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森(--)历任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首任中医学系主任。年起担任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图为沈英森教授在“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视频拍摄现场接受采访。
沈教授临床辨证准确,主方严谨,用药灵活实用,强调三因制宜,具有岭南特色,疗效显著。笔者是沈教授学术继承人之一,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其论治小儿咳嗽的岭南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外感咳嗽以风热挟湿为主
小儿体质稚阴稚阳,其咳嗽多由外感诱发。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束表闭肺,肺气失宣而咳。小儿为“纯阳”之体,《宣明方论·小儿门》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太平圣惠方》中:“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1]清代广东名医何梦瑶也指出:“地卑则潮湿特盛。”所以喻昌在《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中说:“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火热,无隙可避。”[2]且岭南人多贪凉饮冷,平时又常以鱼鲜为餐,好食甘脂厚腻之品。如同《内径·异法方宜论篇》云:“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岭南的气候特点及岭南人生活习惯均较易感受湿热之邪,导致了岭南人特有湿热的体质,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在外感咳嗽中,多以风为先导,故岭南地区小儿外感咳嗽以风热挟湿为多。
肺气失宣,皆因邪束,治法当以宣为主,开宣肺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肺部气机恢复,不止咳而咳自止。所以沈教授在临床中多选用桑菊饮、桑杏汤加减治疗,以辛凉宣肺,透邪外出,方中以桑叶、菊花、桔梗、浙贝母为主。如发热,可加青天葵、石膏、大青叶;如咽痛,加岗梅根、连翘、*芩。对于风寒咳嗽者,辨证基础上加用荆芥、防风之类。对于外感咳嗽迁延日久者,予以止嗽散以止嗽化痰,兼解表邪,以达到止咳不留邪的目的[3]。
医案举例
刘某,女,4岁。咳嗽咳痰5天,咽痒,大便稍干结,舌红苔薄*脉数。辨证属风热咳嗽,予桑菊饮加减,处方:桑叶5g,苦杏仁5,*芩5g,牛蒡子5g,蝉蜕3g,防风5g,桔梗5g,浙贝母6g,甘草5g,芦根10g。常法煎煮服用,3剂后咳嗽咳痰症减,咽痒缓解,大便如常,效不更方,再服2剂后诸症消失。
2内伤咳嗽以食积生痰为主
《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岭南气候炎热,人体常处于阳热亢盛的状态,故岭南人喜饮凉茶,世代相传,小儿也不例外。小儿常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4],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故小儿内伤咳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治疗时重点在调理脾胃。肺与脾胃的病变往往互为因果,由于娇养成性,恣意挑食,易为乳食、生冷或饮食不节所伤,加之嗜饮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则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湿,上逆于肺,壅阻气道,致使肺气不得宣畅,因而引起咳嗽[5]。临床多见咳嗽损脾胃引起食积,亦可见于食积生痰生热,熏蒸肺气以致咳嗽[6]。小儿为纯阳之体,脾湿郁久易化热,脾胃伏火,煎湿为痰,痰热上犯致肺失清肃,形成痰热咳嗽。故岭南地区小儿内伤咳嗽以食积生痰为主,治法当以健脾消积,化痰止咳为法。
所以沈教授在临床中多选用保和丸、二陈汤加减,祛痰不伤正,用药取平和。所谓《医宗必读》“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7],否则脾胃更弱,若损及先天,则得不尝失。常加消食导滞之品,如谷芽、麦芽、鸡内金、焦山楂、炒莱菔子、神曲、独脚金等[8],有热则加连翘清胃中伏火。
医案举例
蔡某华,男,6岁。贪吃糖醋排骨之后出现咳嗽3天,喉中带痰,舌淡红苔白稍腻脉细。辨证属食积生痰,予保和丸加减,处方:莱菔子5g,神曲10g,连翘5g,法半夏5g,陈皮3g,茯苓5g,桔梗5g,浙贝母6g。常法煎煮服用,4剂后诸症消失。
沈英森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广东省名中医
出诊安排:
时间:周二、五上午
地点:医院门诊3楼中医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朱诗平
赞赏是一种肯定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