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字号——“老马号”(第二稿)
欢迎
出了同益商场,便到露天的西市场了。顾名思义,它创建得最晚;又因它在“马号”西边,人们还叫它新市场,又叫做“两益市场”。东侧北头和中间各有一条小巷,通往济善商场。这里是平民百姓吃喝游乐的好场所。
北、中、南还有多家书场:北边的常年唱西河大鼓,中间的多说评书,南边的外来艺人来得多,曲种常换。西市场是平民百姓吃喝游乐的好地方。西侧两益商场出口外以南是四五个接续的书场,全部是长条板凳、布棚遮顶,第一家是蔡宝光、崔丙祥的西河大鼓书场,场中近西墙有桌,桌的左角有架鼓、堂木,靠里有小磁水壶,唱起全本《盗马金枪传》,梨花铁板铮铮作响,三弦、小鼓声声不断,响彻北部市场。孙复生的单口相声,除“说、学、逗、唱”外,开场的写“沙字”甚有功力,但见他左手持一小沙袋,右手捏出些许沙来,在场地上专注地写起来,横、竖、撇、捺一丝不苟,边写边唱“十字歌”,招来游人围观;梁更生的评书《大八义》《小八义》,口若悬河、抑扬顿挫,边说边表演,傅荣臣的评书《三国演义》《岳飞传》,口齿清爽,语言生动,两人的评书常常听众盈门,使人听得如醉如痴。往南是饭馆、茶馆区,有昌记馆的什锦炒饼,回家馆的肃宁焖饼,恩得顺的馅饼,同义轩的羊杂碎罩火烧等多家,最南头是鸟市,提笼吊杆,鸟雀争鸣。东侧中部以说《三侠剑》《雍正剑侠图》出名的刘福初、戴英才的书场。
从西市场向南走,东侧几乎全是密集的卖风味小吃的店铺,白福臣(白学铭)的清真馅饼,林茂春的饶阳豆腐脑,马家的“油酥炸糕”,董记馆的饺子,马洛闷的雪菊烧麦,白风歧的豆沙锅饼,王书田的棋子烧饼,东升斋的油酥炸糕……还有油茶、饸餎、烧饼、包子炸焦、茶汤、扒糕、凉粉等多处小吃摊……单单羊杂碎、羊头肉罩火烧便有数家,最有名的当属安氏兄弟的“同义轩”。西侧有两益馆,一分利和卖扒糕、凉粉、开花馒头、水晶包子、抻面、银丝卷、牛肉罩饼、白肉罩火烧、棋子大饼、冀州焖饼、张嘴烧饼、多股麻花、麻酱火烧、煎饼套儿果子、炸合包、莲花烧饼、豆腐脑、豆浆、杠子馒头、芝麻烧饼、饸餎等的小摊,尤其有位老人将鲜肉丸子裹上面糊放进滚油锅,名曰“炸焦”,香飘满巷,惹人嘴馋。你若口渴,茶摊有两个,茶馆有一处,任凭选择。
两益馆北侧还有个鸟市,除应季上市鸟类外,偶然也会上几只佳品。南门和“马号”南门相似,“新市场”三字便写在上端。走在这条街上,鼓声、乐声、笑声、吆喝声、烹炒声充耳,肉香、油炸香、酒香、饭菜香扑鼻,使人馋涎欲滴,流连忘返。出了新市场门,便可以直奔古莲花池而去了。
保定马号名店
马号的西侧是总督署,东侧是保定府署(后改成清苑縣署)南接督署大街(现在的裕华路),北通西大街。马号经营种类繁杂。南北分三路,中、东侧多经营百货,西侧多是小吃及娱乐场所。店铺经营讲究诚信,无假货,服务态度好,市民多愿意来此购货或是就餐。到保定解放前夕,马号有工商户号余家,较大的有玉麟绸缎店、隆昌绸缎店、有盛百货店、益丰帽庄、士宝斋鞋铺、万里皮鞋店、亚力戏院、第一楼、三滨、国风照相馆、晓钟书局、光明书店,还有白运章包子、天义斋包子铺、同和泰冷食店,西街南段还有茶馆和书场。其中许多老字号都十分有名:
1、“士宝斋”和”万里鞋店”
这两家鞋店位于旧天华市场中,从布袋胡同进入市场的路东,第二家便是“万里鞋店”,第三家便是“士宝斋”鞋店。
“士宝斋”鞋铺开业于民国初年,设在保定市济善商场北头,地处闹市,经理薛幼泉自东自营,年薛幼泉去世后,其子继承父业,掌管起鞋铺的经营。薛幼泉幼年在钱铺学徒,继而改行经营文具纸张等,年商场遭受火灾以后,聘请了曾几代经营鞋业,并在钱庄一起学过徒的董子明,才开始经营鞋业,起号“士宝斋”。在他们的努力下,创出了名牌产品。当时作坊生产,由薛幼泉的老伴掌握。她带领两个儿媳和几名工人制作鞋帮,自己设计式样,并吸收外地的新颖式样仿做或结合当地人的脚形,在大,小、肥、瘦上加以调整。她还亲自动手剪裁。由于她手巧心细,每码鞋面料子,可以多裁出一双鞋面,这样就可以弥补进料成本高的不足。生意兴盛时期,雇用工人20余名。“士宝斋”所用的千层布鞋底,初期由男工用粗麻绳纳底,后改用女工以细麻绳纳底,这样更加美观、工整、耐磨。由于生产人员不足,附近农村都来为他们加工,满城方顺桥一带工艺最好,也大都成了世代相传的能手。绱鞋也是委托固定户加工,选择最好的绱鞋作坊,保定市城隍庙街有两户加工技术最高。“士宝斋”生产的鞋种类很多,鞋面有各种各样的。原料大部分来自京、津,质量高,花色品种美观大方。鞋样款式新颖、型号齐全,大、小俱备,宽、高。肥、瘦的都有。此外,还有直脚鞋、尖脚鞋、认脚鞋、一只脚鞋(顺脚两只)等等,应有尽有。在产品种类上,不断推陈出新,有棉底棉鞋、皮底皮鞋、牛皮制的法兰底、华旗底、鹿皮底。在门市小楼上还设立了皮鞋作坊,专做皮鞋。建国后,增添了解放鞋、毛底布鞋等。肥大耐穿,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士宝斋”在营业上很讲究货真价实,礼貌经商,以质论价,信誉卓著;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称得起百挑不厌、百问不烦,礼貌接待,使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士宝斋”千层底布鞋的特点是式样庄重古雅,鞋楦适合脚形,绱缝精致,鞋帮平正挺括,鞋口宽窄一致;绷楦四边平正,穿起来轻便舒适、结实。从年起曾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设有销售专柜,得到首都人民的称赞。
“士宝斋”匾额为当时保定育德中学语文教师孙毅所书,楷书,黑底金字,每字约55公分,孙毅是当时教育界中著名的书法家,他书法出自*山谷,后来把字写肥了,但笔力劲健,结字变化亦多,“士宝斋”是他大字中别县风格的作品,也是他所书作品中极为罕见的。据说孙老师写了这块匾后也自觉满意,因为他的书法本来*山谷韵味很浓,肥壮是他的改革,但仍未失*字的风韵,“士宝斋”就不同了,主要是并无*字的痕迹,只是以他肥壮的笔墨透现出了唐李邑的笔法,风格独特,力度强健,结构严谨,点画精到,无一迟滞之笔,由于这块匾也深得店家的珍视,所以,一心要把鞋店的生意做好,此鞋店只是制作各种千层底布鞋,按常规而论,做鞋底的夹纸是用废布,而“士宝斋”的夹纸一律用新白平布制做,并在柜台旁放一木墩,一把刀,有不相信的顾客,任凭当场剁开检验,买鞋后不另行收钱,从此“士宝斋”鞋店便闻名遐尔了。
“万里鞋店”匾为江朝宗所书,此匾黑底金字,每字约55公分,江朝宗书法出于二王,后学颜真卿,但无外拓之笔,用笔力度很强,结字虽工而不滞,所书“万里鞋店”字体结构严谨,线条粗壮,“店”字之中的“占”字可能是调整笔锋后所书,尤其是“店”字一撇,可能书写时笔锋不顺,以至形成乱锋,但书家仍以正锋送到底,此撇虽锋势凌乱,但在书法审美中确有一种奇特效果,为此匾增添了特殊的意趣,有画龙点睛之妙。“士宝斋”鞋铺与万里皮鞋店等六家鞋业年合并为保定市公私合营制鞋厂,所产布鞋一度除在省内销售外,还远销北京和东北各省。
2、理发业
清初,满清*权迫汉人满化、剃蓄发改梳长辫,保定街头即出现担挑剃头匠.年后,随着人们装束的改变,理发业开始兴盛,保定开始有理发铺。南市区内理发业较集中的地带有西大街、南大街,唐家胡同、马号。四十年代规模较大的寿记{在马号济善商场93号)、维新(在马号新市场29号)和时美等理发馆。此外,还有人民(在马号新市场7号)、宝聚(在马号新市场17号),振海(在马号新市场10号)、美容(在马号新市场10号)、文生(在两益市场22号),裕安(在马号新市场41号)、西记(在济善商场号).解放前,马号内理发馆设备较简陋,除几家较大理发馆备有铁转椅、小火炉,电吹风、电烫机外,其它多为木转椅及手用理发用具.从事理发业的多为饶阳人;沈聋子,董麻子、张傻子(即马号三子)在当时技术较高,较有名气而“聋、傻”只是经营策略。
保定解放后,城市日渐繁荣,人口急剧增加,理发业随之发展。年后,在理发业实行合作化;到年2月,马号内理发馆按片组成理发社,均属市手工业联社。美荣理发社年2月建社,社址在裕华中路路北,由维新,振亚,振海.文生、裕安,中和、庆丰,金生、瑞新、荣美、德仲、双美、荣新,云生,庆记、玉新理发馆组成,职员45人。年1月,理发业归口交市服务公司。“文革”中,理发业网点大大减少。
3、保定马号照相业
保定照相业开办已有近年的历史。保定解放时,保定市有照相馆11家,均在现南市区域内,其中位于西大街的有美章照相馆(在西大街)、三滨照相馆(在西大街第一楼50号)、真善美照相馆(在西大街)、国风照相馆(在西大街第一楼48号)、海滨照相馆(在西大街西端)。位于老马号的有:大方照相馆(在古莲池西侧),宾宾照相馆(在马号),良友照相馆(在马号济善商场36号),真光照相馆(在马号济善商场94号),中国照相馆(在马号济善商场61号)。解放前,马号内照相业门店窄小,设备简陋,仅有三腿相机,简易放大机,简单布景,多采用自然光(玻璃房)采光。业务仅有外拍合影、放大、着色等。年后,又相继开办中国永光照相馆、光明照相馆,新生照相馆。荣建照相部。年,照相业实行公私合营,陆续关闭马号内大方、中国、良友等照相馆。“文革”时,保定仅有2家照相馆,即红旗(原三滨)照相部、人民(原美章)照相部。
漫话昔日老马号书店
我国的书业历史悠久,而历史文化古城保定的图书出版业可推至明代的刻印志书。清同治十年()保定在莲池设官刻印书局,分刻字、印刷两部,有余名工人,为当时直隶省规模最大的印书局,除印刷《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县志外,承印莲池课艺、私人撰著,还承印各省分担的《四库全书》的任务。19世纪后期,西方石印、铅印、胶印技术的引进,使拥有千年历史的雕版业印卖书业逐渐萎缩。20世纪是以石印、铅印为复制技术的纸介质图书雄踞图书市场的*金时代。清末民初,保定建起百十家各种各类学校,形成一座学生城,需要大批课本、书籍、文化用品。而保定书(店)业,到民国二十年()同业公会有11户,民国二十七年()有12户,民国三十一年()有27户。这些书店,大部集中开在当时的保定府西大街和老马号。我来抛砖引玉,谈谈昔日老马号的书店。
文故
老马号经营书业的店铺一般称书局、书店、书馆,多属个人、家庭开办,有的是一人经营;有的经营者自幼好学,年长后,先以贩书为业,后来开成了夫妻店;有的是由一个走村串巷的书贩发展起来,后来有了固定的店铺。他们在经营中注重书类齐全,档位兼顾,新书及时,待客诚信,在保定及周边创出自己书店的名气。
年,保定开设了商务印书馆,馆址在马号天华牌楼。主要发行教科书、各种古典、传统经典书籍,如:《四库全书》以及大型杂志,同时还兼营文具。马号开市前后,书店更是有多家,例如老马号同益商场北边有老赵开的旧书铺。向南再向东拐过,正对路北是条南北街。路东有明道书店。此后,老马号内书店开始增多,这些书店主营古书、新书,甚至外文书。店内书籍分区陈列,其中古书上下摞列竖排在书架上,每函书垂夹一写有书名的长纸条,非常醒目。至于洋装书,则一排排戳立在书架上,而画册、拓片等则平放在柜台上。老马号书业经营者除具有交流图书的知识外,还需具有一定的古籍鉴定、图书史、版本学乃至印刷学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店主还有整理修补古书,翻印古籍的本事。因此,可以说最初老马号书业经营者对保护古籍,弘扬保定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纳新
