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他们说杜牧之二
TUhjnbcbe - 2021/2/4 8:31:00

写秋天最好的唐诗应该就是杜牧这首了!你肯定背过,但肯定没懂!

《山行》摘自《给孩子的古诗》

又到了周老师最爱的季节——秋天,因为秋天给我的感觉是浪漫。秋风初起的时候,泡上一杯茶,拿上一本书,放上一首钢琴曲《秋日的私语》,那大约就是最好的最惬意的时光了。除了这种在家就能享受的“小确幸”,秋天也适合外出旅行,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有那么一首唐诗,大家小时候都背过,最适合在这个季节拿出来重温,并且可以成为一次秋日出行的攻略。

周老师要聊的这首唐诗就是《山行》。这首千古传扬的诗歌,其实完全可以看成一篇小小的旅行游记:通过曲曲折折这的石头小路,诗人爬上了原处的秋山,在遥远的白云生起的地方,依稀地还仿佛有人家的房子。诗人这时候停下了轿子,因为他喜欢这秋天日暮的枫林,那火红的经霜的叶子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得多。

其实,自然界四更替是很正常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春天和夏天的生命力是大家所经常颂赞的,但是秋天也有它可爱的地方,在看待秋天的观点上,杜牧和刘禹锡应该是一样的观点,刘禹锡的《秋词》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认为秋日胜过春朝,杜牧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为什么那么推崇秋天呢?我猜测跟他所属的时代和他的年龄有关。杜牧所处的时期是晚唐时期,那是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昏”的时期,大唐的繁盛气象已经快到尽头,正在散发它最后的光华。诗人生活在一个朝代的秋季,不过他热爱这个时代,因为这是他的时代。

而且,这首诗也体现了一个人生秋季——中年的心态。在凉秋还到野外去看寒山的,怕是只有中年人吧。远上寒山,石径微斜,这既是一幅很有意境的风景画,同时也是诗人内心心境的某种投射,“远”、“寒”、“斜”自带一种清寒萧索之意。

通过词句,完全可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就像我们在心情不畅,想逃避现实的时候,也会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古人会远上寒山,而我们,就像一个网上的段子所讲的,会在回家之前,慢慢地将车熄火,然后在车里静静地待一会。

而白云生处的人家,就仿佛是我们未能达成的理想,举目就可以看到,但却路途遥远,翩眇地出现在群山之间,不知何时才能到达。我们也常常在疲惫的生活当中,偶尔也会闪现曾经的英雄梦想。

但是诗人的心情是豁达的,理想虽然远在天边,在白云的生处,但是并不妨碍他欣赏沿途的风景。他没有错过路边的枫林,他会停下脚步,来静静欣赏日暮时分的枫林。他发现了沿途的美好,即便那是日暮前的一瞬。但是这个片刻却是他的“小确幸”,美好到让他认为那火红的枫叶比春天的花朵还美好。

我想,这也许是这首诗具备穿越千年的力量的原因吧。那就是,它让人在疲惫的生活中,既去仰望诗意和远方,也让人珍惜眼前的美景。

“赢得青楼薄幸名”,是杜牧调侃自己,还是真有其事?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遣怀》,这是杜牧对自己十年幕僚生活的总结,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愤懑和忏悔,抒发了心中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杜牧调侃自己“赢得青楼薄幸名”,不惜自损名誉,大言不惭,反而加深了人们对这位风流才子的印象,使得他成为了古代文人纵情声色、放荡不羁的典型代表,由此也给他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一)诗人杜牧的“扬州梦”

扬州自古就是富庶繁华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美女如云。杜牧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句,为扬州城旖旎的风光锦上添花,留下许多充满诗意的浪漫传说。杜牧来到扬州,就如同坠入了“温柔乡”,好不风流快活,他的“扬州梦”莫非真的是一觉就做了十年时间?实际上,他只在扬州生活了短短三个年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三十一岁的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幕府的公文往来。杜牧从宣州(今安徽宣城)来到扬州,无非是从江西观察使幕府,转入淮南节度使幕府,工作职位并没有多大提升。

年少气盛的杜牧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区区一个“掌书记”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能体现自己的报国壮志。于是,他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甘心寄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烟花繁盛的扬州成为他放浪形骸、挥霍青春的名利场。公务之余,杜牧常常饮酒冶游,留连于花街柳巷。

杜牧本是官宦子弟,《唐才子传》说他:“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哥儿,遭遇到扬州真的是如鱼得水啊。二十四桥明月夜,莺歌燕舞,醉生梦死。扬州烟花之地,处处留下他寻欢作乐的浪荡身影。

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洛阳。到任之后,杜牧仍然对在扬州认识的一位小美女恋恋不忘,他在《赠别》诗中写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位迷人的“小萝莉”实在是太漂亮了,就算是把扬州城里的佳丽看遍,也赶不上她的风采。至于杜牧赠别的这位小美女到底姓甚名谁?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元代杂剧家乔吉根据杜牧的风流韵事,编写了一出才子佳人戏剧——《扬州梦》,描写了才子杜牧与歌妓张好好的爱情故事。真的是好事多磨,几经波折,在好朋友白文礼的帮助下,杜牧与张好好最后终于共入洞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非常有名,以至于人们一说起杜牧的风流往事,就要联系到歌妓张好好。

(二)才子杜牧与歌妓张好好

看来,这位让诗人杜牧神魂颠倒的扬州美女,应该就是歌妓张好好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杜牧与歌妓张好好并非恋人关系,他们之间最多不过“发乎情止于礼”,好在有杜牧的《张好好诗》为证。

