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杏花村里汾酒香
TUhjnbcbe - 2021/2/5 7:22:00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酒。山西汾酒,中国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

中国第一缕酒香

一首古老的歌谣,唱便整个整个晋中大地:

艳阳春,清明时节雨纷纷。

沾衣襟,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牛背忙欠身。

遥指草桥道,一片白云深。

卜山翠荫荫,露水滴淋淋。

酒旗飘柳外,茅屋靠山根。

这就是,酒乡杏花村。

时至今日,在山西汾阳、孝义、文水一带,这首古歌谣,依然被当地人传唱。歌谣里的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她就是汾酒的诞生地,以生产汾酒而闻名。多年前,一支属于仰韶文化的先民在这里定居下来,辟壤开田、种植谷物。当谷物成熟后,他们将谷物蒸熟,并装入一种特制的陶器——小口尖底瓮,酿造出了中国最早的酒。从此以后,“酒”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便以小口尖底瓮的图形显现。

中国人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王朝中,每逢国家有兵戎、祭祀,就会用上酒,“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日常生活中,“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辰,莫不以争先一酌为快”。商周时期,中原之地多盛行酒文化,实际上是王公贵族的雅致文化。夏桀迷女色而因酒而醉,桀无道,商汤起而伐之。商纣王沉迷酒色,盛炮烙之刑,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兵临朝歌,灭殷商而兴西周。这足以证明这殷商时期,随着农耕规模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酒曲的发明和应用,山西就已成为了酿酒生产的中心地区。

汾酒里的诗歌中国

大概在公元年左右,也就是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汾酒才真正名扬天下。当时中国经历东汉末年*巾起义、三国两晋的常年战乱,南北朝时期又是短暂的和平,伴随着胡人入汉,学习汉民族文化,酒也开始兴盛起来。在此期间,借酒消愁成为了常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当时很多地区在酿酒蒸粮用的甑采用陶制器皿,而在杏花村蒸粮用的甑也由陶质改为铁质,酿酒原料由粟改为高粱,酿出的浊酒也变为清酒。

“清酒为圣,浊酒为贤”,当时清酒尚未普及,但已成为皇亲贵戚的消费品。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下都晋阳(今太原)喝到汾清酒后大为赞赏,并在给侄儿高孝瑜的书信中写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这时的汾酒就以清香纯正、甘醇爽口的滋味登入宫廷御用酒的地位,首屈一指。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到了唐朝,酒文化更盛,长安城里十里闻酒香。酒鬼不怕巷子深,多半说的就是长安城,大唐不夜城。如果今天翻开《全唐诗》,基本上看到很多陈年老酒的气息,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还有小李杜,多半都会写到酒。这时的杏花村,又走在了时代前列,采用固态拌料、蒸馏取酒,并使用大曲、地缸发酵,制出了最早的蒸馏酒“干酿”。此时的中国白酒基本定型。

在通往太原的路上,许多达官显宦们都是冲着汾酒去的,文人墨客更是“闻香而来”。汾河在运城风陵渡注入*河,诞生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在汾河中游,又有杜牧的《清明》相媲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时,杜牧承受雄才大略无法施展的寂寞,承受人生浮沉的绝望,是杏花村的酒家,让他找到了精神安慰。杜牧年轻时曾任扬州节度使掌书记,有首诗叫“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就表达了一种不得志的沉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及他升任监察御史赴任长安前,别赠歌女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无不倾诉他在扬州的日子,只有酒、瘦西湖与歌女,陪伴他度过最痛苦的日子,让他留恋,叫人断肠,无情最是扬州柳了。后来,是杏花村佳酿,成就他的《清明》,也就不难理解了。当人们千般缅怀,万般思念,面对坎坷人生,这首诗是最能抚慰人心的了。三月三一过,清明就来,还未走进酒家,早已让人感受到杏花春雨,人与自然之默契,之大美。杏花村的酒,竟有如此魅力。