年“五四”运动后,欧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广泛和深入,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的老马号书商开始购进进步书刊销售,颇受群众特别是广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济善商场东街一排排洋装书挤满店堂的“文德堂”书店,在当时很受欢迎。后来进步书刊需求量很大,经理们看准卖外来书不如自己印刷出版获利更多。于是有的书店老板自己编印一些“新潮流”书刊,内容开始有了一些进步思想。
当时,中华书局在保定也设有分局,发行教科书的同时,还发行一些中、外畅销小说。有的图书发行大户,包销中华书局、世界图书馆出版书籍,销售对象以学校、*队、机关、乡镇商贩为主,生意兴隆。
民国时期的老马号可以说是书店、印书局林立,一片书业繁华景象。经营包括书纸、文具,书籍由书局供应,有中华书局和世界图书馆两大出版单位的各种书籍;纸张则由京、津、沪的大商号组织货源,以日本货为多。文具为国内及进口产品,经营品种齐全。这里成了老保定城内的文化专区。
昔日老马号书店的经理,只抓经营方向等大事情,一般日常业务放手交给伙计办理,随时过问情况,解决问题。保定其他行业坚持保守型,店员长袍马褂,残存封建店铺的遗风;而老马号书店职工穿着相对新潮,均可西服革履,即使学徒刚出师亦然。马号书店职工、伙计的生活待遇在保定工商户中可列上等。店内供应伙食,不收饭费,伙食标准也较高。
趋俗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府当局经常到书店查抄进步书籍,为避风头,马号书店老板开始经营一些适合一般市民口味的唱本、诗歌、百家姓。主要是批发给农村的小贩。经营者有走村串巷的经验,进货抓得紧,销路很好。经营品种也日益趋向于一般书和古旧书,包括医学、剧本、连环画等。这个时期,老马号书店以销售京、津畅销书为主,有的经精心摸索,开始自刻木版印制小书册,渐渐技精艺熟,改刻市场紧缺的各类书籍,因印刷精良,售价低廉,大受书贩支持,不久扩大经营,与国内多家出版社挂钩,用邮局代收货款进书,使书店经营的书籍覆盖面广,种类齐全,再加经营采取小批、小卖、零售等多种方式,颇受读者和乡贩欢迎。老马号当时评书、大鼓等民间曲艺异常兴盛,书场爆满,听众观众渴望一窥评书、大鼓“书扣”的“下回分解”,反响热烈。
书店老板们则投观众所好,引进了《三侠剑》《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话本曲本,用来满足评书、大鼓爱好者们“追书”的需求,销量很好。同时,老马号一些书店也开始代售京剧、评剧、西河大鼓等的留声机黑胶唱片,其中就有保定府王艳芬、蔡宝光等人的精彩演唱片段。
据记载,年代老马号书店名目如下:
第一楼有:霖林阁,开业时间民国十二年(),经理王金堂,资金元,店员2人;明道书局,开业时间民国二十三年(),经理梁恒升,资金元,店员3人;此外还有东光书局等。天华市场有:文化书局,开业时间民国二十年(),经理赵鹤龄,天华市场路东8号,资金元,店员2人;此外还有宝华斋、、文记书局、丰来阁等。济善商场书店有光明、正大、文德堂(经理李庆升,济善市场63号)、春明、成记、信记、兴华、国华、庆记等。西市场有云生书局,开业时间民国二十年(),经理祁云生,资金2元,店员1人。此外,马号内还有正大山房(马号南口路西)、司法书局(马号路东)、成记书局(马号西巷南头路西)、光明书局(马号西巷南头路东)、文注堂(马号路东)、博文堂、北萃文阁等。
抗战日伪时期,老马号书店经营衰落,为求生存和解决乡村学生买书难、读书难的困局,马号书店老板以进货《识字课本》《写作入门》《学生尺牍》《珠算入门》《应酬大全》以及评书、笑话、谜语等图书,大受欢迎,不仅行销保定各县,而且京城附近以及山西都来订货。然而经营好的书店也仅能维持生活而已。
合营
建国后,保定市新华书店根据改造私营书业的*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与马号私营书店建立了经销关系,配合出版和行*手段进行改造,使其逐步改为代销新华书店所发行的书籍,引导其走公私合营的道路。对户专营图书的夫妻店以经销的方法从品种上加以照顾,多批给畅销书,加速他们的资金周转,确保维持生活。对兼营的户,使其保持原水平,不降低图书营业额。对专营图书的小贩,逐步改造成为在国营书店领导下进行营业。
年,马号内书店实行了公私合营。书籍业原户由新华书店派巡视员进行巡视检查,直接由新华书店统一加以管理。公私合营完成后,马号内书店全部退出,成为历史。
老马号商号名录
根据陈伯涛先生统计,20世纪40年代末,老马号商号名录如下:
1.第一楼
百货店:明源、元记、源昌、双义、泰记、隆泰、和生、东华、东茂兴、华兴、顺昌兴、永昌祥、聚兴隆、海兴涌、怛昌义、瑞丰隆、裕昌商行、来兴商行、义德和李凤春、王徐氏、刘殊义、闫崇海、商君平、李书锟、臧万顺、商英模、王满仓、段文彬、张耀东等铺摊。鞋帽店:同和祥、庆成、玉,丰、振兴、庆记、奎记、利生、庆余、义丰。镶牙:荣华、爱齿、荣寿堂、双兴和*庆祥、张伯泉牙馆。布店:瑞异祥、林茂、元隆和汪俊华、王永禄铺摊。皮革:义兴隆、大中厂。刻字:源昌、文兴。书店:霖林阁、明道。铁货:同德昌和邓焕章、赵书栋铺。药:新亚、中西。照相馆:三滨、国风。德兴斋表店、集林斋故物店、兴盛纸店、新华印刷局、洪盛干鲜店等。
2.同益市场
鞋铺:同记、大众、德华、瑞兴、建中和刘四通店。理发:振海、美容、裕安、维新。保成服装店、永明冷食店、北京牙科。崔存*酒馆、安俊臣小吃等。
3.两益市场
鞋铺:庆昌、义顺成、玉衡、记昌。文生理发馆、衣新成衣局等。
4.西市场
饭馆小吃:一分利、庆林馆、志成馆、福生馆、斌生馆、富有居、回家馆、闻香居、小牙园、东升瑞、林茂春、同义轩、恩德顺、两益馆、合记馆。酒馆:富泉居、德泉涌、明月。鞋铺:振昌、美华新、瑞华祥、玉华新。理发:人民、宝裴。金长福纸店、云生书铺、西城斋干鲜店、东来顺杂货铺、宋德山牙科、李氏针织店、红星剧场等。
5.天华市场
百货:洪丰、志成魁、王生祥、广泉、三义公、义生及梁吉臣、宋鸿宾、姬桂森铺摊。布铺:刘记、李记。艺声表铺、兴华帽店、文化书局、祥顺和干鲜店、李公道铁器铺等。
6.济善商场
布店:隆昌、样和、魁盛兴、大信、福祥、瑞福样、恒春、泰华、荣昌、义兴金记、春和成、文盛永、庆生、复兴合、元新、泳游联售部和周香春、史庚玉、张慕斋、李金栋、春信兴、李秋江、魏东水、汪义、郭永海、尚金声铺摊。鞋店:时时、士宝斋、华记、洪记、万里、永增祥、亚洲、祥记、庆祥、道元、景记、东明、美丽新、玉盛。帽店:同义升、金泉、义生、懋升、义生、振丰、中华昌和王宪章、石仲轩、苗永禄铺。成衣局:协丰、二合公、永增信、祥记、庆利生、义生。书店:光明、正大、文德堂、春明、成记、信记、兴华、国华、庆记。百货店:程仲华、信诚、有盛、福记、宝光聚、大众、华隆、兴华、隆昌、王公道、美术、文华斋、裕太、裕大、庆祥、义丰祥、益兴、桐记、丰龙、荣生、万华、盛记、思记、天和、长盛永、太平洋、恒利、元兴、吉义发、文玉永、利祥威、正昌、玉德、德兴恒、华中、福兴、仁昌、瑞昌、玉泰源、永记、隆泉涌、义记、中兴、华盛、复利厚、元祥、玉丰、霈霖斋、义胜永、文兴、裕丰、志诚、大中、裕华、东新、景华玉、振兴德、华春、义聚、宝春、建华、久实、泰丰、合作、建新、增隆、华昌兴、忠佰及吴庆令、刘振恩、赵汉臣、刘继先、王树仁、苏振才、刘纪明、贾明亮、藤良臣、吴春兴铺摊。花店:秀峰、刘记、福记。纸店:本立斋、大东。照相馆:良友、中国。茶馆:义合兴、郭记、宋记。饭馆:全兴、天义斋、白运章、永合。达昌电料行、亚力戏院、信义棉花铺、聚宝斋故物铺、三义长皮革店、华北针织工厂、复胜印刷厂、文友金笔行、新新冷饮店、西德瓷器店、文记刻字、张积楹镶牙馆等。
保定马号饮食业
保定饮食业历史悠久,名店佳肴甚多。马号因其地处旧城商业区,更是名店餐馆星罗棋布,可以说保定名店,大多座落在内。
清末,马号规模较大的饭庄主要承办酒席,菜肴丰盛且昂贵,多为达官贵人所至。同时兼带培训各级官员选用厨。中型饭馆、酒家,主要经营上中等饭菜,亦承办酒席,多为中等阶层人士光顾。小吃摊点则多为一般百姓常往,主要经营果子、大饼、馒头、烧饼及豆浆、老豆腐等小食品。保定解放前夕,连年战乱,人民生活潦倒,马号饮食业虽多有开张,但经营极不景气。年,马号内饭庄(馆)主要经营烧饼、果子、大饼、炸食,馄饨、罩饼、罩火烧、面条、烤白薯及江苏馄饨、冀州焖饼等小吃。年,国民**府加强对商业、饮食业的掠番和压榨,致使不少饭庄和饮食摊倒闭。
保定解放后,随着经济贸易的迅速恢复,饮食店铺摊点很快开张营业,年,开办国营饭馆,内有望湖春饭庄,回民食堂。年5月,饮食业实际公私合营,到年1月,全部店铺均实行公私合营。年7月,组织个体流动饮食商贩建立自负盈亏合作小组。年,“大跃进”运动兴起,不少饮食业转行“炼钢铁”,“支援工农业生产”。到年.早点、夜宵、风味特产等小吃大多停业。年后,饮食业又有恢复。“文革”中饮食业网点明显减少。
1、白运章包子铺
白运章包子铺建于年,店址在马号,保定回民白运章开办。有门脸3间(面宽5间)和一天井式2层阁楼,面积平方米。门前悬挂书法家张沛言题写的“白运章包子铺”黑底金字匾额。年12月,白运章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回民家庭。他祖居保定清真寺街,从小拜过保定武术四大家之一的平敬一为师,习拳练武,都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白运章常在马号附近的“第一楼”卖艺,靠此逐渐积蓄了一些钱。民国十三年(年)“马号”内有一家几户台伙经营的饭馆停业了,白运章花钱不多就买了下来,用自己的名字开了天津风味包子铺。他留吴幼林掌管买卖,自己仍然带侄子和其他徒弟出去卖艺。由于他的“大力丸”很有市场,赚钱不少,所以他并不想从包子上赚钱,只不过想借此结交好友,寻觅知己。他对包子利润不大注意,别人放二两香油,他敢放四两,再加上他卖艺时要人们“到包子铺里去坐坐”的宣传,包子铺很快就兴隆起来,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包子铺自年开张后利润虽薄,但因销售快而多,利润不亚于“大力丸”,白运章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安心致力于经营包子。他对选料、配料、制做都要求很严。如面粉要用乾义面粉公司的“绿鱼"面,牛肉无固定来源,都是他亲自去集市上选购,谁的好买谁的。选肉时,既不要脖头,也不要软肋、腰肋,单要脊梁背背肥瘦相宜的这一块,配料用的是“纯真小磨香油”,当天磨,当天送,不用过夜油;还选用“文兴栈”的高质量白酱油。包子馅具体配法是:先将肉馅以高级酱油泡制,十斤肥牛肉内放香油4斤,白酱油3斤,搅拌粘稠,再放3斤“花椒水”(由花椒、大料、桂皮等按比例配成),用花椒大料水调软,搅拌粘稠,再放一斤葱花,二两盐,一钱味精,再搅拌,最后掺“米菜”——剁得如米粒大小,并挤干了的白菜。肉和菜掺和比例为一碗对一碗,一斤面出二十五个包子,个大馅足,不合规格的不上蒸笼。白运章包子有皮薄、边窄、馅大,油多等特点,据老保定回忆:“那包子隔皮能看到馅,把包子拿来一晃,成肉丸的包子馅能在里边晃动,吃起来还顺嘴流油”。出笼的包子,皮馅油水相融,用筷子夹着边提起,决不会张嘴流汤,拿起来呈铃铛状,馅丸在里面悠悠颤动。咬一口,沁人肺腑,吃起来可口不塞牙,流到碗里的馅液很快就定了一层油。味美适口,肥而不腻,吃后余香久存不散。凡是吃过“白运章”包子的人,对其独特的风味无不称赞,都说:“包子再好,也好不过‘白运章’。”外地游客来到保定,也无不到“白运章”一饱口福。
