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
杜牧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当杜牧遇到美丽的扬州,他会写下怎样的诗篇,又会在春日里留下怎样的美好故事呢?
提起唐代大诗人杜牧,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扬州。
在扬州为官的三年时光里,在瘦西湖畔,杜牧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千古名篇,至今读起来依旧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无论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给我们呈现的瘦西湖如梦如幻的浪漫,还是“春风十里扬州路”描绘的这座城市的芬芳美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扬州的深深眷恋与百转柔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扬州,杜牧也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他把对爱人的浓情蜜意凝炼成动人的诗句,穿越岁月的长河,让我们至今读起,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段恋情背后那曲折感人的故事。
那么,杜牧与扬州这座城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扬州会为他迎来人生事业的春天吗?
公元年,也就是唐文宗大和九年的春天,这一年杜牧三十三岁,他正准备离开任职的扬州,回到京城去做官,他的顶头上司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特意为他设宴饯行。
三年前,也就是大和七年,当年三十一岁的杜牧应牛僧孺的热情地邀请,来到扬州他的幕府任推官,后来呢,又任掌书记,大概就相当于牛僧孺的高级秘书,人称“杜书记”。
这三年来,牛僧孺非常信任、赏识杜牧的才华,一应公文处理全部都放心地交给杜书记去处理。这次杜牧能够得以离开扬州,回到京城去担任京官,其实也是他的上司牛僧孺鼎力推荐的结果。
牛僧孺大摆筵席,为自己一手提拔和举荐起来的年轻才俊杜牧设宴饯行。在大家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互相道着祝贺、珍重的时候,牛僧孺突然放下酒杯,以上司兼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对杜牧说:以你的才干和学问,这次回京任职,前途一定是无可限量的,不过我对你总还是有点放心不下呀。杜牧一听,自己的恩人开口说话了,他也赶紧放下酒杯,恭恭敬敬地就回答:不知道下官当差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您直言批评,下官一定言无不从。
牛僧孺就叹了一口气说:你办事儿聪明能干,条理清晰,而且有远见、有主见,我没什么不放心的,我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私生活呀。杜牧一听,顿时觉得脸上有一点微微地发热,他一时之间还不知道该怎么答话。牛僧孺也看出来杜牧有一点点紧张和局促的感觉,所以他也故意顿了顿才接着说:我还真有点担心啊,你那种迷恋声色的毛病,一是怕影响你的身体,二是怕影响你的名声和前途啊。杜牧一听这话,赶紧欠身就连忙为自己辩解:这个请您放心,我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杜牧一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牛僧孺就笑了。他吩咐他的手下抱来一个箱子,然后当着杜牧的面把这个箱子的锁打开,满满一箱子装了起码有一百多张纸条。然后牛僧孺慢条斯理地从箱子里面拿出来一张纸条,然后念到:某月某日晚,杜书记在某家宴饮,平安无事。然后呢,又拿出了一张纸条,某月某日晚杜书记留宿某家,平安。再念一张,某月某日杜书记夜访某家,无恙。原来这个箱子的每一张纸条,记得都是三年来杜牧在扬州的“风流帐”,杜牧一听啊,顿时闹了个大红脸。
原来在扬州的三年,在处理公事之余,杜牧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那就是“泡夜店”,下了班之后,喜欢到夜店里面去听听歌,放松放松。牛僧孺知道杜牧有这个爱好,又不忍心揭穿他,又担心他在外面会惹事儿,就悄悄地派了三十个士兵,穿着便装一直尾随在杜牧的背后,保护他的安全。这三年多来,杜牧对于身后的这三十条尾巴,居然是一点儿都没有察觉。直到要离开扬州的前夕,为了杜牧的前程着想,牛僧孺才把这个秘密给揭开来。杜牧一看到牛僧孺这么爱护关心自己,在惭愧之余,更是感激涕零,他流着泪跪在牛僧孺面前是忏悔万分。