李白在这里,留下了“醉校郭君碑”的美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盆珍羞直万钱”说的也是汾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没有参加科举,没有当过官,却成大唐的象征。靠诗养家糊口,不做官也不缺钱,一个时代都在为他埋单,敢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如今谁敢说这话。又说“天子呼来不上船”不是傲慢,而是浪漫,喝高了上不了船。盛世的悠然,给了他青春心态,至死也不像风烛残年;大唐的黑夜,给了他一双黑色的眼睛,让他去探索光明。“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诗仙还有一首没有公开发表的情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可叹人悄灯残,杏花兼雨,此情却也是不堪回首的了。

这些诗让汾酒扬名万里,而杏花村成了迁客骚人们的“酒乡”。唐诗之后无诗,汾阳杏花村酿造,也就自然进入一个民族的心灵!大唐面向世界,或慷慨激昂,或飘逸豪放,或沉郁顿挫,或温馨浪漫,或缠绵悱恻,开启斯后诗体流派之滥觞,也开启斯后杏花村诗酒文化之丰碑。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酒色不分家,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四库全书》记载了康熙46年“中国汾酒诗会”,隆盛空前。诗坛领袖、著名诗人齐集京师,在吏部尚书宋荦(洛)府邸,举办“中国汾酒诗会”。宴会用酒,都是山西汾酒和羊羔酒、潞酒。饮酒唱和,诗作被宋荦收入诗集《西陂类稿》。乾隆年间,赫然编入《四库全书》。“中国汾酒诗会”作诗37首,汇成《小除日漫堂燕集诗》,汪灏作序。涉及杏花村汾酒诗歌就有9首。如宋荦的:“食单集方物,颇亦穷水陆。滦鲤登盘美,汾酒开瓶馥。紫菌与*雀,琐细风味足。觞行一洒然,胸尘洗十斛。”又如王式丹的:“把卷诵清芬,文康遗手泽。书题关世变,毫素感今昔。起步更促坐,汾酒瓮初坼。名酎不虚传,深杯乃络绎。”

乾隆朝时,朝廷严令直隶等西北五省禁造烧酒,但因汾酒销路广、市场大,朝廷最终未把汾酒列为禁酒,汾酒的垄断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同一时期,汾酒的酿造技术,也随着晋商们而传播出去,酿造的技术到达了全国各地,中国白酒顿时丰富起来。

在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很多农副产品获得了好评拿到了奖项,汾酒就是为列其中。汾酒的晋商们提出“振兴国酒,质优价廉,绝不以劣货欺世盗名”的口号,主张诚信经营、振兴国货。汾酒人不仅确立了中国白酒业第一个核心理念,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国酒”的概念。

沧海桑田,中国酒魂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汾酒也进入了空前困难时期。但汾酒一直成为中共中央的招待酒,年6月,杏花村获得解放,应中央要求,汾酒恢复生产。年7月,汾酒摆上了第一届全国*治协商会议开幕的当日国宴中。

清香汾酒

要想酿造好汾酒,就必须用上好的粮食。汾酒自古以“清、正、净、爽、香”为世人称颂,这五个字的背后,蕴藏着汾酒独有的“地缸发酵工艺”,和汾酒人“持度、执念、精研、本真、传承”的酿酒之道。在制曲车间,为创造出最合适微生物生长的温度、湿度环境,制曲工人常常需要冒着高温、潮湿的“煎熬”,翻曲块、控温、控湿度。将发酵好的粮食,一层层均匀撒入蒸锅,别小看轻撒匀铺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灵巧的工人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掌握这一技术。

酒曲香,除了酒曲好不好,还与这里井水使用有很大的关系。酿酒需要看天下料,无论现代工艺如何发达,最终还是需要依据和借助人工,每个酿酒师傅酿造出来的口感都会不同。勾调是门高超的艺术,蕴含着极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勾调师灵敏的嗅觉、味觉,感受不同酒体的细微变化,品尝千百次后,勾调出完美协调的“人间美味”。最后,好酒出厂还需要经历层层的把关和漫长的储存期。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中国茅台、泸州老窖是打扮着招支花展的姑娘,那么汾酒就是个清秀纯洁的丫头。

鱼啊乐

生活是內心所選,不是人生廣告。

1
查看完整版本: 杏花村里汾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