民国十七年(),一场大火席卷“马号”,把那里的商店烧得所剩无几,烈火也吞噬了白运章包子铺。白运章又重整旗丝,用了很短时间在废墟上又盖起三间门脸、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的天井式两层楼新式饭馆,一改昔日一间门脸的狭小面貌。他特请名流张诗言题“白运章”黑底金字匾。从此,制作包子更加精益求精,买卖兴盛,成为人们公认的第一流饭馆。该包子铺的包子早在三十年代末即出名,因独具特色,别具风味名扬保定,终日食客不绝。“白运章”包子铺重新开张后,达到了最兴隆时期,用工达三十多人,买肉的、绞肉的、剁菜的、包包子的、打水的、跑堂的……分工极细。从早到晚,要蒸三十多罗大笼屉的包子,从开门到关门,忙得不可开交。跑堂的胳膊垫着布,一大罗盘子从手码到脖子上,轮着座位送,一次一盘,吃完再给,随吃随上。一个盘子盛五个包子,一个包子卖一个大铜子。下雨天或逢年过节很少有人出门买吃的,饭馆大都空无一人,冷冷清清,可“白运章”却依然顾客满堂。“白运章”跑堂的伙计待客十分热情。顾客一进门,他们全都站起来迎接,顾客到座位上,先用毛巾擦拭桌椅,待客人坐下后,再给一个手巾把儿,吃完包子又立即送上来牙签、米粥、清汤,均免费供给。因照顾得殷勤周到,顾客们高兴满意,小费也自然慷慨解囊。若有人想吃包子却因事来不了,铺里则送货上门,风雨无阻。跑堂的(包括学徒、伙计)工资是一天一开,每天一吊钱(二十四个大铜子),并供饭。刚来的徒弟白吃没有工钱,若干得勤快,半年后则每天拿四分之一吊,第二年每天二分之一吊,第三年每天四分之三吊,学徒三年升为伙计,不勤快的中途辞退。分小费时,跑堂、厨师、记帐员人人一份,但顺序是一堂二灶三先生,徒弟视其勤懒,可分给剩下的零头。若将酒钱、小费、工钱合在一起,伙计们每天能拿五、六吊钱,在保定来说“白运章”的伙计挣钱最多。
白运章年轻时,一是由于家务,再是由于练气功的一些传统讲究,因而没有结婚。开包子铺后才娶了一个媳妇白王氏,也未能生育。吴幼林做为他从天津带回来的徒弟,聪明能干,对主人忠实,白运章对他十分信赖,俩人名义上是师徒,实际上比父子还亲。所以白运章连亲侄子、侄女都不要,却收吴幼林做过继的儿子,给吴成家立业;而吴幼林除本人姓吴外,其子女都让姓白,全家都遵守回族风俗。自此吴幼林不负白运章所望,把铺子办得十分红火。当时除“天义斋”能与它媲美外,再也没有一家饭馆能与之匹敌。年,白运章病逝,享年58岁,包子铺由吴幼林接管。日本投降后,白运章的妻子白王氏掌管了包子铺,沿用“白运章”字号直到年保定解放。吴幼林离开“白运章”后,开了“迎宾楼”,即今日保定“望湖春”的前身。
白运章病逝后,由义子吴幼林经营,后由马清运经营,因不务正业,经营不甚景气,弃店出逃。后由原店内职员牛海泉,马洪彬。何恩健等12人,每人集资50元,重又经营,先后易名同和轩,永和轩,大众包子铺。年成立合作小组,年12月过渡为国营企业,并恢复为“白运章”原名。其后渐又恢复其包子特色.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包子食品质量评比中,保定“白运章包子”曾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双双夺魁。一时间名声大噪,在华北地区享有盛誉。六十年代初,王光英先生多次来店品尝包子,赞不绝口。“文革”中更名立新包子铺,风味渐弃。年“马号”拆除建保定商场时,搬到古莲池对过,与“望湖春”隔壁相邻,名为“回民餐厅”。年又重新复名为“白运章”。请原拌馅老技师牛海泉,徒弟王效有并制作能手石艳萍回店操作,包子质量得以恢复,生意兴隆。相声大师侯宝林趁在河北大学讲学之机,也到白运章餐厅品尝包子,并赞扬包子名不虚传。白运章包子作为一个老字号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也只能借助现有的文字资料来揣摩这个曾经辉煌的老字号了。
2、天义斋包子铺
天义斋包子铺旧址在“马号”内,与白运章包子铺为邻。天义斋包子用猪肉制馅,精粉半发面做皮。不同季节,包子馅用不同的猪肉肥、瘦比例,并加人多种调料。包子出笼后不塌顶不走样,不漏油不漏馅,放入盘子里,如朵朵白菊,美观大方,色香味形俱佳。年公私合营时,天义斋包子铺改名为天义斋饭庄。年将天义斋包子铺房屋拆除,从此停业。
3、马家老鸡铺简介
马家老鸡铺可以说是历经风雨的百年老店了。马家老鸡铺产品的特点是:色艳、芳香、味淳、形美、肉嫩、骨脆、软而不烂,风味奇特。马家老鸡铺的创始人,系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原属肃宁县)一个回族人马氏,起初只是作为家庭副业,农忙时在家种田,农闲时煮鸡到集市出卖补贴家用。传说后来兄弟分家,其母颇偏心老大,老大取得了所有的田产,而细心的老二只要了一锅鸡汤,因为从实践中他发现老鸡汤的重要性,汤内藏有无数鸡的精华,营养成份巳达到饱和,用其掺水煮鸡,能使加工的鸡尽量保存原味。老二于清同治年间携家带口来保定开始创业,在总督署马号西边(今保定商场)真武庙胡同租房住下,以家厨为作坊,制卖熟鸡为业。当时府门口是保定的闹市之一,由于他制做的熟鸡味鲜质好,产品精良,生意颇为兴隆,家境逐渐宽裕。传至第三代马耀辉名下时,感到手中有了一些资本,便在府署前督署大街路南置买了两间铺面,改为坐商开始营业,命名为耀兰斋马家老鸡铺,挂上了金字招牌专营卤煮鸡。开业以后,每天产品供不应求,生意兴隆。
马家老鸡铺虽不是大商号,却因它的商品味道独特而扬名各地。开张营业不久,马家老鸡铺周围又开设了福兴斋、五德斋、桂林斋等七、八户鸡铺。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马耀辉精心总结,一讲质量和信誉,薄利多销;二是提高技术,创造名牌。为使产品高于他户,在总结前两代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制鸡的独特技艺和配方,从而在保定熟鸡行业中首屈一指,成为地方名特产品之一。
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选料精良,加工精细。选料必须是鸡形丰满,肉多膘肥的活鸡,并一律要按回族的俗规宰杀,叫做“宰鲜、煮鲜、卖鲜”。生鸡下锅之前要用镊子将未烫尽的羽毛全部拔光,煮鸡时除按规定比例投入葱、蒜、姜、花椒、大料、桂皮、白芷、小茴香等外,还投入自制的五香粉(含砂仁、豆蔻、肉桂等名贵中药)。加工出的熟鸡一翼插入口腔,一翼窝向后方,两爪插入膛内,整个外形呈琵琶状,丰满美观。俗语道:“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大窝脖”。这样,马家卤煮鸡便成为名冠燕赵的风味佳品。马家老鸡铺从实践中发现老鸡汤的重要性,汤内藏有无数鸡的精华,营养丰富。因为鸡汤内的营养成份巳达到饱和,用其掺水煮鸡,能使加工的鸡尽量保存营养。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之所以味浓清香,保持传统的独特风味,就是这个缘故。
保定市马家老鸡铺的清真卤煮鸡,色艳形美,肉嫩骨砾,软而不烂,味道醇香,扬名遐迩,脍炙人口,为地方名特产品之一。清末民初时,已享有盛名,据说直隶总督李鸿章曾赞扬“名不虚传”。直隶督*曹锟、省长曹锐最爱吃马家老鸡铺的烧鸡。由于达官显贵们的宣扬,名气就大了,除供应本市外,还售予过保的客商,成为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驰名于京汉铁路沿线各地。过往保定的旅客商人无不购买,馈赠亲友。
保定解放以后,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马家老鸡铺的营业额逐步上升。年,实行公私合营时,马家老鸡铺五代传人经理马学勤,以小业主的身份合营到保定市食品公司鸡制品加工厂,被任命为该厂副主任。在并厂时,马学勤首先把自己家传一百多年的老鸡汤一锅交给了加工厂,并公开了祖传五代保密的加工卤煮制鸡用料秘方和工艺技术,并亲自向工人传授技艺,还不断吸取外地的经验,创制了筒子鸡、童子油鸡、脱骨扒鸡、糖烤鸡、三鲜馅鸡等新品种。深受称赞。公私合营之后,马家老鸡铺隶属保定市食品总公司牛羊肉食品厂。十年动乱中,马家老鸡铺被迫停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获新生。年马家老鸡铺卤煮鸡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年在全国名特风味肉禽蛋类制品优质产品评比大会上,马学勤亲自操作表演,当场制成的卤煮鸡,经专家和技术人员按国家标准,对卤煮鸡的形、色、味品评鉴定,被商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产品,并发给优质产品证书。
4、保定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
保定义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河北省素享盛名。义春楼开业于清光绪初年,由张洛丙创办,原名“益春楼”,它的前身是座肉铺,后来又经营廉价的猪头肉锅罩火烧。
义春楼开业于清光绪三十四年(),由张洛丙、宋德山开办,店址坐落在保定城内西大街路南(槐茂酱园对门),老马号以北。后由张洛瑞继承,改号为“义春楼”。民国初年,门脸近80平方米,店员23人,资金2银元。经营熟肉制品和白肉罩火烧。店主宋德山绰号“宋一刀”,以割肉极准而出名。义春楼这个铺虽小,但在华北名气很大,以制做熟肉和白肉罩火烧扬名保定。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制作的肉食品种繁多,佐料齐全,各有特点。熟肉以制作熏肉、泡淹肉、香肠、熏肠、棋盘肠等10多种肉食为主,制作精细,佐料齐全,火候适当,具有味美、色佳漂亮、各具味道、醇香可口等特点。如棋盘肠,摸之坚硬,食则入口即酥,其主要供清王朝食用,颇得赞誉。其制作的鸡肠香肠也曾进贡于清朝廷。宣统元年(),宣统的堂兄溥儒为义春楼写了牌匾,“文革”中被毁。
二是“白肉罩火烧”,白肉罩火烧由于成本低,售价便宜,很受劳动人民欢迎,生意逐渐兴盛。白肉罩火烧选料精细,选用的新鲜猪肉必需是前夹心或正肋。其做法是先将肉打成方块,用冷水浸泡,活水冲洗数次后,将血水洗出,用刀把猪皮刮净再下锅。先用旺火将水烧开,汆出肉中的污渍,除去浮沫,再放花椒、大料、老葱、老姜、老蒜、丁香、桂皮、白芷、三艾、小茴香和盐,把汤熬成乳白色。再以细火煮之。其火候很要劲儿,肥肉要脆而不生,瘦肉得烂而不柴,煮制时要去沫去油,加人十几种调料文火炖熟。义春楼白肉罩火烧具有肉鲜、汤清、味道香、肥而不腻、清而不淡、软而不烂等特点,经济实惠,最大的特点是一饭三吃,有肉有汤有主食,最妙的感觉是一物五味,就不同的作料有不同的口味。是广大顾客的美味佳食。白肉罩火烧的配方是:鲜猪肉十斤(前夹心或正肋)大料半斤、大葱一斤、鲜姜三两、大蒜半斤、盐一斤三两、其他小料各少许,水二百斤,汤要清白色。烙火烧用精面十斤、五香粉七钱、素油三两、打成一两一个的小炉杈火烧。火烧的规格是外脆里嫩,撕开后层层叠叠,把火烧按层撕成云彩片,将煮熟软的白肉(含肥瘦和五花肉)切成薄片,把大葱切成段,盛在碗内,用开锅头汤将火烧浇数次,须罩透,略盛少量汤汁。食用时,在碗内放些白酱油,如配以糖蒜、大葱、炸辣椒、酱虾油、什锦小菜等小料,则别具风味。这个品种经济实惠,城市的小商贩、农民进城都到这里吃罩火烧。因此,义春楼“白肉罩火烧”名声远播,生意兴隆。冯玉祥在保定度过了幼年时代,家境贫寒,进城时吃不起大饭馆,总到义春楼吃猪头肉锅罩火烧,对该饭馆产生了好感。冯玉祥当了将*之后,每次回到保定,必到义春楼吃罩火烧,且用白肉罩火烧招待其部下*官。大家食后感到该食品清鲜洁白,肥而不腻,味美适口,受到赞扬。从此,义春楼的罩火烧声誉大振。白肉罩火烧,为经济实惠的大众饭食,深受百姓欢迎。今其风味几无。