张好好不是扬州人,而是一位江西美女。杜牧在江西观察使幕府,与歌妓张好好初次相识时,她还是一位乐籍女子,芳龄十三。多年以后,他们又在洛阳东门再次相遇,此时,张好好已经沦落成为当垆卖酒的商妇。杜牧“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张好好诗》记述了张好好的不幸遭遇,哀婉含蓄,对这位才艺双绝的歌妓抱以无限的同情,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为伤时感事、美人迟暮之名作。

从《张好好诗》字句分析,看不出杜牧与张好好有什么恋情。中间有一句“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写的是张好好色艺出众,深得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欢心,以至这位幕主大人到了无法割舍的地步。我想,当时作为幕府小小办事员的杜牧根本就不可能去虎口夺食,时时与那美女张好好厮混。对张好好,他只有私底下流口水、暗恋的份。更何况,张好好两年之后就做了沈传师弟弟沈述师的小妾。

沈述师曾经担任朝廷集贤校理、著作佐郎,人称“沈学士”,他是杜牧的好朋友。

杜牧有《赠沈学士张歌人》诗,写道:“拖袖事当年,郎叫唱客前。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縆云定,光明滴水圆。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斾悬。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边。”

这“张歌人”应该就是张好好了。

诗中描绘了沈学士和张好好夫妇对杜牧的盛情款待。宴会上,张好好轻歌一曲,声透云霄,余音绕梁。杜牧与好友沈述师把酒言欢,共话各自的家乡。沈述师摆谈“吴苑”胜景,杜牧夸耀“河桥”繁华。不知不觉间,杜牧陶然大醉,身心就如同回到家乡杜陵一般美妙。可见,杜牧与沈述师之间的深厚情谊,他怎么可能会对朋友妻产生非分之想呢?

可惜的是,红颜薄命。

张好好才做了两年小妾,沈述师就病逝了。她只得离开沈家,流落洛阳街头,靠当垆卖酒为生。在洛阳东门酒店里偶遇杜牧后,张好好对自身的困境避而不谈,却十分关心杜牧的生活,责怪他不要太辛苦,焦虑过多,年纪轻轻的,连头发、胡子都花白了。

《张好好诗》结尾写道:“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得知过去亲密无间的朋友去世了,杜牧忍不住恸哭一场,以表悼念。对张好好,他也只有搽干眼泪,写诗一首,赠与她作为纪念了。

(三)《张好好诗》书卷

杜牧满含深情,奋笔疾书,于是,一幅书法惊世绝作就此诞生了。既然诗歌前言强调是“题诗赠之”,这幅《张好好诗》书卷应该就是杜牧赠予张好好的原作了。所幸的是,这幅书法作品历经千百年的世事沧桑,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通常我们只知道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坛“小李杜”。却没留意到杜牧还是一位书艺绝妙的书法家,这幅《张好好诗》书卷就是最好的证明。《宣和书谱》评价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评论道:“(杜)牧之书《张好好诗》,深得六朝人风韵。余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名家也。”

这幅书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并钤有宋徽宗诸玺印。书用麻纸,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的式样,制作精美。历代流传有序,清朝乾隆年间得以入藏宫廷内府。

年,末代皇帝溥仪将此书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民间。

年,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得《张好好诗》书卷,他内心狂喜,爱不释手,连睡觉都要置于枕边。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天生丽质,绝代风华,是当代著名女画家。早年她不幸流落风尘,与风华正茂的张公子一见钟情。张伯驹费尽周折,将潘素解救出来,演绎出一段现代版的才子佳人爱情传奇。难怪他们对《张好好诗》书卷如此珍爱了。

年,张伯驹先生夫妇将《张好好诗》书卷捐赠给*府,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多件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一并捐献给了国家,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穷苦的生活,其高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如今,杜牧亲笔手书的《张好好诗》书卷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被国家认定为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从杜牧的诗中找寻他的红颜知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一出口,小学生都知道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

虽然杜牧不及他的族人杜甫诗圣名气大,但是后人将他与李商隐尊称为“小李杜”,足以看出他对唐诗这一文学艺术瑰宝的贡献。

可是,这样一位唐诗大咖,一生钟情的女子无数,为什么无一修成正果呢?

(一)初露锋芒遇伯乐,一展宏图普新歌

正在读此文的良师益友们一定还记得中学读过的《小石潭记》吧,那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周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这里柳老先生提到的吴武陵,他可不是等闲之辈,而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太学博士。若不是这位慧眼识英才的吴博士,恐怕今日你我都不可能认识到杜牧这位大诗人。

大唐太和年间,礼部侍郎崔郾,即将去东都洛阳主持科举考试。在饮别宴上,吴武陵端杯走到崔郾身边:“崔大人,来来来,老朽敬你一杯辞行酒,愿你顺利到达东都,为大唐盛世广纳贤才。”

只闻其声,崔郾心中就默念道,这个老头儿平日里谁不敬他三分,今天主动敬酒,理应从命才是。于是,连忙起身相迎,满满地喝了一杯。然后躬身施礼:“吴老先生,恕晚生失礼了,理应敬你三杯才是!”

吴武陵不再客套,直接问道:“崔大人,最近,太学里的孩子们都在诵读一篇《阿房宫赋》,老朽阅之,甚觉奇妙之文也!”“哦?那是一篇怎样的妙文,可否一并赏之?”说着,吴老便诵读起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崔听后大喜,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吴老接着发问:“如果拿此文去参加应试,你看该如何打分?”“那一定是最高分!”最高分,那是状元的不二人选啊!想到这里,吴老捋捋胡须,笑呵呵地说:“老朽要的就是这句话,看来金科状元非杜牧莫属了!”

