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你是否还想见一次初恋?
◎作者:陈安庆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目录:
◎懵懂青涩的初恋,苍白的青春忏悔录
◎中国社会男女恋爱低龄化和结婚高龄化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01、懵懂青涩的初恋,苍白的青春忏悔录
初恋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初恋一定是最难忘的。
初恋是什么?叠千纸鹤、幸运星,送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给对方?
初恋是什么?是你年少时,曾偷偷恋上一个正处豆蔻年华的女孩,把火热的感情写在一张纸上,折成能保密的同心锁型,揣进裤兜?
初恋,对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带给彼此的,是深海珊瑚般的美丽,和清晨空气般的清新。
初恋的心,纯粹而明净,相互间快乐地吸附着,却羞羞答答地隔着微妙的距离。
初恋是你的第一口甜品,回味起来,心底估计至今还一波一波地涌动着甜美的滋味吧!
比如美丽动人的女孩儿,瓜子脸,紫葡萄一样清澈的大眼睛,小鹿一样可爱,少女白嫩的肌肤和婀娜的步态。除了美貌之外,打动你的还有那文静的气质,说话慢条斯理,悦耳动听,细腻温柔,总让你联想到水滴般的纯洁与静谧。
相见初恋,更像是一种想象性心理补偿,为了跟女神重温旧梦?试图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寻找初恋?还是需要一个情景,去抒发对逝去青春的伤感追忆吗?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段传奇的际遇,一段或喜或悲的结局。
初恋是什么?是心里有怎么样一种激情在小马翻腾啊,却一直隐忍不发?是指尖的烈焰,划燃这团火的引信,是心里的爱?
山中一道贫瘠的幽谷啊,你这片雪花会不会飘落?
远村一潭静静的湖水啊,你这缕清风几时吹过?
学生时代的初恋很普遍,大多缘自生理上的早熟,精神和理性却不可能迅速成熟,结果是肉体的欲望与精神上的爱情,往往不能同步,因而被称为早恋,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你在含蓄婉约地,撩拨着心底的那根琴弦吗?
还是你需要一场青春祭奠吗?
你到底放不下什么呢?
过去时空里的青春美好回忆,逝去的无奈悲伤,校园生活的唯美、单纯与真挚,与走上社会后的成人后的卑鄙规训、现实生活的压力与青春期的简单纯粹?
如果你想诉说现实的不如意,回应当下的现实焦虑,当现实不再像过去那样时,怀旧就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打碎了的过去的美梦,一地水晶碎屑,你觉得还能重新拼凑,完璧归赵吗?
需要诉说和传达一种青春疼痛吗?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爱情从两个人的心底自然而然地孕育、萌发、累积、爆发的过程,是在一次次偶然或者必然的相遇中,两颗心越走越近、越贴越紧的过程。
彼时的青春期爱情,无法安放。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其实在回顾成长,成长的梦与痛。
爱情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爱情故事,而初恋故事,是形成人们情爱观的最初体验和认知。
青春,就像是一种记忆中的真实触觉,是一段美好的初恋往事,每个人心中“确实存在”的历史证据和回忆材料。
想见什么呢,实际上试图唤起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怀念。心理学家契可尼通过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经完成,或已经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相反,对中断了的,或未达到目的的事,总是记忆犹新,反复思量,也许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
第一次恋爱,新鲜又刺激,美好又苦涩,足以让少男少女终生铭记。
又或者,初恋是只有青春懵懂情节,却很少有故事的一代人,在苍白枯燥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经历的粉红色涂鸦。
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爱情传统的国度,在传统观念中,爱情不过就是情欲而已,而把情欲看得很重,则是低能动物的水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的地位低下,礼的地位至高无上。如果不合乎礼教规范,爱情即使不圆满,也只能抒发怨恨,而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圆满,爱情难以美满,使得中国人的情史皆为怨情恨史。
当他们再也不用长大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可以言说的意义了吗?
青春怀恋崛起的背后,是所经历的时代陷入价值虚位、匮乏的历史、苍白的当下,与消失的未来,成为由怀旧审美,成为80后、90后群体的集体青春癔症。
怀旧的指向,或许是多维度的,但其基本导向,是人类与美好过去的联系。
怀旧的本质是审美,审美是怀旧最核心也最内在的本质。
怀旧,是回忆的一种特殊呈现形式,但回忆却不等同于怀旧。
更重要的是,当怀旧指向爱情,回忆是必然发生的。
怀旧,虽然完全是形而上的,但是记忆和想象,能够支撑起对过去的重构。
怀旧,或许并非完全关于自身“终将逝去”的青春,而是试图重探“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
将自己的生活焦虑,寄居于怀旧的屋檐下。为什么80后和90后初期的人,容易在这个年龄段怀旧?