5、保定老马号小吃统计(录自《保定饮食志稿》)
制作人品种
张忍开花馒头、水晶包子
薛宝庆抻面、银丝卷
马洛贯牛肉罩饼
蒋荟楠白肉罩火烧
王树田棋子大饼
石文魁冀州焖饼
李永样张嘴烧饼
马文启李洪儒多股麻花
杨福祥麻酱火烧
郭丽珍煎饼
范月华江苏馄饨
王瑞生套儿果子,炸合包
马照同莲花烧饼
回殿良豆腐脑
王维州豆浆
王显巨杠子馒头
王春林芝麻烧饼
刘玉卿饸餎
“老马号”的保定民间曲艺
保定自金,元以来,已成为各种话本、唱本、元曲、杂剧的传播与活跃的中心。多种形式的曲艺活动,自然也在这里活跃起来。特别是根据鼓词梅花调演变发展起来的西河大鼓,从刚具雏形就流行于保定一带,在曲坛尊为西河大鼓创始人的马三峰,以及颇有声望的大鼓演员朱大观,王振元,王再堂,王尊三,魏聚奎,魏德全、蔡宝光等均为保定一带人士,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丰富、发展了众多的西河流派,使西河大鼓成为保定曲坛影响最大的曲种。在保定书场经常出现的曲种还有评书、相声和京韵大鼓。至于单弦,坠予。竹板、木板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等亦时有演出。清末民初的保定马号、城隍庙、第一楼等曲艺演出场所,由当地的民间艺人,京、津一带的名角、鼓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曲艺娱乐盛极一时,足足影响了保定数代人。
1、保定“马号”的曲艺演出场所
保定的演出场所种类繁多,金末元初已有乐棚的记载。清代以来,有官府戏楼(包括宅第戏楼)、会馆戏楼、庙宇戏楼等等。在清末民初达到极盛时期,演出场所日益繁荣。在旧社会,曲艺艺人与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很低,因不能登大雅之堂,在农村赶集、上庙卖唱。在保定则沿街或在马号、城隍庙等杂把市场摆摊说唱。有名望的演员或高级鼓姬则可在高级书场表演,如毗邻马号的第一楼别有天书场多请京、津名艺人演出。二等书场用布搭书棚,演员较有影响者,如马号新市场尤鹤亭的评书场,蔡宝光的西河大鼓书场,城隍庙关宝琦的相声加快板书场。最简单、最艰苦的则是的撂地摊演出,这以说传统相声、表演打把式卖艺的居多。
保定马号商场有不少曲艺演出的场所,其中有的曲艺演出场所甚至早于马号商场,但在年以前夕曲艺都是撂地卖艺,年以后,才进入棚户演出。据年10月4日《大公报》载:“禀准建盖市场,保定知府王、清苑知县*禀督宪:请以全节堂款项在保定府马号空地建盖市场。奉督宪批示……马号空地久为商务艺人聚集之所,摊棚交错秩序毫无,全节堂拟出银3两就该处地基建楼房50间、棚20间,仍令旧日商家艺人出租赁住”。年春,马号一场大火,商场焚烧殆尽,随之马号重建。故马号的书场一般都是在年新建和年重建的。后来,位于马号新市场内的保定西三条书场建成。从北往南,依次为西条北书场、西条中书场、西条南书场。南北书场各个座位,中书场80个座位,为简易席棚建筑。
综合起来看主要有小楼、文明茶园、天和园、两益西条三书场、亚力剧场、第一楼(别有天茶园)等,另有众多落子馆、秧歌馆、坠子馆等。
小楼:
原址在亚力袜厂(红星影剧院,今直隶大剧院)东下坡,位于马号尽北头,楼下卖花及杂货,楼上演出,演曲艺,有时亦演评戏,座位不足个。一年,王庆吉在此说西河大鼓,至50年代初期,此地仍时有演出。
文明茶园:
园址在老白运章的南面,是饭馆的紧邻,可容50人左右,传闻西河大鼓名演员朱大官、王振元、王再堂,王英杰、王英阵(艺名王大嘴)、刘府初等人都在此演唱过。
天和园:
位于文明茶园东南角,规模略小于文明茶园,曾有冯云友在此说评书《五女七贞》等.
西条三书场:
年重建后增设西条(亦称新市场),在老厕所南(80年代飞天照相馆处),从北向南依次有三个书场,南北较大,为个座位,中间小,有80个座位。开始原为席棚,后改泥墙瓦顶,年,*府拨款.20元维修了此处.书场建立初期,蔡宝光即在此长期占场演出,另有其弟蔡宝清的西河大鼓,高贵林的木板大鼓、汪贵林的评书,傻冒胜的相声都曾在此演出过,后曲艺联合会在这三个书场安排了早,中,晚三场的轮换演出。年,随着马号的改建,书场不复存在。另外,老红星剧场(今直隶大剧院)往西再往北,一路有三处撂地演出的书场,以外地说相声的艺人为多。据说侯宝林先生也曾在保定老马号撂地演出过。
亚力剧场:
该剧场原址为亚力袜厂,年关闭后改为戏院,经理张树来(学名张颖悟)。亚力剧场为席木结构建筑,只能演出小戏剧,因戏院占用亚力袜旧址,故对外称“亚力戏院”。戏院东邻天华市场。年省文化局出资改建为砖木结构建筑,更名为“红星剧场”。年,建成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9年7月,在保定市委、市*府直接领导下,由我市在原红星影剧院基础上,积极引进民营企业河北旺隆集团社会资金建设而成保定市直隶大剧院。
第一楼:
天华市场西边路南的第一楼南面是第一楼剧场,别名别有天茶园,位于西大街现红旗照相馆处,掌柜经理张树来(学名张颖悟),正厅有方桌长凳,能坐近人。坐南朝北有个小台,台下两侧长凳上坐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艺人,场内设有方桌、茶具、干果碟,茶客坐在板凳上可边喝茶,边点曲,演唱的是京韵、梅花大鼓、天津时调、单弦等曲种。据年5月12日天津《风月画报》记载:“有着三十多年繁华的保定第一楼书场,随着市容萧条,商业凋敝,纵然没有寿终正寝,却也只是苟延残喘,勉强支撑。”由此推算开业时间约在年以后,不少著名曲艺艺人多曾在此献艺,20年代前后,即不断由京,津聘请年轻鼓姬前来演出。据年11月18日《风月画报》载:“秋灯夜雨话当年”一文,作者王季龙对年以前保定第一楼书场的回忆,有北京孙、韩、李3名鼓姬在此献艺,年5月12日《风月画报》载“最近数月,添聘了几位京角,如冯惠兰,北平人,唱平韵大鼓,中身材、具健美,能曲甚多,举止言谈,雅而不俗……另有蒋淑仙亦唱平韵大鼓……”不难看出,当时外来的京津鼓姬,都是年轻的女性,像上面提到的孙、韩、李三名鼓姬,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3岁,故京韵大鼓在保定风月场所时有传唱。30年代亦曾有郝振基等昆曲名角在此献艺,建国初期曾有西河大鼓名艺人李成林等在此演出,后随旧城改造折除。
旧社会曲艺演出的特点是个体分散流动性大,它不象戏剧演出需要什么班社或团体,因此在保定曲艺艺人之间没有什么组织。保定历史上曲艺演出,以布棚书场为主。高级书场听众少,且多为请客应酬者。沿街卖唱者以临时拼凑的听众为主,只说唱些小段,难给听众深刻的印象。而保定马号布棚书场长年固定,听众也多固定,在保定马号说书馆靠地,中篇书说的虽好,叫的再响但不够用。因为在改书的当口往往流失听众,掉座,开书馆的也不乐意;而长篇说唱历史人物故事连续性强,加之演技高超,形势逼人,演员就得下苦功夫学长篇大书,而观众则不论风雨晴阴,都能准时到场。所以民国年间保定马号布棚书场在当时非常有名。
2、保定“马号”的曲种
历史上,流传在保定市内有据可查的曲种有: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相声、评书等。由于保定是直隶首府,各方艺人纷纷来保献艺,燕去鸿来川流不息,作为曲种多为外地流入,除西河大鼓外,并未形成当地专有的曲艺形式。现根据曲种在保定马号流行的具体情况重点记述如下:
西河大鼓 又称西河调,起源于河北中部农村,因产生于大清河西部的保定地区而得名。清道光年间,雄县马三峰等在木板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和民间叫卖声,对原有曲调加以改革,将原伴奏乐器小三弦和木板改为大三弦和铁板,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说唱并重。初名梅花调、犁铧片,民国九年()定名西河调。西河大鼓是流传保定较早的主要曲种,更是“老马号”曲艺场所中自始至终的主要艺术“头牌”。据著名西河大鼓演员魏德全老人回忆,他8岁起就随父在保定马号说唱小段,那时是年.这无疑将西河大鼓流传保定的日期更加提前。由于西河大鼓是流传于保定马号、城隍庙曲艺场的主要曲种,故鼓书艺人较多。据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艳芬回忆,“年前后,她跟父亲断断续续来过几次保定府马号占场演出,那时在保定府唱西河大鼓的艺人有大戳灯、马戏台(均为艺名)以及蔡宝光等人,他们经常演唱的书目是《杨家将》,《呼家将》、《三侠剑》”。另外,像朱大官、王振元、王再堂、李喜元,赵喜良等老—辈的西河大鼓名艺人,都曾在保定马号献艺,由此可见其传入保定的时期。在保定马号表演的长篇西河大鼓有薛家将、杨家将、小八义、大八义、东汉演义、隋唐演义、呼家将、刘秀建国、小五虎征南、施公案、金嘴凤英、刘公案、马潜龙走国、鹰歌记、岳飞传等;中篇西河大鼓有回龙传、*凤坡、王起卖豆腐、破囚车、关门阵、王清明投案等。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也叫“京音大鼓”,“滑稽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天津,北京两地,广泛流传于河北省和华北部分地区。京韵大鼓流入保定在清末以后,在保定第一楼剧场别名别有天茶园、平康里等风月场所时有传唱。
相声
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现代形式的相声形成年代难以确考,它最初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相声流入保定在20年代以后,据老人们回忆,在马号、城隍庙有不少撂地摊说相声的,其中说单口相声的有庞子全、朱克宝、傻冒胜等,说对口相声的有张保华、余红生、小李子等,另有北京来的云里飞、郑宝其、侯宝林、胡宝华、刘宝生等在保定马号占场演出近半年之久。故解放前保定书场的相声比较流行,其中傻冒胜在当地还小有名气。
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曲种形成于北京,流行京、津两市及河北等省。评书何时传入保定无据可查,据老人们回忆。本世纪30年代前后,马号白运章南边,有艺人冯云友说评书《五女七贞》,在老清苑县署东隔壁有一茶馆,艺人冯兰亭在此说评书《封神演义》,还有张庆昌说的评书《施公案》,《彭公案》等。尤其是傅荣臣老先生的评书《聊斋》、《济公传》,七十多岁的人啦,口齿清晰,功底深厚,各色人等,说谁像谁,即使是听回忆仍是历历在目。据统计,解放前在保定马号书场流行的长篇评书有荒山女侠、三国演义、济公传、啼笑姻缘、剑侠图、大宋八义、三侠剑、聊斋等10余部。
木板大鼓原流行于河北省中部,集中在保定地区的清苑、高阳、安新、蠡县、雄,县、新城和沧州地区的西部及廊坊地区的南部。进入京、津后,因演唱者多为保定和沧州西部口音,故称“怯大鼓”。清末民初,在京、津对其咬字、吐音、唱调进行了改革,成为京韵大鼓。但木板大鼓仍在保定地区流行。
莲花落亦称莲花乐,宋、金时已在保定地区流行,为乞丐行乞时演唱的歌曲,内容多为宣扬因果报应。清乾隆之后,保定地区的莲花落与十不闲合流,演唱内容增加了民间传说故事。演唱者一二人,仅用竹板按拍,俗称打落子。嘉庆以后,增加节子、小锣等打击乐器。
