiFAU的简便生产和高稳定性增强了其在低级烯烃工业纯化中的潜力(点击阅读)。年5月29日,中国海洋大学张钰团队在Science在线题为“StrengtheningoftheKuroshiocurrentbyintensifyingtropicalcyclones”的长文报道,该研究涡流的大量消散以及对反气旋涡流消散的强烈偏见与热带气旋活动直接相关。该研究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对涡旋场的修正通过改变黑潮的运输方式,在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产生了积极的反馈(点击阅读)。年5月27日,北京大学刘开辉研究员、王恩哥院士与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丁峰教授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Seededgrowthoflargesingle-crystalcopperfoilswithhigh-indexface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高指数单晶铜箔制造方向上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创造性提出晶体表界面调控的“变异和遗传”生长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种类最全、尺寸最大的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库的制造。总之,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世界上最大尺寸、晶面指数最全的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在单晶金属研究、二维材料生长、表界面催化、低损耗电学传输、高频电路板、高散热器件等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点击阅读)。年6月3日,电子科技大学邓旭及芬兰阿尔托大学RobinH.A.Ras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Designofrobustsuperhydrophobicsurfa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可以通过在两个不同的长度尺度上构造表面来实现强大的超疏水性,其中纳米结构设计提供了拒水性,而微结构设计则提供了耐用性。研究人员建议,这种透明的,机械强度高的自清洁玻璃可以帮助消除导致太阳能电池效率降低的灰尘污染问题。该研究的设计策略还可以指导其他材料的开发,这些材料需要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有效的自洁,防污或传热能力(点击阅读)。年6月6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大学等多单位合作,高福,秦川,谭文杰,娄智勇,李长贵,武桂珍,徐苗及杨晓明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Developmentofaninactivatedvaccinecandidate,BBIBP-CorV,withpotentprotectionagainst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灭活的SARS-CoV-2疫苗候选物(BBIBP-CorV)的中试规模,该疫苗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和猕猴)中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提供针对SARS-CoV-2的保护。使用2μg/剂量的BBIBP-CorV进行的两次剂量免疫为猕猴提供了针对SARS-CoV-2气管内攻击的高效保护,而没有可检测到的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此外,BBIBP-CorV对疫苗生产显示出高效率和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这些结果支持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BBIBP-CorV(点击阅读)。年6月8日,伊利诺伊大学赵惠民团队(厦门大学王斌举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Photoenzymaticenantioselectiveintermolecularradicalhydroalky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了一种新的,自然可见光诱导的烯还原酶催化的末端烯烃与易获得的α-卤代羰基化合物的分子间自由基加氢烷基化反应。该方法为具有γ-立体中心的各种羰基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优异的转化率和对映选择性(高达99%的转化率,99%的对映体),这很难通过化学催化获得。机理研究表明,在酶活性位点的底物/烯-还原酶复合物的形成触发了对映选择性光诱导的自由基反应。该研究工作通过将光催化和酶催化相结合,进一步扩展了生物催化,合成上有用的不对称转化的活性反应(点击阅读)。年6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赵金存,爱荷华大学StanleyPerlman及PaulB.McCrayJr.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ofaBroadlyUsefulModelforCOVID-19PathogenesisVaccination,andTreat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5-hACE2)外源递送人ACE2开发了小鼠模型。总之,该研究描述了一种具有广泛和直接实用性的鼠模型,以研究COVID-19的发病机理,并评估新的疗法和疫苗(点击阅读)。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李家洋及王冰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ranscriptionalregulationofstrigolactonesignallingin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合成的独脚金内酯鉴定了拟南芥中的独脚金内酯响应基因,并显示这些植物激素主要通过转录激活BRANCHED1,TCPDOMAIN蛋白质1和ANTHOCYANINPIGMENT1来调节枝条,叶片形状和花色苷积累基因。该研究发现SMXL6靶向拟南芥基因组中的个基因,并通过直接与其启动子结合来抑制SMXL6,SMXL7和SMXL8的转录,表明SMXL6作为一种自动调节的转录因子,可维持独脚金内酯信号的稳态。这些发现揭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机制,激素信号传导的转录阻遏物可通过该机制直接识别DNA并调节高等植物中的转录(点击阅读)。年6月11日,中山大学宋尔卫及苏士成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DNAof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promotescancermetastasisviaCCDC25”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NETs在乳腺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肝转移中富集,而血清NETs可以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肝转移的发生。研究人员将跨膜蛋白CCDC25识别为癌细胞上的NET-DNA受体,该受体可感知细胞外DNA,并随后激活ILK-β-parvin途径来增强细胞运动性。临床上,显示CCDC25在原发性癌细胞上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差有关。总体而言,该研究描述了介导NET依赖性转移的跨膜DNA受体,并建议靶向CCDC25可能是预防癌症转移的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点击阅读)。年6月11日,中山大学*炳培及伦敦玛丽皇后大学KairbaanM.Hodivala-Dilke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CancerBurdenIsControlledbyMuralCell-β3-IntegrinRegulatedCrosstalkwithTumor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壁细胞通过丢失β3-整合素表达,从而通过FAK-HGFR-Akt-NF-κB途径增强信号传导并增加CCL2介导的旁分泌信号,可以通过肿瘤细胞富集的MEK1和ROCK2信号来增加肿瘤负荷,不影响肿瘤血管数量或功能的途径。总而言之,壁细胞不是简单的血管支持细胞,而是通过β3-整联蛋白,可以通过壁细胞衍生的旁分泌信号调节肿瘤的生长。研究数据为壁细胞β3-整合素的作用提供了原理证明,并阐明了肿瘤生长控制的机制(点击阅读)。年6月11日,云南大学侯先光和马晓娅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Cambriancrownannelidreconcilesphylogenomicsandthefossilrecor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中国云南省东部富含软躯体化石保存的寒武纪地层里发现了一个新的多毛类动物,距今约5.14亿年前。研究表明该动物营管居固着生活,属于现生多毛纲的长手沙虫科(Magelonidae),是目前已知的现生环节动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记录,为了解环节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也揭示了寒武纪环节动物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点击阅读)。年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彭承志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Entanglement-basedsecurequantumcryptographyover1,kilomet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两个相距1,km的地面站之间基于纠缠的QKD。总体而言,结果使地面上实际QKD的安全距离从km增加到超过0km,而无需信任的中继站,这代表了朝着任意长距离远程用户真正可靠且牢不可破的加密方法迈出的重要一步(点击阅读)。年6月17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梁承志课题组合作题为“Pan-GenomeofWildandCultivatedSoybea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公布了大豆的泛基因组,有助于促进大豆的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点击阅读)。年6月17日,燕山大学田永君,周向峰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Hierarchicallystructureddia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