这是因为阶层固化,增大了年轻人向下流动风险。风险化社会中,年轻人缺乏安全感,曾经在现实生活中就业难和异地恋,让年轻人放弃了爱情理想主义。
一代人在外读书就业的青春爱情故事,在现实残酷的就业和创业难的困境,导致年轻人进取之心受挫,高成本结婚难的窘境,激化了年轻人的人生悲观情绪和生存压力。
如今的爱情婚姻,依附权势、趋利避害,更像是一笔人肉交易。权势功利破坏爱情,爱情对权势功利屈从、妥协、投降。现实中,无数人的爱情,被还原为一种懦弱无能的存在。
当爱情遇到权势功利,权势功利无论大小,拥有权势功利的一方,往往会利用手中权势功利,对爱情进行诱惑以致破坏。彼时的年轻人往往因为胆小或另有所求,甘心或不甘心地屈服于权势功利之下。
我们知道,在理想状态下,爱情是一种“互爱”,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热恋”。在理想的爱情故事中,爱情是抛弃一切物质计较的,是不允许经济条件来干涉的。
但现实生活中,要获得自由美满的爱情,必须有—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什么是物质?从爱情的视角来看,物质可以理解为物质财富、经济条件。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最终沦为面目模糊的配角,沦为血肉模糊的牺牲品。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真像是讽刺剧,剧情差不多,只是换了演员。
而在青春期和青年时期,很多爱情故事里的男主因为贫穷,导致背后的社会歧视和内心的自卑一起混合,导致他们无法爱,不敢爱,甚至只能偷偷在内心深处爱恋着某一个心目中的女神。
等到爱情故事中的男主,历经多年有足够自信和勇气表白和追求美好爱情时,一切都已是物是人非了。
爱情的悲剧,来自故事中的男主、女主们对权势的认同、顺从和无可奈何,对他们而言,爱情是值得追求的,但爱情无疑又是怯懦的、胆小的和无能的。
当人们还在为吃饭与活命而挣扎时,爱情无疑是奢侈的。委屈的爱情,无疑让人唏嘘不已!
他们不得不向曾经真实的内心背离,向现实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妥协投降,错过的、心中的美好,成为这些人永久的青春之殇。
然并卵,青春反抗的色彩愈益淡薄,越来越走向世俗和时尚。反叛和批判无从谈起,剩下的,只是怀念过去,以慰藉当下的苟延残喘。
《南方传媒书院》认为,阶层的固化,导致曾经的年轻人,在现实中越来越缺乏努力的空间,即使是那些突破性地解决了大城市中的购房、结婚和繁衍后代等“难题”,却马上要面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和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赡养问题,现实的压力,密不透风、接踵而至,逼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一句话,旧创口,经不住舔舐。
对人情冷暖的苍白审视,对人生命运的悠长喟叹。
在无数爱情电影里泪目,故事里的男主女主为了真爱舍弃已有的一切,甚至甘愿孤独终老的时候,他们是理想化的“爱情圣徒”,是每一个芸芸众生,想要成为但未必有勇气成为的自己。
到了怀念怀旧的年龄段,你是否在经历兜兜转转中,反思人性的欲望与禁忌、约束与放纵,人性是贪婪的,我们既渴望灵魂的动荡流浪,又眷恋平凡世俗的温暖踏实。
对于那些臃肿油腻的中年人来说,我们注定回不去了,对不对?
已经走散很久了,若是想要联系的话,辗转也能找得到吧。
可是,似乎你并没有那样做。就让时光停留在年少的记忆里吧。
青瓷般美好的初恋,那个17、18岁的少年,早已种进彼此的心里、梦境里,成为只属于个人的特别珍藏。
沉默不语,大概你们是在咀嚼初恋对人生的影响吧。甜蜜的忧伤,或许这种感觉,只属于青春。
初恋总是决恋,无疾而终,似乎是它逃不掉的宿命,就像流星划破夜空,刹那即永恒!