八角鼓因演唱者手拿八棱鼓击拍而得名,清代初期,清苑县大李各庄秀才陈志藩从师于外地好友,开始在境内流行。演唱多为民间小调,主要节目有《四大景》(春、夏、秋、冬)、《十二月古人名》、《八仙庆寿》等。
“马号”内的民间艺人
经常出现在保定书场的曲艺品种及其艺人,京韵大鼓有:陈兰芳、陈兰英、马惠兰、蒋淑英等;西河大鼓有:朱大官、王振元、王再堂、李喜元、王振奇、王艳芬、魏聚奎、魏德全、王庞吉、王尊三、刘府初、蔡宝光、蔡宝清、赵金章、刘月波等;木板大鼓有:高贵林、魏炳山、魏德泉等;评书有:傅荣臣、尤鹤亭、蔡宝光、张庆昌、冯云友、冯兰亭、朱永福、孙复生、汪贵林等;相声有:庞子全、朱克全、张保华、余红生、小李子、云里飞、郑宝其、侯宝林、胡宝华、刘宝生、傻冒胜(艺名)等。
蔡宝光 年生,年去世,河北省新城县鸭子区(渠)人,自幼拜郑茂春为师习西河大鼓。年左右,蔡宝光二十三、四岁时就来保献艺。早期为其弟宝清弹弦3—4年.以后自己在城隍庙路西小戏园演唱,最后在马号书棚长期占地演出,其间也曾到北京天桥、唐山等地献艺.早在日伪时期.保定的电台曾录音播放他的拿手书目全本《三下南唐》,其代表书目还有《薛家将》、《南北宋》等。蔡宝光的演唱风格,宗其师活辣、火爆、且嗓音宏亮,大白大唱,鼓板也打得好,尤其是小节骨眼安排得当,尤以快流水板见长,他的紧五句,流水非流水,快板非快板,介乎二者之间恰到好处,嘴巧、气口好,唱腔舒展俏丽,优美动听。他若在室内演出,在观众人数适中的情况下,其唱腔的韵味更加浓厚,使人回味无穷。截至年,他连续38年在保定占地演出,由此可见他曲艺艺术的功底以及在听众中的影响。据老保定回忆:“来保定说大鼓书的,早先有个文明茶园毛贲、大官、魏黑猪、赵喜良等都在那说过。后来才是马号说书棚,在保定说书最长的要算蔡宝光了,他来保定有三十多年了,他的演唱有毛贲、魏黑猪的火爆劲儿,该冲的真冲;有朱大官、赵喜良的巧劲,嘴皮子俐索、音韵好听。他常说那‘三碗酱’(是指呼、杨、薛三家将),一年多就重演一遍,别看书听熟喽,可是不絮繁。人家唱得好。说得好,就是能叫人百听不厌。小段也唱得好,就特别爱听他的《灵官庙》、《朱卖臣休妻》、《打*狼》等。”蔡宝光先生直至逝世前,在保定五十多年,久演不衰。每场书能挣多少钱开书前他就估计的差不多。这说明他对自己每场演出节目的内容、情节及能表现的技巧是多么的知底,多么熟练。
蔡宝光先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早在年春,在保定欢庆解放的万人集会上,他放声高歌,演唱自编的鼓词《庆祝解放》当唱到“蒋介石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蹦,又好似老鼠钻进了油瓶”时,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组织、团结本市曲艺艺人参加市文化局举办的艺人学习会。年春随省曲艺队去潮白河工地在筐儿港20天为各县民工演出41场,观众达24人。年秋末,又随省说唱艺术团去老区慰问演出一个多月,受到山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并赠送给蔡宝光小组锦旗六面。
建国初期,蔡宝光历任保定市曲艺界联合会会长,保定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年鸣放期间,为改善曲艺界的演出条件,促进曲艺的发展.他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抒己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即使如此,他仍无私的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联合会会员及学员。在逆境中仍为新曲艺竭尽全力。“文革”期间,他改编了长篇书《敌后武工队》的部分章节,能演20场,在保定市及郊区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村还来演完,那村就已来请,直至逝世前不久才停止演出。蔡宝光先生年卒于保定,享年79岁。
魏聚奎(乳名黑猪)
年生,年去世,享年71岁。男.保定清苑县草桥村人,出身曲艺世家,其父魏洛祥是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聚奎自幼随父学艺,魏洛祥是“清”门著名演员之一,当时的艺术形式还不叫西河大鼓,叫鼓碰弦或弦子果,使用本扳,后来马瑞合(三峰),改用犁铧片,魏洛祥是马同代人.也改用犁铧片,称梅花调。至19世纪20年代始称西河大鼓。魏聚奎后来拜高阳徐各庄薛老进为师,成为清派传人著名的五奎之一(另有邓殿奎等)。魏聚奎自幼随父从艺,广收博览,继承其父粗旷豪放的演唱风格,又吸收西河大鼓北口儿朱大官(化麟)、转眼王(再堂)的巧唱,俏唱,曲雅细腻的风格。艺业超过其父,名声大震。魏聚奎20岁时即在保定马号占场演出。拿手书目有《响马传》、《满汉斗》、《金环记》、《红沙峪》、《罗松认父》、《刘公案》、《反延安》等。那时的说唱活动主要是赶庙会和说档子(红白喜事,堂会),所以演唱书目多系中篇书及短篇书段。由于魏家从魏洛祥起即是“响档”,在乡村说书常有乡绅富户及举人秀才的点书,所以《百年长恨》、《宝玉探病》等几个文词深些的书段巳成为他家的常演书目。魏聚奎在保定一带说唱西河大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其本人属猪,听众昵称为魏黑猪。在保定、高阳、祁州(即安国)、博野、里县、易县、满城、完县、唐县等地久负盛名。当时群众中流行:“南有魏黑猪,北有朱大官”的美誉,是西河大鼓南口儿(派)代表人物之一。
魏德全魏聚奎之子魏德全,群众爱称为小黑猪,生于年,亦是一位继承祖业并有创造的著名说书艺术家。他嗓音宏亮,聪明伶俐,自幼随父亲习艺,8岁起(约)就跟父亲在保定马号占场演出小段,艺成后拜“梅”门名家李喜元(李洛跃)为师,因在师门中属庆字辈,故取艺名魏庆顺。为了在保定马号站住脚,魏聚奎、魏德全父子俩每天下午上地说书,早晚学习和纂弄长篇大书“书道儿”(安排提纲,又称梁子),经过几年苦学苦练,上演了《全部薛家将》、《全部杨家将》、《全部呼家将》等长篇大书。
魏德全演唱西河大鼓声如洪钟,曲调刚柔相济,十分动听,他14岁随父魏聚奎进京演唱,魏聚奎逝世后,魏德全由于有了长篇书,一生除在保定马号演出外,曾先后到北京南苑、哈亦滨一漫坡、天津塘沽、沈阳、唐山、秦皇岛、包头等大中城市说唱西河大鼓,主要曲目有《大五义》、《小五义》、《满汉斗》、《岳飞传》等。另有小书目《金环记》、《贾宝玉探病》、《苏梅山卖妻》、《渔家女》等。魏德全从艺五十多年,在保定、清苑一带,与其父一样驰名,在当时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西河大鼓名艺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省曲艺工作组曾抄录德泉口述的《红沙峪》14回、《罗松认父》19回、《回唐》回、《反唐》32回、《反延安》20回、《河间府》16回,并曾由省文化局颁发给奖金和奖状.可惜这些珍贵的书目在“文革”中散失殆尽。魏德全—生收徙数十人,分布在北京、保定、清苑、蠡县、高阳一带,其中声望较大的弟子有杨吉瑞、刘吉中、宋文章、李吉林、郝僧林、吉海、吉昭等。
王艳芬 著名西河大鼓演员,女,原名王淑珍。年生,河北任丘人。她生于鼓书艺人之家,7岁随父王振芳学唱西河大鼓。年前后,她跟父亲断断续续来过几次保定府马号占场演出。十四岁起在天津市各书场演出。主要书目有中篇鼓书《双合印》、《王清明招亲》、《二下南唐》、《三下南唐》等。后又在天津拜西河大鼓名艺人张庭瑞为师,技艺提高很快。16岁时为百代唱片公司录制唱片《韩湘子上寿》。年后迁居北平,在天桥先农市场书馆说唱。这期间演唱的主要书目有长篇鼓书《英烈春秋》、《孙庞斗智》、《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年加入北平曲艺工会,同年应朝鲜百乐唱片公司邀请与相声演员小磨茹、赵佩如、曲艺演员荷花女—起赴朝鲜釜山演出并录制了唱片《十女夸夫》、《宝玉探病》等。年在北平录制唱片《赵五娘寻夫》等。建国后一度在北京门头沟、丰台、南苑等地演出。年在保定参加河北省曲艺队,任演员。年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唱长篇鼓书《呼家将》,年在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中演唱的中篇鼓书《寻水记》获一等演员奖。年任河北省曲艺学校副校长,年任河北省文化学院曲艺教研究室主任,后又兼任河北省曲艺队队长。年后,历任保定市曲艺队队长、保定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等职。又是河北省第三、四、五届*协委员,中国曲协理事、河北曲协副主席。年出席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傻冒胜 保定马号“撂地摊”演出的突出代表是傻冒胜。此人原名刘冒胜,定兴县西洛武村人,说单口相声,因平日喜装傻相逗引观众,群众称他傻冒胜,据老人们回忆,他除在茶园演出外,更多的是撂地摊演出,他手中经常拿两根木板,沿街敲打招来观众随其身后,走至僻静处见无警察,撂地就说上一段,说完收钱就走,然后换个地方再说。保定民间流行这样—句话:“听你的还不如听傻冒胜的呢”!可见其在群众中的影响。
新艳琴
新艳琴是评剧女演员,工旦角。原名靳玉茹。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在马号亚力戏院(今红星剧场)演出《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茶瓶计》等戏。她的表演细腻真切,尤精于唱功,艺术上勇于革新,她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了一种独特唱法,加强了评剧唱腔的抒情性;在化装、表演技巧上也有许多创新,对河北保定评剧艺术的发展颇多建树。建国后她领衔演出了《白蛇传》、《洞庭英雄》、《情探》、《罗汉钱》、《结婚》等18个剧目。由于表现现代生活的成功尝试,评剧在保定得到突出的发展,尤其是新艳琴很受保定观众的喜爱,保定四乡民间有“砸了锅,卖了盆,也要到保定府看新艳琴”、“卖了窗户卖了门,也要到保定府看新艳琴”“棉花白了,新艳琴来了”等顺口溜,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
“马号”内的演出习俗
马号内不少曲艺演出的场所有各种各样的演出习俗,叙述如下:
现大洋点唱:在旧马号比较高级的第一楼书场,不断由京,津邀请年轻的女艺人或鼓姬来此演出,听曲者除—般市民外,更有不少寻欢作乐的官,商,*,警等,据《风月画报》记载:“他们往往凭势力或金钱,长期按月包定一方桌(茶园池座皆为方桌。长凳)昼夜到场,风雨无阻.当时书场有点唱之例,点唱一曲大洋一元,由检场者高呼某某爷点某唱某曲,出钱者有不可名状之愉快,歌者亦特别卖好,如此一段光阴,彼此虽末谈话,而已皆熟悉,遂思往下处一会”。由此可见象第一楼,平康里这样的书场,有时往往成了有钱有势者的风月场所。
按节目收钱:旧社会曲艺艺人,每唱完一个段子收一次钱,然后由下一个人唱,唱完再收钱,依次类推。据年7月15日《大公报》在“保定一瞥”中记载:“娱乐方面第一楼有家落子馆,听说是全靠着歌女的附业来维持营业,歌手每唱完一段,就手掌小笸箩亲自下台向顾客要钱,这是平津从没有的现象,所以一些纯为听歌的人们,很难在这里久坐。府马号有二家河南坠子.亦都是。”歌者唱完一段收款就走,一是为了赶下一个场子,另一方面可做其他营生以养家糊口。