那么,牛僧孺记下来的这些账目,到底是不是事实呢?我们只要看杜牧在牛僧孺面前下跪忏悔的样子,就知道牛僧孺所言不虚,而且杜牧自己还写了词作为证。就在他离开扬州前夕,他写下了《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虽然牛僧孺所言不虚,但其实呢,我也想为杜牧稍作辩解,在扬州的三年,杜牧并不是只是一个处处留情的风流浪子,其实他在扬州啊,确实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浪漫的爱情。在这个与众不同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三个关键词,必须要重点强调,那就是扬州、春天、杜牧。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扬州。我想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或迟或早,总要经历那么一个或者是一些爱情故事,但是杜牧的爱情故事一定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而这种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和扬州跟杜牧的关系有关,或者说这种唯一性是由扬州和杜牧独特的缘分决定的。
恋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在扬州的短暂时光里,杜牧经历了他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正是这场不期而遇的感情波澜荡起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激情与冲动,于是一首首感人的诗篇,在他的笔下涌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既是杜牧对城市如画美景的深深眷恋,也是对心上人深厚情感的尽情宣泄。那么杜牧眼中的独特女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杜牧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呢?这个美丽的少女,就像二月含苞待放的红豆蔻一样。豆蔻呢,本来是一味中药,南方人经常会采摘含苞待放的豆蔻入药,并且给它取了个很美丽的名字,叫“含胎花”,用来比喻未婚的青春少女;又因为红豆蔻花蕊的芯是两瓣并立的,所以,我们用来比喻心心相印的爱情故事。那“豆蔻梢头二月初”不仅仅是形容少女的美貌、娇羞和年轻,而且也暗喻了她和杜牧心心相印的浪漫情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两句呢,更是将少女的美貌进一步推向了极致。那这位少女是杜牧在扬州为官的时候认识的,而春风十里这个词不仅仅是实指扬州的春天,更是渲染扬州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繁荣。
那么唐朝时候的扬州到底繁华到什么程度呢?扬州这个城市,从秦朝置广陵县以来,一直是水陆交通的咽喉之地。到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扬州更是达到全盛时期。这里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富庶,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佳人们在这里会集,甚至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比如说波斯的、日本的商人都在这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我个人以为,擅长描写唐朝扬州之美的诗人以杜牧为最,而在杜牧所有描写扬州的美丽诗句里面,我觉得又可以凝练成为两句诗:一句是“二十四桥明月夜”,另一句就是“春风十里扬州路”。那这两句诗最大的成功啊,就是将扬州的实景和虚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那我们先来看“二十四桥明月夜”。这句诗的实景是扬州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而虚景是夜色笼罩下的二十四桥,让人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有二十四位美女在月夜、在桥上吹箫的这样一个典故,那营造出一种朦胧浪漫的、独属于扬州的旖旎风情。据说瘦西湖上曾经有二十四座造型优美、姿态各异的桥梁,那如果仅仅是二十四座桥,也未必能够特别凸显出扬州独特的美呀,可是历史啊偏偏赋予了这二十四座桥一个美丽而忧伤的传说。传说隋炀帝曾经在明月如水的春夜,携二十四名美女在桥上吹箫,箫声幽怨缠绵。二十四位美女在夜风的吹拂下,衣袂飘飘,远远地看上去如梦如幻,就好像仙女下凡一样。这一个绝美的风景,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风云当中,但每一个来到扬州瘦西湖的人都会在美丽的风景面前,情不自禁地脑补当年二十四位美女在桥上吹箫的那样一个美丽的场景。甚至因为这个传说,还有人说其实二十四桥并不是说扬州的瘦西湖上一共有二十四座桥,而只是有一座桥,因为二十四位美女吹箫的典故,那么这座桥被命名为二十四桥。所以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说明的不仅仅是扬州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其实也在暗中强调扬州还是一个美女如云的城市。当然说扬州的美女如云,并不是说扬州土产的美女就一定比别的地方美女更美,而是因为繁荣的交通、富庶的城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美女都汇集到扬州来,更加增添了扬州的浪漫风情。