杜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唐人称之为“杜十三”,是宰相杜佑之孙,真正的官三代。

但是,若不是留存诗作于世,后人谁又能记得他呢?

当时的主考大人一听“杜牧”二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个状元早已内定了,只得支支吾吾地对吴老说:“对不起,吴老先生,状元早已有了人选。”吴老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因为自古逢考作弊者有之。他只好改口道:“那就是榜眼吧。”“对不起,吴老先生,榜眼也早有人选。”“那总该给个探花吧?”“对不起,前五名都早已有了人选!”崔郾恐怕吴老一直追下去,直接把话题给堵住了。

见此情景,吴老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放榜的那一天,把前五名的文章拿来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作比较,你猜天下人会怎么评论你呢?”就这样,崔郾后来只好给出两个第五名的成绩,让杜牧进士及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读到这里,我们是否该给吴武陵老人点个赞呢?!同年闰三月国考,杜牧又被制科录取为公务员。一年中两度折桂,这小杜自是欣喜若狂,提笔写道:“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二)沈府初恋张好好,一帘幽梦伴终生

唐文宗太和二年,26岁的杜牧连中两元之后,春风得意马蹄疾,路过一片杏花盛开之处,不由得想起故乡宅邸长安樊川的那个杏花村。虽然那个村子早已消失泯灭,但还是激起了杜牧的思乡之情,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久,杜牧被授于弘文馆校书郎一职,当起了京都皇家图书管理员。

第二年,杜牧的远房亲戚宣州刺史沈传师,得知一个大才子年纪轻轻放在那里,真是有点把状元关在门后的感觉,就邀请他到江西任观察处置使。

忽一日,沈大人请杜公子到府上吃酒。席间,沈大人让一歌女献艺助兴。不得了,此女一出场,便惊艳了时光,醉了杜牧。这位如花似玉的美女名叫张好好,年方十三,肤如凝脂,发似墨染,眉清目秀,精通音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

待小美女一曲唱罢,杜牧已经完全不能自己。从此,每逢宴会,两人便经常见面。公子哥爱上小女子的色艺双馨,张好好倾慕于杜牧的倜傥才情。

恰巧,他们俩一个未娶,一个未嫁,要说没有擦出爱情的火花,骗鬼去吧!

就这样,才子佳人,泛舟湖光,饱览山色,笑脸迎朝晖,携手话夕阳。用杜牧自己的话说:“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按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世道往往捉弄有情人。原来花容月貌的张好好早就被沈传师的弟弟盯上了,若不尽快纳妾,恐怕喂养多年的笼中鸟要与他人远走高飞了。于是,沈家人活活拆散了一对鸳鸯鸟。就在出嫁前夜,张好好依偎在昔日恋人怀里,哭成泪人,眼看别无他法,只得留下一首诗作以诉衷肠:“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杜牧观后,满腔无奈,满心凄凉。因为自己的权势在沈家之下,目前,更有寄人篱下之感,只得认落花流水空余恨。

(三)扬州又逢歌妓,争风吃醋一场空

失去张好好的日子,杜牧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半年后,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得知杜牧的境遇,力邀他到扬州任节度使府掌书记。这时的杜牧真是百感交集,决定离开江西这个爱情伤心地。

到了扬州,杜牧的心情豁然开朗,因为当时的扬州城除了京都长安,它是全国最繁华的大都市。每当夜幕降临,红灯区里一派歌舞升平,直叫人眼花缭乱。据于邺《扬州梦记》载:“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如仙境。”

公务之余,杜牧常常私服于烟花柳巷,在这温柔旖旎之地,饮酒品茗,寻欢作乐。有时他也会和在一起工作的好友韩绰判官同逛青楼。

在迎春茶楼里,见一歌妓鹤立鸡群,又产生了一眼千年之感。这名歌妓最多不过十四岁,水蛇腰,一幅闭花羞月的容颜,简直是张好好的孪生姐妹。不由得脱口而出:“张好好,你什么时候来到这里?”惊得歌妓一时忘了吹箫,忙丝绸水袖一甩,作了一恭:“官爷,小女子不叫张好好,老妈子给我取名叫小静子。”没等杜牧缓过神来,只见韩判官慢慢走到歌妓面前,接过美女手中的玉箫,吹奏一曲,迎得歌妓眉开眼笑。然后歌妓让韩手把手教她如何吹箫。

好一个杜牧,恨自己不会吹箫,眼巴巴坐在那里只能是羡慕又嫉妒。以至于他离开扬州多年后,他还时常思念扬州的过往,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有一天,诗人张祜途经扬州,淮南府设宴招待。席间,请来的这名歌妓正是小静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张祜也看上了眼前的歌妓,都想怀中拥有红粉佳人。看着看着,这两个红眼的犊子都起身去拉歌妓。

“且慢,我的官爷。小女子久闻两位的才情过人,今日一见何不一比上下。若胜者,小女子悉听尊便!”歌妓的莺声燕语惊醒了梦中人。于是,这两个花花公子决定掷骰子吟诗一决雌雄。

杜牧首先开口:“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连忙应对:“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

即兴诗罢,不分伯仲,两人共同举杯。三杯下肚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只剩下小美女一人目瞪口呆,心想:这一对傻逼,真是气死我了。

公元年,杜牧在沈传师的力荐下赶赴洛阳担任监察御史。在临别之时,他又跑去茶楼,面对心爱的歌妓,昔日的初恋张好好又涌上心头,不由得吟诗一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只因为这名小美女,更因为有了杜牧,后世人便念念不忘“豆蔻年华”!