建国初期的按时收费:建国初期,保定市曲艺界联合会在马号三个书场演出,书场分布在马号(20世纪80年代飞天照相馆处)由北向南排列。场所2大1小,大的可容纳观众人以上,小的可容纳80余人,土木结构,纯属棚式,内有木制板凳.演出每日开早、中、晚3场,早场上午10点多开场;中场下午2点开场;晚场夜7点开场。上演的曲种以西河大鼓和评书为主,三个书场的人员和书目分别穿插上演。如第—书场早场为李庆祥,中场为王兆峰,晚场为粱更生;第二书场早场为王田波,中场为李香琴,晚场为刘香云;第三书场早场为王太庆,中场为蔡宝光,晚场为李云凤。场内一律实行按时收费,每半小时1人1分钱,后改为2分钱。一个演员每天基本上演出一场,一场约4个小时。
“老马号”的演出管理
清末民初“老马号”的演出管理,一是演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二是维持社会治安。清光绪三十年(),保定有严禁夜戏的通知,工巡局示:“……演唱夜戏,乃适足为滋事之媒,若不禁止夜演,殊不足以靖地。出仰各戏园知悉,自本年八月初一日以后,毋得演唱夜戏,为绥靖地方起见,其各懔遵无违,切切特示。”民国以来,各剧园书场常因*人不购戏券而入场观戏,遂致营业上大受其累。年11月24日,《大公报》载:“兹闻陆*第三师代理师长吴子玉君(即吴佩孚),近特饬各营队长官,禁止兵士人园观剧,一面饬派各营官长带同兵士多名,轮流赴各剧园弹压,以免无知兵士借端滋扰。现于19号,业经分别实行,故日来各剧园多称利便云。”由于官兵无票观剧,闹事不断发生,至年后,当地不得不组织*、警、宪联合纠察队维持秩序。一般的戏园开业剧团演出,都经当局的批复方能进行。至于演出本身是否有伤社会教化,则由社会舆论先行,后由官方处理。如:年3月25日及4月3日《大公报》载:“魏(卫)上坡吉庆园坤伶三宝、金凤等,遇演此种淫剧时,竟至口香明度,淫态毕呈,尽情摹仿,惟恐不肖种种淫荡,几令观者不堪寓目,曾经戏剧改良社王某一再劝免,始终不悛。目前,该园领班金某,竟寻至该社漫骂不休,且大有遇人便打之势。当经该社禀知警厅,遂将金某传押于中区警署,拟行罚办……。”
《大公报》载:保定府署西府马号地势宽阔,凡一切小本营生、杂耍戏法、口技等艺混杂其间,经历有年,所其中喧嚣杂沓屡生事端,今因整顿街市,一并逐出。
又如据年5月6日《大公报》载:“马号鼓书艺人王大嘴(艺名,即王英阵)等,日常取演之歌辞小段不堪入耳之处甚多,报社著文设法取缔,该区警察王署长见报后,大为震怒,立饬区官刘某将该说书人传去,除严加申斥外,并谕以后不准再演此种有伤风化曲辞,如阳奉阴违,一经查出后,即于驱逐。”
由于售票放映电影引起轰动,保定一些戏园、茶馆为增加收入,也偶尔租赁放映机和影片兼映几场电影。马号里的同乐园临时租机器放映影片《火烧红莲寺》,因放映员高度近视,把放映机撞倒,引起影片着火,险些引发重大火灾(时马号许多建筑为木架席棚)。全马号商户联名控告,至使同乐园倒闭。
可惜好景不长.*闽混战,帝国主义入侵,使人民陷于灾难,曲艺艺人只是苟延残喘,勉力支持。正如民国二十六年()5月12日天津的《风月画报》所载:“有着卅多年繁华的保定第一楼书场,随着市容萧条,商业凋敝,纵然没有寿终正寝,却也只是苟延残喘,勉强支持。”
解放以后的“马号”艺人
解放以后,保定曲艺事业有了根本的转机,*和*府十分关心曲艺事业的发展。把全市零散的艺人组织起来,曲艺演员被称为文艺工作者,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经历了“改书、改制、改人”的重大变革。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百废待兴,对市区旧有3个书场只能进行小修小补,由曲艺联合会安排早、中、晚3场,一个演员基本上演出一场,每场4个小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观众情趣的变化,曲艺品种的发展也不平衡。50年代,保定马号书场主要曲种以西河大鼓和评书为主,3个书场的人员和书目分别穿插上演。年下半年,保定市曲艺联合会成立。会长蔡宝光,副会长刘福初。年“优良节目上演月”中,蔡宝光、李云风、王田波,刘香云、杨桂珍获演员奖。—年演出书目计有:西河大鼓长篇《薛家将》、《杨家将》、《小八义》、《大八义》、《东汉演义》、《隋唐演义》、《呼家将》等15部,中篇《回龙传》、《*凤坡》等6部,长篇评书有《荒山女侠》、《三国演义》等7部。艺人们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在省戏曲改革委员会曲艺组的指导和带动下,主动从事曲艺改革,一边整理挖掘优秀的传统书目,一面上演一批新书目。解放后曲艺联合会的演出,鼓励艺人们挖掘演唱优良的传统书目,除了正常的专业演出之外,会员们配合国内外形势,采用一些新段子,进行慰问宣传演出,有的由电台录音播放,如李香琴演唱的西河大鼓《新十女夸夫》、《大生产》、《懒婆懒汉》等。但这些作品多数是艺人自编自唱,流传面不广。50年代,曲艺工作组(室)抄录长、中篇传统书目达96部。另外,编演新书也是当时曲艺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50年代后期,刘流的长篇评书《烈火金刚》问世,保定市曲艺界开始长篇新书的演唱。至60年代,《敌后武工队》、《瘦马记》等也相继改编曲目,并在书坛传唱。艺人们不仅在市内坚持阵地演出,还经常深入工矿、农村、部队为广大工农兵演出,自六十年代开始,我市先后成立了以蔡宝光为首的市曲艺队和以王艳芬为首的省曲艺队。演曲场地也不断得到改善,*府于年拨款.20元修缮了马号的三处旧书场,另拨款元救济困难的曲艺,杂技艺人。年建立了新曲艺场,一些大型剧场也经常为曲艺演出提供场地。“老马号”的曲艺场所自此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老马号走出的保定曲艺联合会
建国初期,老马号书场、书馆仍继续活跃存在。而有些下放回乡的艺人及一些在乡艺人,未经*府许可,即到各地进行演出活动,有的以演出形式做招牌兼搞非法私商偷漏国税,在表演内容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建国初,保定市文化局发布了《关于对流散艺人加强管理的通知》,对零散艺人(曲艺、魔术、杂技、洋片、吹鼓手)进行了一次调查登记,根据艺人*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守法等情况,对具备演出资格者发给演出证件,准予演出。无证件的流散艺人,无论本市的或外地的一律不准在马号等地演出。
年下半年,保定市曲艺界联合会成立,会址在玉清观街18号,首任会长为评书艺人梁更生(梁更生是我奶奶梁淑兰的族兄,据梁秀珠女士回忆,梁更生为评书艺人),此后,蔡宝光先生等人也曾任职。保定市曲艺界联合会带头组织、团结本市曲艺艺人参加市文化局举办的艺人学习会。解放后曲艺联合会的演出,鼓励艺人们挖掘演唱优良的传统书目,除了正常的专业演出之外,会员们配合国内外形势,采用一些新段子,进行慰问宣传演出,有的由电台录音播放,如李香琴演唱的西河大鼓《新十女夸夫》《大生产》《懒婆懒汉》等。这些作品多数是艺人自编自唱。年春,河北省曲艺团建立,团员10人,驻在保定。次年7月,河北省曲艺团曲艺工作室曾抄录老马号艺人魏德全口述的《红沙峪》14回、《罗松认父》19回、《回唐》回、《反唐》32回、《反延安》20回、《河间府》16回。上世纪50、60年代,曲艺工作组(室)抄录长、中篇传统书目达96部。使老马号艺人演出台本得以保存。年,老马号艺人王艳芬在保定参加河北省曲艺队,任演员。年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唱长篇鼓书《呼家将》。
另外,编演新书也是当时曲艺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创作人员大部分是经过战争年代的文艺工作者,如李国春、王思奇、冯锋等。王思奇在解放战争时期曾以鼓词《董存瑞》轰动华北,在合作化时期,他创作的《赴穷魔》成为演员常演不衰的书目。年2月15日—3月17日,保定市“戏曲优良节目上演月”活动中,省评剧团、市京剧队、曲艺界骨干等在马号红星剧场演出27天,演出80多场,评出了导演奖、演员奖、舞台工作奖和工作奖等奖项。
年“鸣放”期间,为保留、改善老马号书场、书棚曲艺界的演出条件,促进古城保定曲艺的发展.蔡宝光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抒己见,吁请不已,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同年,老马号书场、书棚被取消,评书、鼓书等艺人转入固定剧场演出。
年老马号艺人王艳芬在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中演唱的中篇鼓书《寻水记》获一等演员奖。年,河北省两次成立曲艺队,曲种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西河大鼓、相声等。年6月10—17日,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保定代表队王书祥《龙王辞职》获一等奖并获奖章一枚,李成林获表演二等奖,李全林获伴奏一等奖。年8月,北京全国曲艺会演保定代表队王书祥被评为优秀演员,李成林为特邀演员参加会演(西河大鼓),会后被选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周总理、彭德怀与演员合影。至50年代后期,刘流的长篇评书《烈火金刚》问世,保定市曲艺界开始长篇新书的演唱。至60年代,《敌后武工队》《瘦马记》等也相继改编曲目,并在书坛传唱。
年省市曲艺队取消。年老马号艺人王艳芬任河北省曲艺学校副校长,年任河北省文化学院曲艺教研究室主任。年初,保定市曲艺队成立。年,经省领导批准,组建河北省曲艺队,正式对外演出(主要是传统节目)。年春,省、市曲艺队合并,市曲艺队并入省曲艺队,交由保定市文化局领导,保留河北省曲艺队的队名。王艳芬则兼任河北省曲艺队队长、保定市曲艺队队长、保定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等职。年,保定市曲艺节目达到百分之百的说唱新书,自编节目有西河大鼓《歌唱白维鹏》、快板书《夜捉陈瘸子》、数来宝《声讨美帝》,改编中篇《瘦马记》、长篇《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年1月,河北省队撤销,改为保定市曲艺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队一度撤销。“文革”期间,老马号艺人蔡宝光改编了长篇书《敌后武工队》的部分章节,能演20场,在保定市及郊区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村还来演完,那村就已来请,直至逝世前不久才停止演出。
年下半年,保定市曲艺团重新筹建成立,加强了曲艺创作的力量,设了专业创作人员的编制。年上半年招收部分杂技演员与曲艺队合并,改名为保定市曲艺杂技团。年7月28日,保定市曲艺团在唐山遭遇大地震,14名演职艺人牺牲,18人受伤,不仅失去了演出能力,而且造成了保定曲艺界的大损失。