我们再接下来看看第二个关键词——春风。“春风十里扬州路”这一句诗同样是虚实结合地来描写扬州的风景、人物之美。先来看他的实指,“春风十里”,当然你可以实指春天的温暖的和风,然后吹开了百花,吹绿了树叶,营造出一片万物复苏的美好的景致,但是呢,我更愿意将这个“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春风理解为扬州如云的美女。这些扬州美女就像柔和旖旎的春风一样温暖的拂过游子的心头,然后温暖着他们孤独和冷漠的心灵。所以在杜牧对于扬州的沉醉当中,如果缺少了美人,春风会显得没有风情;那如果缺少了春风,美人又会显得单调和苍白。只有美丽的春风和美人相得益彰,才能够营造杜牧浪漫美丽的扬州梦。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那既然春风十里,可以虚指扬州的如云美女,那么“卷上珠帘总不如”就是特别强调,在如云美女当中最美的那一位。在扬州繁华的十里长街当中,不知道有多少华美艳丽的珠帘,在这些珠帘的背后又不知道隐藏着多少环肥燕瘦、莺莺燕燕的扬州美女,可是美女再多,所有的这些美女如果卷起珠帘来和杜牧心中那位女孩子一比的话,都会黯然失色。“卷上珠帘总不如”,为了突出一个人无与伦比的美,不惜压低其他所有的美女,这就是杜牧的独到之处。我们一般描写美女喜欢用什么倾国倾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呀,这样一些很华丽的词汇,但是杜牧是别出心裁的。他用十里长街的华美艳丽来烘托这位少女独一无二的美,其他所有美女的存在就像春天的绿叶一样,只是为了映衬这唯一的一朵红豆蔻。当然,这多多少少是有点文学的夸张,我愿意这样理解,并不是这位女孩真的美过了其他所有的扬州美女,而只是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杜牧的眼里她就是最美的那一位,是不可替代的。
最后来看第三个关键词——杜牧。扬州也好,春风也好,都只不过是爱情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是风景,而再美的故事一定要有一个主角,这位主角就是杜牧。如果说春风和扬州的合体已经让杜牧的故事具备了一定的不可复制性,那么杜牧这位诗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就是其他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了。那么杜牧至少具备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一个字,那就是“帅”。我们一般当然认为,女孩子的颜值比较重要,好像男孩子有没有爱情故事跟颜值的关系不是那么大,俗话不是说嘛,“男儿无丑像”,男人的魅力主要靠的是才华和实力。也正因为大家普遍不太注重男子的颜值,所以一个才貌双全的帅哥才更容易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所以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哥来到扬州,走到哪儿都能成为偶像派,立即能够吸引一大群“小迷妹”的大帅哥。
大唐王朝盛产一流大诗人,而杜牧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果说在这些诗人中谁能跟一座城市联系得如此紧密,那非杜牧莫属。在那春风和煦的美好日子里,他肆意地徜徉在扬州的大街小巷,尽情地领略如梦如幻的人间美景,并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那么,诗人杜牧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世?他又留下了哪些令人难忘的人生故事呢?长得好看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长得好看他还出身名门。杜牧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唐代长安的高门贵族。说来也有意思,杜牧跟杜甫是拥有共同的先祖,都是西晋的名将、著名学者杜预之后,杜甫是杜预的十三代孙,杜牧的是杜预的十六代孙。这样的出身、这样的人脉,在名流云集的长安,想不出名都难啊。不过啊,长得好看不可怕,出身名门也还不那么可怕,更可怕的是长得好看、出身名门,他还才华横溢,还那么努力,非得把自己从偶像派变为实力派。杜牧就是最可怕的那种颜值担当、家世担当、实力担当,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跟人拼才华,你说还让不让别人活呀?
