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中国植物》(套装全4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读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四本“奇妙的中国植物”,脑海中不禁回响起周敦颐的这句感慨,中华大地上那些多姿多彩的植物,真是奇妙,真是可爱!尽管濂溪先生的重点是借爱莲来喻指人品情操,但他仍然会先感叹中华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在他所处的年代,国人的生活状态与大自然更为接近,无论老幼,识别植物并非难事。而今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农耕生活的远离,大多数城里人的植物认知能力渐弱,更不用说小孩子了。
《奇妙的中国植物·湿地篇》——菰
如今孩子们在物质上更为富足,玩具与童书也非常丰富。但在我从事儿童阅读推广与研究近二十年的经历中,我留意到在面向儿童的自然科普读物中,有关植物的科普童书远远少于动物类的,而特别值得推荐的植物科普童书中,专门介绍中国植物的就更稀罕了。在许多优秀的引进版科普童书中,孩子们能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看到大千世界的各种奇异植物,还能在博物手册、户外手册中学到观察植物的方法,但在这些书中接触到的多是国外的植物,当然其中有一部分“也生长在中国”。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类科普读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鼓励孩子们学会观察,许多奇异的植物生长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普通人很难亲身观察,儿童需要练习的观察应当从日常生活出发。所以,对中国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植物科普是讲述他们身边植物神奇故事的书。
因此,读到这四册“奇妙的中国植物”让我非常欣喜,在我看来,它实在是一套填空补缺的基础手册。从体例上看,它很像传统的小百科手册:根据植物的栖息地分成《森林篇》《湿地篇》《荒漠草原篇》和《高山篇》四分册;每一分册前面列出文图目录,后附常用专门词汇列表;正文的每一条目,先标注该植物所属的科属、拉丁文学名、在中国的地区分布,然后是植物手绘图与文字说明。坦白说,第一眼看上去,与如今大家习见的欧美、日本引进的儿童科普图册相比,这套书在形式上略显拘谨了。但如果暂时不受此影响,认真读一读内容,就会发现这是一套非常扎实(可以说非常良心)的科普读本。
最让人惊艳的是那幅写真式的手绘植物插画,画的不但逼真,而且很美,让人忍不住反复把玩。不用说那些比较罕见的植物品种(如茄参、岩居马先嵩、棉头雪兔子等),就是很常见的品种(如胡杨树、芦苇、猪笼草、栗子等)也画得非常美,可能最叹为观止的就是栗子了,吃过那么多回,从来没有想过它竟然具有如此的观赏性。据说画家李赞谦耗时8个月才画完这幅栗子!
《奇妙的中国植物·森林篇》——栗
翻看这些手绘插画,让我联想起我特别喜爱的英国经典童书艺术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读者可能都知道她创作了“比得兔的世界”,但未必知道她其实是一位业余植物学家,她在菌类研究与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她亲手绘制的60多幅菌类插图,至今还作为宝贵的资料收录于植物学典籍中。波特小姐从小就爱画画,也被父母鼓励做大量的户外观察。在她10岁生日那天早餐前,父亲送给她一本布莱克本女士绘制的《自然观察鸟类图谱》,她高兴得抱着那本书在家中转圈跳舞,几乎停不下来……有人可能会说,到了今天这个时代,用摄影图片来呈现植物的样貌,不是更好吗?摄影当然是一种选择,要知道,波特小姐虽然生在维多利亚时代,但她父亲其实就是一位业余摄影家。但摄影很难替代手绘过程中的美感体验与情感体验,“咔嚓”一下拍下来的栗子与耗时八个月画下来的栗子有着很微妙的差异,你只有在静静注视手绘图片,感受那种惊人细腻的笔触并想象画家绘制过程时,才能感应到那种抑制不住的生命流动。另外在技术上,绘画更有可能制造出完美的观察对象,因为绘画更倾向于表达情绪,也更容易表达观点。
不过,作为科普读物,作品最重要的特质还在于其精确与严谨。这套并不“厚重”的儿童植物科普图本经过了三年精心打造,创作与审读团队汇集了国内顶尖的植物学研究与科普高手。主创作者顾有容博士非常热衷于大众植物科普,系列短视频也颇有人气,更兼身为可爱小女孩的爸爸,选材与行文风格也颇能照顾到少年儿童读者。面向儿童的科普读物,除了知识精确、时效性强的要求外,根据对象的接受能力适当选材也很重要,往往“少优于多”,需要祛除繁杂与枯燥,主要目的是唤起孩子们强烈的兴趣。所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需要精选知识点,并且通过清晰、简明同时不失其优美的语言加以阐释,生动、活泼且富有想象力的表述更受欢迎。
展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常能感受到创编者在以上这些方面所做的用心努力。试想,在每一植物品种的介绍中,通常只有—字的空间可以展开,怎么才能说清楚并引起孩子的兴趣呢?以《森林篇》的“艳山姜”为例吧。作者先从杜牧的诗“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引入,联系到这种听起来似乎有点陌生的品种,然后介绍其花期与花朵开放的形态,接着介绍其生物特征与繁殖的关联。几句话下来,从文学联想、生物特征到重要的繁殖信息都一清二楚,结合美丽的插画,颇有余韵。接着在类似图注的小字补充中,加上果实的描述与食用价值,更结合四川的“叶儿粑”,仿佛已香气扑鼻。这一切都在不到字内完成,颇能体现作者的科学素养、文学功底和生活趣味。
《奇妙的中国植物·森林篇》——艳山姜
在《高山篇》中,介绍“西藏杓兰”时,作者很巧妙地介绍熊蜂总是一次又一次掉进其“口袋”陷阱的情形,以童话的口吻描述了西藏杓兰繁衍后代的诀窍;介绍“甘肃马先嵩”时,作者在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花序形状的同时,也介绍了其特有的寄生现象对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介绍“茄参”时,作者拉着读者联想到《哈利·波特》中的“曼德拉草”,为这种植物多少染上一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恐怖色彩……
《奇妙的中国植物·高山篇》——西藏杓兰
类似的精彩讲述在整套书中比比皆是。创作者并没有呆板地沿用固定的表述格式,而是根据品种灵活选择有趣的知识点。因为在有限的篇幅中根本不可能完整详尽介绍,就不如抓住趣味点,让读者产生连接,形成强烈的印象。孩子们之所以乐意读科普读物,主要是因为好奇心。但儿童的思维活跃,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所以通常更容易与活蹦乱跳的动物建立连接,也许是因为更容易投射感情吧。俗话说“草木无情”,人们通常将植物当作没有感觉、没有情感的物种,而观察更依赖长时间的耐心,所以小孩子往往不太容易较长时间地观察植物。这套书的作者在文字介绍时除了介绍植物的基本生物特征,常常会延伸到文化联想、与人类的关联,并挖掘出一些可谓神奇的趣味点。我想,一旦读起来,孩子们一定会喜欢吧。
作为成年人,在读罢这套书之后,我感觉也是生平第一次大略构建出中华植物的分布地图,将来去大自然远足时,一定要重新认识一下这些可爱的植物。读这样的书,往深远意义上说是进一步了解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往跟前说可以帮助我们领略身边的自然之美。也许我们还不方便去高原、荒漠做科考观察,但很容易就拉着孩子跑去公园和城市周边的山林湖泊,学习观察和辨识离我们生活不远的那些植物。
借助这样的观察宝典,一起发现更多的神奇和美丽吧。
阿甲写于年8月29日北京
独一无二的“中国植物儿童科普宝典”
再现奇异美妙的中国植物风采,
讲述科学有趣的中国植物故事
设计:营销中心策划部
审核:胡同印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京东自营店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