(四)金陵偶遇杜秋娘,半老徐娘不堪折

杜牧到了洛阳后的某一天又遇到了初恋张好好。这时的张好好风韵犹存,但是却流落在街头卖酒为生,还没来得及叙旧,杜牧又跟随沈传师到宣州任团练判官。

途中路过金陵,在这里遇到了心仪许久的传奇女子杜秋。此时的杜秋早已人老珠*,完全失去昔日的风采。

杜牧口中默念着: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恨自己生不逢时,如今*花已落,叫人如何折枝。杜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位真的是能歌善舞的极具创作才华的杜秋大美女吗?

杜牧双眼含泪,根本不相信当年美若天仙的才女,如今会流落到如此地步。但是他十分敬仰她的才华横溢,仍然坐到杜秋的身边,听她如泣如诉地叙说着曾经:

我虽出身卑贱,但间州(镇江)的山水灵秀哺育我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为歌妓,一时风靡江南。

十五岁时,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花重金把我买入府中为歌妓。因为小女子的一首《金镂衣》,激起年迈的节度使大人那颗不老的心,把我纳为待妾。

唐宪宗即位后,大削节度使的权力,李锜造反兵败被杀,我被抓入宫中充当歌妓。当皇上听了我的一曲《金镂衣》后,神魂颠倒,立即册封我为秋妃,经常与我商榷国家大事。

十年后,宪宗驾崩,穆宗登基,让我做皇子李凑的保姆兼家庭教师。不久,穆宗去世,敬宗继位,不到两年,少主又遇刺身亡。

就这样,前前后后我经历五位君主,深知皇宫内院的鱼龙混杂。宰相宋申锡与我密谋,欲立少主李凑为帝,结果事情败露,李凑、宋申锡被贬,我被逐出京城,现如今只好又回到金陵。

你看我这一把年纪的人,唱歌也无人听,只得在家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今日遇见大才子,我又像回到二八芳华。

杜牧听到这里还能说些什么呢,如果杜秋回到三十年前,他们也许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可是如今,面对这样一位穷困潦倒的老妇人,除了同情还是同情。他更不可能带着这样的老女人前往宣州任职,除非是现今的法国总统马克龙!

想到这里,杜牧拿起杜秋桌案上的狼毫,挥笔写到:“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这就是后人广为流传的《杜秋娘诗》。从此以后,人们便尊称天资聪颖的杜秋为“杜秋娘”。

(五)湖州相中小美女,延误婚约后悔迟

杜牧到了宣州,任职是个闲差,所以大部分时间除了采风写诗,就是喝酒交友,寻花问柳。

这一天,杜牧来到湖州。刺史(市长)崔元亮一听上面来的领导是杜牧,心中大喜。为了投其所好,崔大人召集湖州所有的歌妓供他欣赏。杜牧早就听说湖州出美女,但那些官府中青楼里的美女他见识无数,今天跑到这里,再也不想看那些涂脂抹粉的娱乐圈中人,他嫌那些人太乱太脏,所以几百名歌妓他一个也没相中。这下可急坏了崔大人,莫非这杜领导是来挑刺的?正当豆大的汗珠往外冒时,杜牧发话道:“崔大人,湖州的民间可否有纯洁善良的小家碧玉?”

崔刺史笑了,带着杜牧遍寻湖州,终于在日落时分选中了一对母女。

杜牧兴奋地拍手:“太好了,太好了,就是她了。赶快把她们请到船上来。”崔大人哪敢怠慢,立即把她们母女请到船上,说明来意。谁知那妇人一言不发,面无表情。

崔大人只好详细地对妇人说:“眼前这位杜大人是宣州的高级官员,还是位著名的大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今日杜领导看上你家小女,是你家三生三世积的恩德。”

话已至此,妇人面露喜色,仍是不说话。

杜牧好像看出妇人的心事,赶忙插话道:“别怕,女孩虽然俊美无比但是年龄还小,我不是马上就娶。你看这样,我们先把婚事定下来可好?”

妇人这下才开口:“我家小女才三岁,转眼就长成大人,如果大人日后高升忘到脑后,我女儿总不能一直等下去吧?”

听到这里,杜牧哈哈大笑:“婶娘放心,十年内我一定来娶她,如若过了十年,你便可将她另嫁别人。”说罢,崔大人做媒证,妇人应允,杜牧签字画押,献上聘礼。

十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可是,杜牧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这十年间,杜牧的仕途崎岖坎坷。离开宣州被召入京,先后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和比部员外郎等职。牛僧孺的*敌李德裕拜相后,杜牧受牵连遭排挤,又先后被放之*州、池州和睦州等地。

直到公元年,杜牧在时任宰相周墀的提携下才得以回到京城,先后担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十年后,皇帝加封杜牧为吏部员外郎,按说这五品大员也该心满意足了,但是他却三次奏章,愿去湖州做刺史,最终准奏。

刚入湖州,杜牧就派人寻找当年的那个小美女。几天后,手下带进来四个人,除了当年的母女俩还有两个小娃娃。

杜牧一见勃然大怒:“胆大的泼妇,为何不遵守当年的婚约?”妇人急忙从怀中掏出契约:“大人请看,十年期限,如今已经过去四年有余,到底是谁负约在先?”杜牧无奈,长叹一声:“真是上天捉弄我也!”

