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大小姐·主播
应犹
十点读书邀约作者
班婕妤有首诗非常出名: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早年在读到这首诗时,只感语调过于悲凉,后来看了于凤至的自传书,才发现有人的情感经历,与诗中的“扇见捐”如出一辙。
她的前半生,被冠以“少帅夫人”的名号,却从未得到爱情和幸福的庇荫,她的人生下半场,却在尝遍世间苦痛后,书写出一段传奇。
于凤至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于文斗,和胡雪岩并称“南岩北斗。”
她一出生,无论外貌还是家底,都处于金字塔顶尖。
爱新觉罗·溥杰曾毫不吝惜对她的溢美之词,夸赞她模样如雨后清荷般可人。
优良的家风,让于凤至很早就深谙“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的道理。
她五岁入私塾,十岁就能写出韵律工整的诗,16岁更凭一己之力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她的豆蔻年华里,没有粉色泡泡的公主梦,而是浸入灵魂的书香。
后来,于凤至嫁进了少帅府,也没停止学习的步伐,她主动到东北大学南校法科旁听。
于凤至不仅在人文学科上造诣颇深,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人人都说张学良的书法实属上乘,可在于凤至面前他也自愧弗如。
除此之外,于凤至作诗功底了得,张学良第一次带兵打仗时,她为他写的小词:
恶卧娇儿啼更漏,清秋冷月白如昼。
泪双流,人穷瘦,北望天涯揾红袖。
鸳枕上风波骤,漫天惊怕怎受。
祈告苍天护佑,征人应如旧。
这首诗,张学良从年少念到年老。
曾国藩曾在《曾国藩家书》中写道:“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这句话,贯穿了于凤至的学习生涯。
那段为了治病不得不移居美国的日子,她凭借自己超强的学习力,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文。
林清玄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于凤至最有魅力的妆容,是嵌进骨血里的好学之性。
人生无法一帆风顺,行走在这风霜刀剑、风云变幻的人世,我们需要保持强大的学习力。
这种力量,根植于我们的骨血,坚如磐石,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在遭遇生活刁难时,能左右命运的走向。
张学良前半生的权势滔天,其实也离不开于凤至的机智与魄力。
年,张作霖因意外去世。
彼时时局动荡,而张学良身在外地,这个消息若传出去,东三省必将大乱,一时间,帅府众人都没了主心骨,慌了神。
倘若换成别的女人,恐怕早就吓破了胆,不知所措了。
可于凤至,不是别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府邸危机,她拿出帅府长媳的气魄,做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
还嘱咐帅府众人,像平时一样生活,照常忙碌。只有这样,才能给张学良返回奉天平定时局留出时间。
在她的领导下,帅府众人团结一心,竟真的瞒过外人,直至张学良返回,东北大权顺利移交。
那些日子,于凤至晚上祈祷丈夫平安归来,无心睡眠,白天则不露声色,照常打理帅府事务,心性之坚韧,可见一斑。
关键时刻,这个瘦小柔弱的女人,展现出和外表完全不符的强大。这种临危不乱的镇定,挺身而出的勇气,考虑周全的智谋,令天下人为之叹服。
她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写进了历史。
年,张学良被囚禁已多年。在美国的于凤至,突然看到了他的消息。原来,《希望》杂志刊载了以张学良之名的《西安事变忏悔录》。
她心下一紧,这肯定是蒋介石派人伪造,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丈夫被冤枉,看着世人被蒙蔽。
尽管自己在美国无权无势,也绝不可坐视不管。她要尽一切力量,发出声音,让全世界知道真相。
于是,60年代初期,在美国各个街道上,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中国老太太,盘着整齐的发髻,穿着旗袍,拿着话筒,声嘶力竭,悲愤地向公众发表演讲。讲到激动处,会声泪俱下。
当时,于凤至掀起的这场“为夫叫屈”的运动,声势浩大,引来了美国各界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