“文革”结束后,保定演出活动逐渐频繁。年下半年,保定市再次重建市曲艺杂技团。年以后,曲艺队以专业作者崔砚君为首带动了一批演员,纷纷动笔投入创作,使团(队)的曲艺节目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年,解散杂技队,仍改名为保定市曲艺队。年,殷清江创作了10万字的中篇鼓书《英烈传》。
年,曲艺队崔砚君、张家瑞、王蓬、关自仁、徐小西、刘维成等,联名给省、市领导写了《对保定市曲艺队改革和调整的想法》,提出在“出书、出人、走正路”的引导下,把曲艺队建成一支轻便灵活,战斗力强的新型文艺队伍。同年夏天,该队演员刘小梅,深入农村试演新书,演出《莲花魂》获得成功。曲艺队的两件大事引起省委领导的重视,省委书记高扬作了批语,副书记高占祥写了信,当年12月27—28日,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中国曲协河北分会在石家庄召开了曲艺工作座谈会。高扬、高占祥出席并讲话,对保定市曲艺队的编唱新书和改革调整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此,市曲艺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年,曲艺队正式改名保定市曲艺团。该团多次获国家、省、市级的各种奖项。演出的曲艺种类有单弦、京韵大鼓、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天津时调、京东大鼓、山东琴书等。主要传统曲目有《薛家将》《杨家将》《小八义》《大八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等,而这些,大都是在昔日保定老马号旧有书本基础上继承、加工而来。
新作方面,至年底,全团发表的曲艺作品超百篇。该团崔砚君发表作品十几篇,曲艺作品多次获奖,其中中央电台录音3篇,河北电台录音12篇。西河大鼓《莲花魂》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好媳妇》获河北省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貌作品奖,《好当家》获河北省文艺作品奖,《欢乐的婚礼》获河北省年曲艺汇演特别奖,《花开花落》获年全国长篇擂台赛创作三等奖;故事《血案即将发生》获年省法制故事比赛创作一等奖,《大山情》在河南郑州举行的年首届“全国故事大赛”会上被评为创作一等奖;鼓书《血染莲花》获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书场”擂台作品一等奖,《落花情》获《曲艺》杂志创刊30周年征文奖。该团演员刘小梅演唱的鼓书《莲花魂》(崔砚君创作)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被评为优秀演员,荣立三等功;演唱的鼓书《血染莲花》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空中书擂》评比中获表演二等奖;表演的评书《大山情》在河南郑州举行的“全国故事大赛”决赛中获表演一等奖。快板书演员张家瑞创作的快板书《将*孤胆闯敌阵》《肖飞买药》《龙岩烈火》在中央电台录音,另有6篇作品在河北电视台录像。刘维成创作的单弦《茅山战歌》《二师怒吼》在中央电台录音,另有6篇作品在河北省电台录音,其中1篇录像。快板书艺术家常志,创作了长篇快板书、音乐快板书、长篇数来宝等曲艺形式,填补了曲艺史上的空白。代表作品有长篇快板书《西游记》《续西游记》《哪吒》。长篇数来宝《河北颂》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称赞。
0年9月,曲艺团与文工团、歌舞团三团合并,组建了保定市艺术团。
从老马号走出的保定曲艺联合会,先后为河北省、保定市保存、培养了几十位民间文艺的精英骨干,他们在古城保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老马号走出的保定曲艺联合会,其艺人辐射保定、天津、沧州、廊坊、石家庄等多个地市,先后组成多个省、市级曲艺团,而马号曲艺艺人则是其远近闻名的台柱子。高尚的艺德,斐然的成就,一度使得保定曲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些雪泥鸿爪,值得我们记忆、纪念、记取。
解放后的保定马号
解放后,在人民*府的保护和支持下,大多数商号复业,经营好转。年,保定马号内开业的主要商号家。其中百货商号65家,成衣商号7家,鞋帽商号13家,布纱商号2家,酒业商号2家,电料商号1家,中、西药商号2家,古文物商号2家,书刊纸张商号l7家。此外还有照相、理发、镶牙及饮食商号39家。在*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策的指引下,私营工商业出现了稳步发展。
年1月,实行社会主义公私合营改造后,马号内二百多家工商业按行业分别归口管理,其百货、文化、杂货业隶属市百货公司百货业公私合营管理处,棉布、照像;饮食业各分属有关公司。年1月,经保定市商业局批准,在“马号”成立商场百货中心店,设15个门市部,隶属保定市百货公司,即天华、服装、友联、利升、体育用品、成记、义德堂、小百货、隆昌布店、五合、有盛、鞋帽、工艺、裕大、商场中心店门市部。此时,虽马号仍存,但实际已初步形成今保定商场。年8月,实行划片管理,撤商场百货中心店,所辖门市部归属裕华中路综合商店。
有笔名乌拉盖河的老保定人,有文章绘声绘色地详尽回忆了建国初期的老马号。节录如下:
我是年来到保定的(那时只有5岁),我们家所住的相府胡同就在马号附近,父母经常领着我转马号。到了七八岁,就不再劳烦父母,而是跟随小伙伴转马号了。再之后,基本就是一人行动,独享转马号的快乐。我一般都从位于马号东南角的天华市场进入马号,因为这个口离我们家最近。据说天华市场是这片商场聚集区中最早建起的商场,大概建于年。它的格局与“济善商场”一样,也是通道两侧是商铺,各商铺的屋檐之上架着相互联通的天窗,两侧天窗间架着人字形顶棚(木架子铁皮顶)。在天华市场的西边有条一米多宽的胡同,叫布袋胡同,也能进出马号,但我不爱走,没顶儿,很窄,两边都是墙,有被挤压的感觉。如果想多转会儿西大街,我就从位于马号西北角的第一楼进入马号。据说它建的晚于天华市场而早于济善商场,是一座长方形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四周为二层楼房,中间是大天井,天井上架有顶棚。第一楼临街的两个角儿各建有一个略微向外突出的棱柱形圆顶角楼。角楼为三层,我曾爬到三层向外观察过,趴的那个小窗户是六角形的。第一楼临街一层正中是大门,二层正中的上部有“保阳第一楼”的金字。保定位于府河之阳,所以又称“保阳”。据说题字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穿过第一楼,进入的是同益商场。据说这个商场是为了拓开济善商场的西北通道,才陆续修建起来的。这个商场的通道不宽,还有三道弯儿,两边都是小商铺,好像就滨滨照相馆大一点儿。
出了这座商场向东,有一条连接天华市场的东西向小街,是济善商场的北横街。北横街向南连着3条南北向的主商业街,东边是济善市场东街,中间是济善市场西街,西边的北头儿是有顶棚的两益商场,西边的南头儿是最后建成的没有顶棚的新市场(也叫西市场)。济善商场东街与西街之间有两处开口相通,两街的南口对着一条东西向的小街,是济善商场的南横街。南横街向西没有出口,向东有出口,出去是保定市公安局,公安局的东边则是保定有名的马家老鸡铺。南横街中部还有一个向南的出口,通往裕华路。新市场北部、中部各有一开口,与济善商场西街相通,南部没有与济善商场的南横街相通的开口,它通向裕华路的是单独的出口。
由两横两纵4条街构成的济善商场,是本来意义上的“马号”,它处的位置才是保定府总驿站“金台驿”养马的地方。据说当年此处养的马有一百几十匹之多。后来有了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用不着再骑马传递公文,“马号”也就废了,这场地方也就成了商业用地。年时建成了只有一条街的济善商场,6年后失火烧毁,又用两年时间才建成后来的东西两条街的济善商场。之后又在西边建起两益商场和新市场,并建了通往第一楼的同益商场。
济善商场的商铺一般都是平房,但也有二层楼,不过楼上部分从外边看不到,都隐藏在了天窗的后边。
我小时候说到的“马号”就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马号”,而是指与济善商场相通的这一大片商场。这个区域内店铺林立,有服装、戏装、布匹、绸缎、鞋帽、皮革、箱包、百货、杂货、磁器、钟表、五金、电料、糕点、糖果、果品、茶叶、书籍、书画、文具、药品、化妆品、工艺品等各种商铺,还有理发、照相、镶牙、修理等服务性门店,饭馆、酒馆、茶馆、小吃店、冷饮店等餐饮摊点,影剧院、书场、小人书铺等文化娱乐场所。套用一句现在的广告词,可以说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
我小时候经常往马号跑,不过很少购物,主要是看热闹。其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北横街,这块地方相对宽敞,经常有打地摊儿卖艺或卖货的。卖艺的是五花八门,表演什么的都有。
有表演吃玻璃的,能把玻璃嚼碎咽下去。如果你怀疑玻璃是假的,他就让你去找玻璃,找来洗一洗,照样能呑下去。我担心他划破嘴或消化道,可他咽下去后会张开嘴让人们看,嘴里还真没有血。那时候还没有特异功能这样的名词,人们议论说,他的身体肯定与常人不一样。如果说嚼碎的玻璃还是排泄出去,有人表现呑钉子就让我不能理解了。表演者把钉子纵向放到嘴里,再喝水就能把钉子呑下。看上去他也没事,但我担心扎伤了他的胃或肠道。还看过呑宝剑的,能把长长的宝剑从嗓子眼直插下去,插得只剩下剑柄。这时他会昂着头挺着身子向大家收费,大人们看到他这副模样,都赶紧掏零钱。不光他要钱,表演呑玻璃和呑铁钉的也要钱。我是小孩儿,看完不给钱,他们倒也不计较。还有耍把式的,表演不收钱,表演完了卖药才收钱。他说他的药说能包治百病,可我感觉就是大力丸。也有卖药不耍把式的,就靠嘴皮子忽悠,不过他们的药看上去比较过硬,是原装的鹿茸、鹿鞭之类,就摆在脚下的白布上。忽悠人的词当时觉得有些怪,说是能让人“钢枪不倒”,我以为是能让人打仗能更勇敢呢。
我们同院的田叔也在那儿摆过摊,不过不是耍把式,也不是卖药,而是按摩。他也吆喝,不过比较文雅,就像大夫给病人讲医疗原理那样,声音不高,但有理有据,照样也吸引人。那时正闹文化大革命,他的工作单位河北饭店被造反派占领,他不用去上班,闲着没事他就去马号摆摊按摩。他的摊儿简单,就一个凳子。按摩一套活收费3角,经济实惠,很受欢迎,他也就发了个小财。他的按摩是自学的,也算是自学成才。
还有的比田叔更文雅的,比如卖字画儿的。他们一般都不大喊大叫,而是以画儿招人。有的就是扯条绳子,在上面挂上画好的画儿,吸引路人来看。印象中他们爱在春节前露面,多挂些鱼啊鹿啊胖娃娃啊等吉祥喜庆的画儿。记得曾看到一个画鱼的,挂的都是装裱好的条幅,画儿用的工笔,鳞片都画得极为细致,卖得很好。还看到过一个挂芭蕾舞剧《白毛女》画像的,也是条幅,就挂在北横街的西口,画的都是一袭白衣的白毛女。画得也相当好,可却很少有人问津。而画“龙凤花鸟字”的则不论时晌,经常出现。他们一般是通过现场作画吸引人,挥动蘸着几种颜料板笔,就能画出多姿多彩的龙凤及花鸟鱼虫,并用这些图案组字,写成条幅。虽然这种画儿很受欢迎,但我却不大喜欢,我总感觉那颜色和灶王爷灶王奶奶的颜色差不多,而且画儿不像画儿,字儿不像字儿。我更喜欢书画社里的画儿和字儿。