夜晚,杜牧久思难眠,披衣下床,提笔写下:“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才子一生尽风流,情路弯弯谁人知

公元年冬天,杜牧病死长安,终年四十九岁。虽然左手风流,右手才华,为后人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但他一生相好的美女们,竟无一人与自己陪伴终生。

在这众多美女中,要说杜牧用情最深的当属歌妓张好好。

当他在洛阳街头再遇张好好时,分离多年,重睹红颜,旧情复燃,无限伤感:“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这首《张好好诗》记述了自己与歌妓凄美情深的、欲爱不成的、欲罢不能的姻缘。这也是杜牧一生唯一传世的书法墨宝,至今还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杜牧去世一个月后,张好好得知此事,痛不欲生。穿着与杜牧初相识时的舞裙,描眉涂脂来到杜牧坟前,把杜牧给自己的情诗和纪念品,一同放进纸钱中。

在火光中,她看到了与杜牧在一起的音容笑貌。烟火升腾,纸灰飞舞,张好好从衣襟里掏出一个小瓶,砒霜进嘴后,她一头倒在杜牧身旁……

作者:墨念

杜牧的杏花村:原来背后有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一)歌妓程氏

大诗人杜牧有一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穿插着诗人和一个歌舞伎,那段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杜牧做了*州刺史,赴任时,下属为他接风洗尘,请了当地有名的歌舞妓程氏前来助兴。

这程氏名伎的名号可不是白担虚名的,美丽非凡,像桃花仙子一样,娇艳欲滴的脸庞,配上着清澈如湖水的眼睛,满腹诗书,使人见之忘俗。整个宴会过程中,杜牧这双欣赏的眼睛都注视着这程美女,才子佳人的故事就此开启。

甜蜜的日子总是太短暂!杜牧的夫人不接受程氏,不允许程氏进家。无奈,杜牧只好把程氏安置在外。几年后杜牧调任湖州刺史。

杜牧走后,程氏收拾行李前往湖州,这时的程氏已经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偏又碰到绵连阴雨,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湖州的杏花村,在杜牧的好友杜筠家住了下来。

忙完公事的杜牧赶到杏花村,看望爱妾程氏。程氏哭诉了一番后,把自己在路上见闻有感而发写出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别了酒家问牧童,那里才是杏花村。

后来程氏产下一子,取名杜荀鹤,也就是唐末大诗人。第二年的春天,杜牧前来看望,逢清明阴雨连绵,走在泥泞的路上,想起了去年程氏写的诗,于是就和了一首,也就这首流传千古的《清明》。

几年后,杜牧又调任睦州,本想带走程氏,可是夫人以死相阻。这时的程氏因为有了孩子不能千里奔波,无奈只好留下。上任后的杜牧,因为各种压力和打击,再加上对爱妾的深深思念,不久病倒了,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

(二)程氏为了把儿子抚养大,嫁了乡下一个老实的农人

从此以后,程氏卸下罗裙换上粗布衣服,把心爱的琵琶收拾了起来,粗茶淡饭,从事繁重的农活。无论怎样的苦难她都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培养好她的儿子。

在乡间无忧无虑的儿子,却不爱读书,看到书就头疼,不是溜走捉鱼虾,就是上树掏鸟窝,这可愁坏了程氏。

一天,程氏拿出这首《清明》读给儿子听,并告诉儿子他的父亲就是大诗人杜牧。儿子震惊了,他原本以为这个老实巴交的农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呢,以为他就属于这乡间土地,从没想过别的什么。

原来自己的父亲是大诗人杜牧,母亲为了自己没少吃苦,而自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太不应该了。说来也奇怪,这小子忽然开窍了,像变了一个人,变得热爱读书学习了。

后来程氏的这个儿子也成了一个大诗人,授予翰林学士。

一首《清明》,深埋着杜牧和歌伎的爱情故事,那清明的雨水,泥泞的道路,仿佛穿越千年,让行人泣泪。

刘翠,女,生于小说鼻祖干宝故里新蔡,爱好文学、音乐,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发在各种媒体。

杜牧看上10岁女孩,留下聘金约好10年再娶,结果晚来4年追悔莫及

杜牧的爱情:十年为期太久,没有哪个女子会为你痴守一生。杜牧:我追过很多姑娘,却依旧半生寂寞。

“风流才子”不是人人当得起的,行事风流而不通诗文者,只能说是风流草包;满腹诗书却不解风情者,只能说是木讷书生。而杜牧,既有“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柔情,又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深刻,那才是真才子、真风流!

在大唐诗坛,杜牧绝对是前排就座的重量级人物。这个出生于官宦之家的才子,26岁就中了进士,从而开启了他的宦海人生。但是,杜牧的仕途却走得并不顺,他的第一份工作只是弘文馆的一名校书郎,钱少事杂,杜牧做了半年就撑不下去了。

后来,经托请,才被授任江西的一名团练巡官,他由京城前往洪州(今江西南昌),成了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僚。在洪州,杜牧有了自己的红颜知己——洪州著名歌姬张好好。

风流倜傥的杜牧与才貌双全的张好好只一面,就互相倾心了。张好好用一首小诗表达了对杜牧的深情:

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但是,这是一段无疾而终的邂逅,原来,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中了张好好的美貌,欲纳她为妾。张好好本身就是沈传师的家妓,寄人篱下的杜牧,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人成为别人的新娘。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

