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抒鹃
编辑|林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人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作出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白毛女》《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战火中的青春》《红旗谱》《革命家庭》《甲午风云》《红日》《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停战以后》等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呈现出昂扬向上、清新明快的创作基调;上世纪80年代的《吉鸿昌》《从奴隶到将*》《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孙中山》《大渡河》《血战台儿庄》《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重新在银幕上弘扬了中国革命文化、红色文化;90年代的《开天辟地》《大决战》《周恩来》《焦裕禄》《毛泽东的故事》《重庆谈判》《七七事变》《大转折》《大进*》《长征》《横空出世》《国歌》等,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新世纪初创作的《生死抉择》《冲出亚马逊》《邓小平》《太行山上》《云水谣》《惊涛骇浪》三部曲、《张思德》《郑培民》《生死牛玉儒》《云水谣》《集结号》《建国大业》《建*伟业》《辛亥革命》等,在推动主旋律创作提质升级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创作格局,开启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上取得巨大突破,比如《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建*大业》《百团大战》等影片创新了主旋律电影的表达方式,获得观众热烈好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十八洞村》《中国合伙人》《滚蛋吧!肿瘤君》《乡村里的中国》等现实题材影片,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赢得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