关于杜牧的才华也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可以来证明他的才华也是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的。杜牧是在二十六岁那年考中进士的,在他考试之前的三年,他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阿房宫赋》。他引用了秦始皇当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来修建阿房宫的故事,来影射当朝皇帝唐敬宗沉迷于声色,奢侈、浪费的这样一种生活。这篇赋一出来,天下盛传,杜牧的才名也不胫而走。《阿房宫赋》的走红对杜牧考中进士也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杜牧考进士这一年,他的祖父杜佑、父亲杜从郁都已经去世多年。那失去了祖父和父亲的荫庇,那杜牧想要走科举之路、走仕途当然就会要艰难很多,但是呢杜牧还是找到了一位愿意鼎力推荐他的著名人物,这个人叫做吴武陵,当时是这个唐朝的太学博士。
这一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所以呀吴武陵就拿着杜牧创作的《阿房宫赋》就径直上门去找崔郾了。崔郾当时家里门庭若市,一批达官贵人来了又去,都是怀着各自的目的来向主考官崔郾推荐他们各自的进士人选。崔郾一听,吴武陵来访,他大吃一惊,因为吴武陵这个人一向是以清高闻名的,轻易不愿意求人,那他来做什么呢?崔郾不敢怠慢,专门是“离席与言”,亲自去迎接吴武陵。吴武陵就不紧不慢地对崔郾说:侍郎,你担当了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的重任,那我吴武陵敢不为国家效绵薄之力吗?前几天我看到一群太学生围在一起,在激动地朗读一篇文章,一个个是扬眉抵掌,激动万分,我凑近去一看,原来是杜牧写的《阿房宫赋》。我知道侍郎您很忙,可能还没有时间读到这篇文章,那我现在就专门为你朗读一遍,那吴武陵就当着崔郾的面大声地把杜牧的《阿房宫赋》朗读了一遍。
崔郾一听,果然是好文章,果然是好文才呀。那吴武陵看到效果达到了,就对崔郾直言不讳地说:请侍郎定杜牧为状元。崔郾一听,这下子尴尬了,他就怯怯地说:不好意思,吴太学,状元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一听,马上就说,状元不行,那就给杜牧榜眼吧。崔郾是汗如雨下呀,不好意思,吴太学,第二名也有人选了。一连说了两三次,崔郾都说,这个名次已经内定了。吴武陵很生气,一把再拿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对崔郾下了最后通牒,实在不得已,至少要给杜牧第五名。这回还不等崔郾答话,吴武陵就说,要是侍郎你还不肯,就把《阿房宫赋》还给我,我也不再为难侍郎了。崔郾一听,赶紧拉住吴武陵说,行行行,就听您的意见,就给杜牧第五名吧。这一年春天一放榜出来,果然杜牧高中第五名进士,成了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当然其实在吴武陵的心目当中给杜牧第五名还真的是委屈他了,在吴武陵的心目当中,杜牧才是当之无愧的新科状元。当然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杜牧的这个高中第五名进士确实还有一点点走后门的嫌疑,但是他的才华真的是举世公认的。
还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杜牧的才华,一直到宋朝,大文豪苏轼还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爱不释手。苏轼被贬到*州的时候,生活是相当困苦了,可是啊,他还成天拿着《阿房宫赋》在手边大声地朗读,有时候一边读还要一边叹息,经常是读到深夜还不肯休息。负责专门看管苏轼的两个老兵就不干了,因为苏轼不睡,他们也不敢睡呀,其中有一个老兵就大发牢骚说,什么好文章值得每日每夜的这样读,害得我们跟着他一起挨冻受困。另外一位老兵,火气没那么大,就慢悠悠地说,我听来听去啊,发现这篇文章里面也有那么一两句写得好的。另外那个老兵一听更加怒火冲天,你这个文盲,你知道什么好和不好?那这个老兵就慢条斯理地说,我听来听去啊,我就喜欢他读的那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那杜牧《阿房宫赋》里面的这一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被这位老兵引用来表达他们对于苏轼读书不睡觉的不敢言而敢怒的心情。这个故事呢,不但说明《阿房宫赋》写得好,连苏轼都爱读;另外一方面呢,也说明连目不识丁的老兵都可以随手拈来里面的名句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了,可见这篇文章的感染力有多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扬州,杜牧邂逅了他的美丽爱情。虽然十里扬州不乏佳丽,虽然瘦西湖畔美女如云,但唯有这位妙龄女子在杜牧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她的容颜是如此地娇美动人,她的一举一动是那么地摄人心魄,然而就在这时,无法预知的离别终于来临,就在所有人都举杯祝福杜牧从此踏上锦绣前程的时候,一股难以言说的凄凉情绪涌上了他的心头。对杜牧来说,能够在仕途上获得突破性的晋升,当然是一件大喜事,可在这件大喜事的背后,却也隐藏着淡淡的忧伤,那是因为他即将离开扬州,奔赴长安,必然导致他和心爱女子的离别。而这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美丽多情的女孩成了杜牧要离开扬州之前最为不舍的那个人,而杜牧与这位女孩依依惜别的场景也化成了杜甫笔下凄美的文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扬州三年杜牧给他的心爱的女子的印象是一位多情的公子,可是当离别的场景到来的时候,这种多情却显得那么无情。