初恋之所以美好又难忘,就像过山车上瞬间见到的景色,你无法通过再坐一次过山车,找回相同的感觉。
爱一个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最痛苦的莫过于单相思。
很多人的初恋是一场暗恋,无法表白,就像黑夜里的贼,或许,出错的人并不在点灯的人,而是那个处在黑暗里的胆小鬼。
02、中国社会男女恋爱低龄化和结婚高龄化
或许,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爱情的发生,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冒险之旅,每个人都是这场旅行的英雄。
爱情的理想状态是,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为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
在当代爱情与物质欲望的博弈中,爱情正在隐退。女性连同她们的爱情,正在逐渐物化。爱情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但是可以为金钱而卖掉自己。
由于种种社会生活场景所限,中国社会男女恋爱——呈现出低龄化和结婚高龄化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约五成有恋爱经历的流动人口在19岁开始初恋,流动人口的最佳恋爱时间则为21岁,多数青年认为在20岁以下就开始恋爱是不懂事、不成熟的表现。
从恋爱年龄来看,未婚青年的初恋年龄均值为18——19岁。其中,男青年的实际初恋年龄均值为18岁。男青年的实际恋爱年龄要比期望的合适恋爱年龄早4-5岁,而女青年的实际恋爱年龄,要比期望的合适恋爱年龄早2岁。
也就是说,中国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比其所期待的年龄更早。
初恋时间越晚,其理想择偶时间也会相应地推迟。农民工由于工作流动频繁,对个人的婚恋发展不利,同时还会影响农民工婚恋时间的持续问题,易产生不稳定的短期感情。
大学生平均恋爱时间为1-2年,男生开始恋爱的平均年龄为22岁,而女生开始恋爱的平均年龄则为21岁,大学生恋爱开始时间较早,但持续时间偏短。大学生恋情维系到第3年时,相对较容易发生高情感倦怠现象。
高学历青年更倾向于晚婚,而低学历青年更倾向于早婚。
另外,在恋爱婚姻方面,男大于女始终是主流期望,女青年比男青年更看重这一点,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更坚持这一点。大多少合适,一般3-6岁是理想值,有统计数字表明,也有35%的城市女青年认为,男方大5-10岁也可以接受,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
只要对方未婚或单身,都女青年更看重其他方面,年龄不是大问题。对于女大男小姐弟恋的情况,大多数女青年认为不靠谱,缺乏安全感,稳定性,认为找个小弟弟过于幼稚,不能很好的体谅、照顾自己。
另外,农村的青年更倾向于早婚。《南方传媒书院》调查了解到,农村青年闪婚现象,是农村家长和青年对婚姻时间成本担忧心理的反映,为防止女方退婚和悔婚,男方家长一般会在男女双方交往期间,便较早地与女方家庭达成结婚协议,从而缩短男女青年婚恋时间,以降低婚姻时间成本,这就是为什么春节期间,有那么多的农村家长逼婚的原因所在了。
出生在农村的青年,比出生在城镇的青年更倾向于选择早些结婚,相较于18~23岁青年而言,24~29岁和30~35岁青年倾向于选择晚恋晚婚。
学历较低的,比学历较高的,可能更倾向于早婚,男青年倾向于早些恋爱、早些结婚,而女青年,则更乐意接受晚恋晚婚。
这是因为,都市高知女性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试图从婚姻家庭中走出来,摆脱传统婚恋观念的束缚,更多的崇尚晚婚,更多择偶选择,希望多接触更多优秀男士,不想轻易被套牢,缺乏比较和甄别。
从生理角度而言,女性发育的确普遍早于男性,但在具体的恋爱实践上,由于女性可能会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恋爱过程中,更倾向于表现得较为保守、被动,因而可能并不会轻易付诸实践。
也就是说——当代男女的恋爱实践,并不一定会单纯受到生理因素的驱动,而更多可能会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考虑更多的则是——相貌颜值、身高体重、价值观、学历修养、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经济收入、文化观念、年龄、婚姻状况、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行业和出生地对择偶的影响并不大。
0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爱情令人神往,相思成灰后,但丁写下来《新生》诗集:
我的恋人如此娴雅如此端庄
她走过,在一片赞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却透着谦逊温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
勃朗宁夫人写下《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
我究竟怎样爱你?让我细数端详。
我爱你直到我灵魂所及的深度、
广度和高度,我在视力不及之处
摸索着存在的极致和美的理想。
我爱你像最朴素的日常需要一样,
就像不自觉地需要阳光和蜡烛。
我自由地爱你,像人们选择正义之路,
我纯洁地爱你,像人们躲避称赞颂扬。
我爱你用的是我在昔日的悲痛里
用过的那种激情,以及童年的忠诚。
我爱你用的爱,我本以为早已失去
仓央嘉措《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注:本文系南方传媒书院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国内知名媒体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陈安庆、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人物)
年2月7日大年初三长沙退步斋
干货精选
春节饭局指南
“帽子戏法”与企业重生
“白马会所”何以抓眼球?
新闻封面中暗藏的玄机
揭秘中国“性工作者”的“红色世界”
写作是一种高质量的社交方式
媒体人如何做春运报道?
长春万达爆炸案
财经新闻考研名词解释!
如何做好采编《搜狐新闻采编规范》
剪辑软件eduis实操方法四招“搞定”采访对象
如何做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