在北横街路南的最东边就有一家书画社,这是我逛马号的必转之处。这家书画社叫什么名字已忘了,只记得它经营的是中国字画。它的门店不小,墙上挂满了画儿,中堂、条幅、横幅、斗方,什么都有,内容也很丰富,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也是什么都有。还有现代的,记得有一幅抗洪救灾的,画面儿是3名解放*战士在波涛中推着一个黑色救生圈,救生圈上坐着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女孩,一看就知道反映的是年保定发大水的事儿。不久我在一本画报上也看到了这幅画儿,不知道是这幅画儿上了画报,还是书画社的人照着画报画的这幅画儿。书画社的墙上也挂毛笔字,但我一般不看。我的邻居小五儿就在书画社工作,我想当然地认为他就是这个书画社的,可我没有从那儿看到过他。
北横街上还一处好玩儿的地方,就是书画社对面位于路北东边拐角处的一家工艺品商店,里边的东西都奇巧精致,但价格贵得吓人。它的橱窗里总摆着非常漂亮的古式小佩刀,大概有10厘米左右,我眼馋得不得了,每次经过都要看一看。这里面也卖一些古装戏剧用品,也很好看。马号里还有一个专门制作古装戏剧服装用品的门市部,在济善商场西街南头路东。我也经常去那儿转。
工艺品商店东边隔路相望的是保定土宝斋鞋店。这家鞋店的橱窗里摆的好像是老头儿穿的布鞋,跟母亲做的鞋属一个类型,我不喜欢,也从未在里面买过一双。
工艺品商店的东边是红星影剧院。我在里边看过电影,也看过戏,但不是大人们爱看的那种咿咿呀呀的戏,而是木偶剧,学校组织看的。先演了一段儿有苍蝇飞来飞去的戏,具体内容已忘了。后演了一段儿《水漫金山》,这故事我知道,看过小人书。记得舞台上能看到吊着的许多绳子,应该是提线木偶。
在新市场路西偏北的地方,还有一片文化娱乐场所,是连在一起的几间书场。现在说长篇评书的一般都在广播里播出,小段儿则在剧场的舞台表演,已没有了专门说书的地方,可当时说书的没有这么高的待遇,都在书场说书。书场就是简陋的棚子,棚子前边有一个三十厘米高的砖台子,台子上放一张桌子,桌子后边放一把椅子。如果说的是需要伴奏的西河大鼓,台子边上还放一把椅子。椅子是给说书人准备的,没有听众坐的份儿,听众只能坐钉在木桩上的木板。书场也有跑堂儿的,说书的一说“且听下回分解”,他说拿着小笸箩收钱。是15分钟一场,还是20分钟一场,我说不好,反正觉得还没听一会儿就收钱。一场只收2分,不过我们小孩都不交,他一说“且听下回分解”,说往外跑。听着说书的又开讲了,我们再钻走去。跑堂儿的一般不跟我们较真,不轰。那时,我最爱听的是梁更生的评书《武王伐纣》。这之前我看过三四本《封神演义》内容的小人书,觉得特有意思,就想知道更多的故事,正好我在马号转悠时,看到书场门口的节目牌子上写着《武王伐纣》,我知道武王、纣王都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就进去听。这一听可就着了迷,原来《武王伐纣》就是《封神演义》,而且听书比看小人书还有意思,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位梁先生的嗓音洪亮硬实,吐字清楚,口若悬河。他喜欢带说带表演,尤其说到打斗时,往往说个什么招式,就来个什么招式。他还善于模仿人物表情,能学得惟妙惟肖。再加上他说书时能添油加醋地增加现场气氛和具体细节,所以让人听着特别过瘾。喜欢听书之后,我也就注意了其它书场在说什么书,什么人在说。记得有三位唱西河大鼓的,一位年纪大的,叫蔡宝光,说的是《三下南唐》。一位年轻的,叫王天波,说的是《杨家将》。还有一位是女艺人,个子不高,挺胖的,忘了叫什么名字。这些人虽说是唱西河大鼓,但不总唱,是说一会儿,唱一会儿。虽然他们唱的时候都很陶醉,但我不爱听,嫌情节发展慢。也因此,我较少去听西河大鼓。另外,还有一位老评书艺人,说《三国演义》,我听了听觉得没有梁先生说得好,就不再听。
后来,我听书到了痴迷状态,经常逃学去听。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每次都找人代写病假条交给老师,老师不找家长,家长也就不知道,还以为我去上学了呢。虽然我喜欢听梁先生说书,但对他也有意见,就是他每讲到关键时刻,就停下来收钱。最气人的是当天结束时,他一定留个大悬念,让你明天还想着来,害得我不得不逃学。其实也不光我有意见,大人们也有意见,我听他们都叫他“梁半截”。文化大革命后,书场不再让说书,我看到他在西大街开了小人书铺。我听书那会儿,书场南边也有小人书铺,如果我身上有钱,也到小人书铺去看书。
好像在书场北边,还有一家中药房,它的招幌很特别,是一根一米多长的弧形鱼骨,听说是鲸鱼的,它就摆在门前桌子上的支架上。我虽从不买中药,却总要在这家中药铺前驻足,就是为了看这鱼骨。在书场附近还有一家让我刻骨铭心的茶馆……我看到茶馆里贴着一张张各种摔跤姿势的画图。
书场的南边还有小吃店,但都有什么已记不得,因为我从来没有在里面买过吃的。不过我倒记得在济善商场西街有家挺有名的包子铺,叫“白运章”。因为我没有进去吃过,不便对它的包子妄加评论,但它的操作间我却印象深刻——透明度高。它的操作间就在门脸左首靠小通道的位置,临街都是大玻璃窗,站在外边就能观赏里边的操作。比铺板还大的操作台围满包包子的师傅,擀皮的师傅一边用擀杖击打面板,一边擀皮。伴随着悦耳的击打节奏,包子皮就“嗖嗖嗖”地从擀皮师傅的手中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虽然吃不上包子,但听听包包子的“点儿”,也是一种享受。由于窗前总围满了大人,我只能从人缝中钻进去,才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另外,我还记得在两益商场的路东有一家点心铺,之所以记住它,倒不是我因为我经常进去买点心(说实话我是一次都没有进去过),而是因为我在它门口看到过令人难忘的一幕。大概是年,那时正闹自然灾害,人们饥肠辘辘。有个人买了包点心,出门就打开包想尝尝,没想到旁边一人“叭”地一掌,就把他的点心打落在地,然后抓起地上的点心就往嘴里塞。买点心的人怒不可遏,狠劲地搧那人的脸,可那人并不理会,依然往嘴里拼命塞。买点心的突然醒过闷儿来,赶紧蹲下来,一边往嘴里塞,一边往手里抢。可最终他也没有抢到几块儿。抢点心的看地上没东西了,露了一个歉意的笑,转身跑了。看他们两个都吃得腮帮子鼓鼓,我馋得直流口水,可没敢上去抢。
在两益商场北口,有一家挺大的理发店,我在里面理过发。这个店里有收音机,开的音量很大,播放的是样板戏《沙家浜》中沙奶奶“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的唱段儿,我听着好听,牢牢记住了这个唱段儿。
马号里也有照相馆,好像我没在里边照过相,我照相都去西大街的美章。但有时我会浏览马号里照相馆的橱窗。我看到“三滨”橱窗中的彩色照相很好看,就特意到里边去观看技师给黑白照片上色。那时候还没有真正的彩色照片,所谓彩色照相都是人工抹上的颜色。看过之后觉得也不难,跟我画画差不多,于是也选了张自己在古莲花池照的照片上了色。但效果不好,白衬衣染上了绿树的颜色,裤子涂得花里胡哨,就再不敢涂。那时照张照片不容易,舍不得糟蹋了。
我经常转的地方虽说好玩儿,但不是马号最繁华的地方,马号最繁华的地方是济善商场东大街,其次是西大街,马号最上档次的商店基本都在这两条街上,记得东街有卖钟表的,有卖皮革箱包的,有卖服装的,有卖鞋帽的,有卖化妆品的,有卖书籍的,有卖文具的,有卖百货的,都是门店装潢考究的大字号。但这儿的东西基本都不由我采购,我反而较少到这些商店里去转悠。有印象的是经常去东街北头路东挨着大下坡的那家新华书店,主要是去看是否来了新的好小人书。
另外,还在路西的一家百货店买过茶缸子。那已是年8月,我报名参加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着手准备要带的东西,看看还缺个茶缸子,母亲就和我一起去到马号购买。我们就进了这家较大的百货店。母亲把店里的茶缸子选了个遍,最后选中一款白底蓝边的大号带盖儿搪瓷缸子,上面有“庆祝国庆二十周年”的红字,红字下面还有天安门的图案。这个缸子一直陪伴我到如今。
年7月,马号由划片管理改为条条管理,又恢复成立了商场百货中心店,辖隆昌、成记、裕大、有盛、天华、利升等6个门市部。年9月,更名为工农兵商店。
年4月,马号除天华市场和第一楼外全部拆除。国家投资82.3万元,在马号原址将济善、同益两商场和两益商场之东侧兴建保定商场,同年9月落成。年10月1日,保定商场开业。
“马号”为何让人依恋
保定商场虽然比马号宽敞、明亮、现代,但这样的商场却是大路货,而马号式的商场却日见稀缺,于是人们又开始怀念老马号。保定的老马号不仅记载着半个多世纪保定商业兴起、发展历程,还承载着古城商业文化之底蕴,民俗风情之变迁。老马号曾经是保定人心目中一组别具风格,韵味独特,处处散发着浓郁民俗经济、商业文化的集群,它的影响范围除保定地区外,西至察南雁北,南至正定府,东至河间府,外地人称,“没到马号不算到保定府”,犹如到北京必到天桥和东安市场一样。
“马号”实际上是以济善商场为中心形成的市场群。它独有特色,别具风格,无论从经济、文化、民俗的氛围看,有一股浓郁的保定风味。从地理位置看,它处于闹市之间,除极少地段都有木架铁皮顶棚,既可遮风挡雨,又能却暑避寒,且多数店铺设施并不简陋,大都悬挂名人书写的字号匾额,设有琳琅满目的橱窗,南北各有三条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南大街和今永华中路,成为当时南北城往来的要冲。
从行业配置看,这些商场联为一体,互补互促,卓然有序,不仅行业多,功能全,而且在消费档次上,高、中、低各得其所。从吃喝、购物到求医、娱乐,无不如此。这恐怕比那些只能购物的各型商场超市吸引力更大些。
从服务质量看,无论大店小摊,都讲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绝少以次充好,漫天要价,任意“宰人”的事儿;从饭庄到小吃也是选料、加工一丝不苟,口味纯正,价钱公道,难怪外地人大都夸赞保定民风淳厚、质朴。
虽然这地处闹市、功能多样、四通八达、适应各阶层消费水平、声名远播的老马号于年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马号的商业文化特别是一些老字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和各具风格特色的经营方式,以及百问不烦、百挑不厌的服务态度等诸多方面却值得现代商家研究、借鉴。马号至今已拆除四十多年了,但只要提到它,老保定人无不流露出深深眷恋的情感。至今老保定对“马号”依旧念念不忘,是值得人们认真探索研究。这种开放式、多功能的市场群,极具吸引力、凝聚力,既能招客,又能留客,我们在保护、建设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中,是应该择善以从,好好借鉴的。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但,保定城中,再不会有“老马号”了,自此已成绝迹。
(非盈利原创文章,拒绝抄袭)
编辑:吴蔚杨蕾
(府河沧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