古代男子为了功名事业,不得不奔向他方,所以负心男子多情女仿佛成了古代爱情的一个魔咒,而这一回即将离开扬州的杜牧似乎也没有能够逃过这个魔咒,甚至杜牧想在离别的宴席上面强颜欢笑来安慰他忧伤的恋人,可是没想到桌子旁边那个一直在垂泪的蜡烛,替他泄露了真实的内心。实际上,诗人的心其实比蜡烛的心还要有情,蜡烛垂下来的泪其实就是诗人心里面流下来的眼泪,因为太多情,他才想用笑来安抚失意的恋人,因为太多情,彻夜垂泪的蜡烛才会替他倾诉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
《赠别》二首为我们揭示了杜牧难以割舍的扬州梦。“春风十里”、“卷上珠帘”是艳丽华美的画意,而“蜡烛有心”、“替人垂泪”是依依惜别的诗情。那如果没有这样缠绵缱绻的诗情画意,杜牧的扬州梦啊至多不过是一个公子哥浪漫的烟花梦,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绝美纯真的诗情画意,杜牧的扬州梦才升华出永恒浪漫的诗性的气质。其实杜牧在扬州的三年不仅仅是留下了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还完成了他在*治上面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他生平最重要的一篇*治论文《罪言》也是诞生在扬州为官期间,他在这篇*论文当中是非常深刻地剖析了当时唐朝的国势,以及提出了他非常成熟的见解,那这篇*论文还被《新唐书》全文收录。三年的扬州为官,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成全了杜牧浪漫的诗人形象,那其实在另外一个侧面也成就了杜牧作为一位*治家的严谨的形象。
当春风,扬州,杜牧这三者三位一体的时候,不仅营造了杜牧振兴家国的中国梦,也实现了诗歌历史上风情万种的扬州梦。那晚唐最重要的一位诗人李商隐,还曾经盛赞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因为杜牧曾经当过司勋员外郎的官职,所以李商隐称他为“杜司勋”。俗话说“文人相轻”啊,李商隐和杜牧诗并称“小李杜”,可是他却还高度赞扬杜牧的诗是伤春和伤别能够完美地融为一体,而营造出独特的杜牧式的感伤情调,将朦胧的爱情、对于国势的深沉的忧思以及个人的身世感怀融合在一起,风情旖旎,但是又同时能够引人深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无疑是杜牧最强劲的诗敌,但同时呢,也是最了解杜牧的诗坛知音。
大约在一百多年后,扬州高邮又诞生了一位大才子秦观秦少游,他同样成为了杜牧的超级粉丝,在他笔下,“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同样是化用了杜牧当年的优美词句。
又过了一百多年,在公元年,也就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的冬至这一天,扬州又迎来了一位当时闻名的大才子姜夔。那初次来到扬州的姜夔满脑子都是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满脑子都是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的浪漫词句,所以啊他一进城第一件事情就是迫不及待去寻找二十四桥。可是姜夔来到扬州的时候,已经是南宋年间,在北方金兵的大肆侵略之下,昔日繁华富庶的国际化大都市扬州,几乎已经被蹂躏成了一片废墟。当年杜牧眼中的“春风十里”,如今只剩下了“废池乔木”。有感于今昔盛衰的这么强烈的对比,姜夔是满怀感叹地自己创作了一首《扬州慢》的曲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扬州慢》词当中的杜郎指的就是杜牧,而词当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还有“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等这些句子,都是在在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是昔日繁华扬州的代称,而废池乔木,是被金兵蹂躏过后的扬州的废墟。姜夔正是通过这样的今昔对比,赋予了《扬州慢》以深沉而悲怆的家国之思。春风十里,原本只是用来形容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繁荣和富庶,还有佳人如云的风流浪漫。“卷上珠帘总不如”原本只是形容杜牧眼中一段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浪漫爱情,但是杜牧独特的人生经历,他和扬州的独特的情缘,以及他独有的*治才华和文学才华,使得春风十里的浪漫诗句成为后来的诗人词人频频化用的典故,也使得扬州、春风、杜牧这三者组成了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意象群,被赋予了爱情的唯美、历史的兴衰和国运的复兴等多重意蕴。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春风十里扬州梦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古老的城市,也不仅仅是属于一个杜牧这样的诗人的回忆,它更属于一个民族对于全盛时代对于浪漫都市的无尽的念想。
来源:百家讲坛之《诗歌里的春天》、《落花时节又逢君》(杨雨著)
文字整理:闲云
《诗歌里的春天》第一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歌里的春天》第二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粱《诗歌里的春天》第三集:去年春恨却来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