唐朝真迹流传到现在的少之又少,加之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所以,杜牧的《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由于与沈传师相处得不太愉快,他又南下扬州,转投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任推官掌书记。从江西到扬州,都是帮人打工,职低位卑,消磨了他的一腔报国热忱。工作不如意,他就寄身欢场,一首《遣怀》道尽了他当时的心酸与无奈: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在扬州呆了十年,工作上毫无起色,却混成了脂粉堆里的名人。期间,杜老师还与另一个名叫杜秋娘的著名歌姬秋波暗送。只是,当时的杜秋娘也名花有主。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因一曲《金缕衣》红遍江湖: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时为镇海节度使的李锜一下子被秋娘的才情所折服,将之收为小妾。杜牧也只能望美空兴叹。后来,李锜造反兵败被杀,杜秋娘被送收入宫中为奴,又得到了唐宪宗的真爱,被封为秋妃。唐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后来,到金陵出差的杜牧,重遇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一首感慨无限的《杜秋娘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

该诗一出,立即传唱大江南北,就连李商隐也专门写诗来表扬他:“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杜牧的这首《杜秋娘诗》在当时的影响。此乃后话,还是回到杨州说杜牧吧。

杜牧在扬州呆久了,青楼中的老相好们再也激不起他的诗兴了,他想去外地寻些新鲜刺激。他听说湖州的美女多,就想去湖州撞下运气。恰好,当时的湖州刺史崔君是杜牧的好朋友,得知杜牧有如此愿望,崔刺史就向杜牧发出邀请,杜牧这才乐颠颠地跑到湖州寻芳。

杜牧到得湖州后,崔刺史就把城中的名妓都找来,让杜牧挑选,结果,杜牧却一个也没相中。这些年来,他一直就混在青楼,这类女子再也吊不起他的胃口。后来,他又提议,让崔刺史搞个全民竞渡(就是划船比赛之类的群众体育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他再在人群中慢慢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崔刺史是个爽快人,反正组织这类活动,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就按照杜牧的意愿,几天后就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就当他要收船靠岸、失望再归时,他突然发现有一位乡村老妇人,领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子在人群中东张西望。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梦中情人吗?”

他当下托人去和老太太商量,要娶这个小姑娘。老太太吓了一跳,没敢吭声。杜牧也觉得自己此举唐突,于是又说:“现在不娶,十年之后再娶。”杜牧当即给了老太太许多钱、帛,作为订婚礼物,并嘱咐老太太,如果自己十年之后不来湖州,这姑娘可以另嫁他人。

虽然,人生如梦啊,梦醒之后,总得干点正事吧?回到扬州后,他就开始积极谋划要调任湖州之事。可是,依杜牧当时的官职地位,是没有条件提出调任湖州的。大和九年(年),年已33岁的杜牧由扬州赴洛阳就任监察御史。这是个管纪律的职位,所以,人们大吃大喝时,总会背着他。

当时洛阳有个退休的官员叫李愿的,经常在家中举办酒会,遍邀城中名流,但每次都不给杜牧发请帖。杜牧听说李愿家的酒会很热闹,有许多美女助兴,很是向往,就托人对李愿说,希望被邀请赴宴。李愿不得已,只得给杜牧送了请帖。

席间,杜牧的狂傲不羁又显露出来了。杜牧见歌妓百余人,都是绝色佳人,便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喝完三杯酒后,向李愿发问:“听说府上有个叫紫云的歌伎,是哪一个﹖”李愿就指点给他看。杜牧又瞪眼看了紫云半天,说:“果真名不虚传,送给我吧!”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把李愿弄得很尴尬,杜牧却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即兴吟诵一首《兵部尚书席上作》以自嘲: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虽然偶有放荡,但是,杜牧的心中一直惦记着湖州的那个“十年之约”。为了重返湖州,杜牧也没少求人,其后,杜牧先后出任*州、池州和睦州刺史,这些都不是杜牧的本意。等到杜牧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年已47岁的杜牧终于获任湖州刺史,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

当杜牧兴冲冲地赶赴湖州时,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并生了三个孩子。杜牧责问那女孩的母亲:“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叹花》诗: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拟手法,以寻芳比喻寻访所爱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绿叶成阴、子满枝头比喻女子结婚生子,既形象生动,又不露痕迹,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这个故事最早见诸晚唐人高彦休《唐阙史》卷上,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确定的。

不过,杜牧的“十年爱情”之约却给了我们最真切的启迪:要爱,得趁早,这世上没有哪个女子愿为一句空头承诺,而痴守十年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戏说杜牧:家里有矿,却还是半生荒凉!

杜牧,家中排行十三,身世显赫,文才出众,一生之中,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流连于秦楼楚馆,放纵于烟花陌巷,把一身的家国情怀寄托在歌姬舞姬的身上,世人称他为“风流贵公子”。

杜牧一生写过很多诗,辉煌、落魄、失意、风流、痛苦......

若单是称他“风流贵公子”,恐怕杜牧第一个不同意,明明荒凉半生,只是一个伤心客罢了。

1、出身名门,少年富贵

贞元十九年,长安城中心安仁坊的杜宅中,杜牧含着“金钥匙”出生,这个魏晋以来数百年的名门望族再添新丁。杜牧的爷爷杜佑,三朝宰相,受尽荣宠,其父也是在朝命官,可谓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受到这样的原生家庭滋养,杜牧少年时的生活极尽风光,名副其实的家里有矿族。

后来他说起自己的家世: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长安城中心是我家的院子,里面啥也没有,堆了万卷书。看到没,最高端的嘚瑟从来不直接炫耀万贯家财,这相当于是在说,我在帝都中心有一套房子,堆了满屋子的书。

杜牧从小就有经国治世的远大理想,“万卷书满堂”自然也是他最自豪的地方。

2、命途多舛,一朝衰颓。

杜牧赢在了起跑线上,却在青春期掉了队。

10岁那年,爷爷杜佑因病去世;15岁那年,父亲也撒手人寰;父亲没留下什么遗产,只有几十间屋子。杜牧与弟弟不得不变卖房产以维持生计,八年搬了十次家,依然生计不裕,家中奴婢尽散。

熟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未曾风光富贵过,这样的日子其实并不难过。少不更事的年纪总是敏感而脆弱,杜牧亦是如此,他心酸如斯,不仅是家道中落、经济窘迫的变故,而是饱尝实践冷暖的无奈和心痛。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青春时光,仍然语带惨然:

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而已。去元和末,酬偿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不能呵制。止有一竖,恋恋悯叹,挈百卷书,随而养之。奔走困苦无所容,归死于延福私庙,支拄欹坏而处之。

3、青年及第,风光一时。

世事沧桑,杜牧从未把理想抱负搁置一旁。

宝历年间,敬宗大兴宫室,沉溺声色,二十三岁的杜牧作《阿房宫赋》,借秦讽今,文辞优美,立意高远,尤其结尾更是振聋发聩,给晚唐的统治者敲响一记警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大和二年,洛阳城春寒料峭,礼部东墙外人头攒动,各地考生齐聚静候金榜张贴,金榜一贴,人潮蜂拥而至,杜牧费尽力气探进身子,那篇《阿房宫赋》金榜题名,二十出头的他,一举中第!

杜牧喜出望外,连忙写信告诉老友: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青年及第,一举成名,意气风发的杜牧头也不回的踏入仕途!

可仕途之路又怎会好走,杜牧空有论*谈兵之能、经纬之略,王佐之才却生不逢时,辗转几年,只是一个小文员,平日的工作就是跟着领导宴游,时不时写点发言稿啥的。

郁郁不得志,杜牧满腔抱负难以施展,先后写《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时论文章,篇篇见解深刻,切中要害,可是在那个江河日下的晚唐,又有谁能听到他的怒鸣?

何况,那时的朝廷,宦官专权、朋*纷争,杜牧的念念不忘终究是听不到一丝回响。青年及第如何,文韬惊世又如何,到头来却只是一场空,不过一时风光罢了。

4、风流多情,钟情风月。

杜牧的风流是人尽皆知的,正是他及第那年,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被调到南昌做了沈传师的幕僚,杜牧看上了沈府的一个歌女,名叫张好好,气质动人、音律书画皆通,杜牧可是喜欢的要命!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龙沙看秋浪,明日游东湖。

眼看就是一段佳话,不料沈家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并且很快纳为小妾,杜牧有苦说不出,只能作罢。

杜牧重回洛阳,离开时又写诗一首:

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而后,杜牧辗转回到扬州,做了牛僧孺的秘书,扬州的风月场所可是多如牛毛,风流才子杜牧自然也是不放过这个好地方!

杜牧流连于歌台舞榭,借酒浇愁,风流放纵,在离开扬州时,没有写诗抒发自己的喜悦,倒是忙着给一干歌姬舞女赠别: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

多情却总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他不光写自己,还替别人写,什么刘秀才、吴秀才和舞姬离别的场景,他都看在眼里写在诗里。

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见吴秀才与池州妓别,因成绝句》)

在杜牧的眼里,与歌姬舞女之间的情谊同样是真情。

回到长安之后,又调到洛阳做监察,一日竟偶遇张好好,她已衰,他未老,张好好婚姻生活并不顺利,如今已沦落到街上卖酒,杜牧见此情景,各种情绪难以言表,于是题《张好好诗》一首相赠,如今成了杜牧流传下来唯一的书法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大唐的暮色里,他早已耗光了所有的*治热情,世人皆说杜牧风流多情薄幸于青楼,又可知是国家、是命运薄幸他在前。

5、潦倒江湖,半生荒凉。

此时的王朝早已千疮百孔,内乱不休,*争浊浪,四十多岁的杜牧,已然对朝廷失望,多次拒绝右迁,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杜牧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便只能潦倒江湖,以酒为伴。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此后的诗,酒多,梦多。

杜牧在临终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搜罗自己一生诗作,大都付之一炬,并自撰墓志铭。

他曾写过一首《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的一生,便如那秋天的小扇、孤单的宫女,不合时宜,寂寞,寥落,失意。

这年十一月,杜牧病卒于长安,时年五十岁。

本是晚唐的一抹光,却还未真正亮起,便黯然消逝,一代风流贵公子,无人知其辛酸苦。只知他走时,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项羽,是秦朝末年著名的*事家,以勇猛好武闻名。在秦末动荡中,项羽追随叔父项梁起义,并在叔父阵亡以后率*援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大败秦*主力,威震华夏。不久,项羽杀死秦王子婴,定都彭城、广封天下灭秦将*和六国旧贵,并自称西楚霸王。然而伴随着汉王刘邦的崛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争霸拉开了帷幕。即便神勇无比的项羽曾于彭城之战大败汉*,却依旧难以挽回西楚的颓势,最终上演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情故事。

虽然最终在战场上走到了尽头,但是千百年来围绕项羽的争议却始终未曾平息,文人墨客对于他的评价呈现出极端的两面性。后世在感怀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武雄姿的同时,亦会对其仁义不施、忠言不纳的行径有所鄙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诗人、甚至是君王都曾写过与项羽有关的诗句,其中尤其以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的最为出众。那么,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对于项羽做出了怎样的描写,又都有何背景?下面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吧!

牛李*争、迁官外放的杜牧

杜牧入仕之初,便凭借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孙子等兵家著作的研读,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甚至曾有一次献计平虏,并被当朝宰相李德裕采用。要知道,当时李杜两家可谓世交,有着李德裕的看重,此后的杜牧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并在23岁时作出《阿房宫赋》。在这篇旷世奇文中,杜牧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观点,并发出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呼声。十多年后,杜牧结识了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增孺,从此二人私交甚笃。只是,9世纪前期的大唐长期处于朝堂*争之中,李德裕和牛增孺作为*争的核心人物,却先后对杜牧表现出了足够的赏识,这不能不说是其才华的绝佳体现。

然而,在前后拉锯长达40年的牛李*争中,双方之间的矛盾早已异化,不会允许杜牧这样的中间派存在朝堂之上。终于在会昌二年(年),他被外放为*州刺史,遭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两年之后,杜牧又被迁为池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过和县乌江边的乌江亭时诗兴大发,挥斥方遒作了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熟读兵家的杜牧来说,项羽所谓“天之亡我”的观点是何等的荒谬。真正有志向的男儿就应该忍辱负重,决不能被一时的失意打败,只有重整旗鼓才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事实上,杜牧明面上是在替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指责其胸襟不够大气,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鼓舞志向,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因为贬谪外地而气馁。在担任池州、睦洲等地刺史期间,杜牧都能兴利除弊、关心百姓疾苦,最终再度入京,担任吏部员外郎。

对“三冗”现象深恶痛绝的王安石

庆历二年(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这年距离杜牧贬谪外放过去了整整年,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早已崩塌,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那就是宋朝。北宋吸取了晚唐藩镇割据和五代武人乱*的教训,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大*方针,并尝试加大君主集权统治。为了保证中央的权力,达到对地方官员的制约,北宋增加办事环节、增加官僚职位的方法以实现权力制衡,从而出现了“十羊九牧”的恶果。冗兵、冗官、冗费合称为“三冗”,逐渐成为宋朝财*的巨大压力,反而影响了国家的稳定。王安石入仕之初,宋朝仁宗皇帝曾支持改革派重要人物范仲淹推行新*,史称“庆历新*”。奈何改革阻力太大,其重要针对的“冗员”问题,更是触及了守旧官僚的利益。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彻底失败。

新*的失败对王安石的触动很大,从年到年,王安石当了4年舒州通判,更是加深了“三冗”现象对百姓的危害之大。年秋,他在文彦博、欧阳修等人的举荐下进京述职,途径乌江亭,想起了两个世纪前另一位忧国忧民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只是,相较于杜牧从自身志向出发的角度,王安石更愿意从江东百姓的视角去看待项羽的乌江自刎。“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在王安石的这首《叠题乌江亭》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他处处为民着想的观点。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凭借自己多年在地方上的执*经验推行了变法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只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虽然全面,但太过于激进,并未获得执行官员的认同,从而导致在诸多律令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阳奉阴违、偷天换日的情况。加上在变法过程中的用人不当,变法派内部出现了分裂,排除异己之风明显,最终在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争中落了下风,最终失败。从此,新旧*争开始成为北宋朝堂之上的顽疾,其恶劣程度远超于唐朝牛李*争,并一直延续至北宋灭亡为止。

靖康之耻、宋室南迁时的李清照

伴随着庆历新*和熙宁变法的相继失败,北宋“三冗”情况愈发严重,朝廷财*负担巨大、*队和地方官员效率低下,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凭借着宋朝对商业的积极开放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官商集团在北宋影响巨大,这也导致宋朝的农民起义虽然数量巨大,但规模却很难跨越一个行*区域。只是随着东北女真人的崛起,金朝建立并南下中原,宋朝羸弱的*事和行*机器几乎不堪一击。靖康之耻、建炎南渡,士大夫出身的才女李清照也随着丈夫赵明诚一起逃到南方。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但建康却在两年之后发生内乱,李清照和丈夫不得不再次难逃,这一年是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年。

乱世之中,宋朝亦有旷世豪杰在北方奋勇抗敌,老将宗泽在未能获得南宋鼎力支持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着一方基业,甚至在死前三呼“渡河”以求收复故土。可是南迁宋室却连奋勇一战的勇气都没有,这让李清照极为失望。在与赵明诚乘舟难逃的路上,她途径乌江亭时有感而发,提笔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李清照通过对项羽不肯渡江,不愿苟延残喘作风的大家褒奖,表达对南宋朝廷偏安于东南一隅,不思抵抗的讽刺。

综上所述,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分别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中,借用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例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这其中杜牧因牛李*争而被贬谪外地,却依旧保持着一颗“忍辱负重”的心,以求来日能够“卷土重来”;王安石亲眼见到庆历新*的失败,后又在地方磨砺多年,深知“三冗”对百姓生活的危害;李清照才华横溢,曾与丈夫赵明诚有过一段较为安宁的日子,却因宋室朝廷的羸弱和偏安而屡屡难逃。三人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角度不同,所做出的评述也不尽相同,但却都表达出施展自身才华抱负、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们说杜牧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