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在中国长大helliphellip
TUhjnbcbe - 2021/4/7 15:20:00
掌柜的说

年少无知的时候,会任性地想,等活到30岁以后就可以去死一死了,省得哪一天变得又老又丑还顽固不化。

等到真的过了30岁,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真正意义上地开始恐惧起死亡。

很怕,很怕,时时刻刻地怕。

怕没办法陪着孩子长大,怕她的成长世界里没有一个愿意聆听她的心声、缓解她的痛苦的对象。

什么?你说没有妈妈还有爸爸?总有人会代替你爱她?

哈哈哈哈哈!!!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笑话。

指望惯于“诈尸式育儿”的爸爸们带娃长大?

未来的日子里孩子得受多少委屈啊……

不是否认爸爸们对孩子的爱,而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里,“爸爸们”在面对熊孩子时的简单粗暴和骨血里带来的父权控制欲,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让我产生这段感悟的电影是昨天上映的《狗十三》。

其实是部青春片,但特别想推荐给70、80后的家长朋友们带上娃,两代人一起观看。

爸妈们在这个故事里,既能看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更重要的是,会提醒自己,该怎么做一个更好的父母、更好的大人,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更有幸福感地长大。

是青春片,成长片,也是家庭片。

电影的切入点很小,但寓意非常宏大,如果换一个更宏大一点的名字,也可以是:《在中国长大……》

1

《狗十三》里,13岁的女孩李玩(张雪迎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比较极端的家庭氛围里:父母离异,爸爸再婚。

李玩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母亲这个角色,在她的生活里是完全缺失的。

父亲这个角色,在她的生命里,也是相当一言难尽。

父亲(果靖霖饰)是爱李玩的,对李玩也有愧疚之情。

所以第二任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的事,他迟迟不敢告诉李玩——我能想到的理由,也是怕处于青春期的大女儿会敏感。

怕她觉得,唯一的父爱也要被弟弟夺完。

为了应对李玩得知消息时的愤怒和失落,继母想了个主意,给李玩买了只宠物狗送过去,试图“讨好”一下大姑娘。

就是这只狗,彻底“催发”了李玩的成长。

2

李玩起初并不喜欢狗。

直到半夜被吱吱叫的小奶狗吵得实在不得安生,拿手指去抚慰时,被小狗一口含住——生命与生命,彼此接触间带来的温暖,顷刻间安抚住了小奶狗那躁动不安的灵魂——李玩才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被需要的成就感。

她开始认真养狗,给狗狗起了自己偶像的名字——爱因斯坦。

第一次感受到长大的阵痛,是因为爱因斯坦的走丢。

为了找狗,李玩暴走,搅得一家人不得安生。

为了安抚她,继母又买来一条长相相似的可卡,对着李玩,指鹿为马,说,这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的委屈溢出屏幕:你们大人怎么能这样?明明不是爱因斯坦,明明不是……

大人们的不满也显而易见: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么执拗和乖张?为了找一只狗,你把爷爷推倒在地上甩头而去是几个意思?爷爷奶奶在你心里还不如一只狗吗?

双方的情感诉求出现严重偏差:李玩想要的不是一条狗,而是那只有过情感羁绊的爱因斯坦,比起找回爱因斯坦,她更需要的,是大人们一句真诚的道歉,以及认认真真去寻找爱因斯坦的行动;

而大人们给她的,是更容易操作的“欺骗”,拿钱粗暴的解决,要求李玩回报的,是对自己良苦用心的体谅。

但李玩还是个孩子,此时此刻,该配合你们的演出我视而不见。

两个世界,在少女李玩面前,头一次如此现实地割裂。

3

伴随着爱因斯坦走丢带来的风波,第二只爱因斯坦出现后的变故……这个家庭的矛盾开始千丝万缕地浮上水面,而少女李玩所面对的诸如此类的“割裂感”还太多太多。

13岁,豆蔻年华,站在童年和少年的分界点。

成年人的世界,一点一点地向少女李玩展现狰狞的一面。

被爱包裹着的童年渐渐远去、是非分明的世界一点点坍塌,成年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虚伪:为了息事宁人,让家人里能开开心心吃饭,你要学会笑着接受“一个替代品的爱因斯坦”;

是功利:要学着委屈自己,遵从既定的游戏规则,比如,中考英语很重要啊,哪怕你再不喜欢,也得乖乖地在兴趣班上签个名字。

是服从:懂得“标准”的飘忽不定,学会对“父(强)权”的无条件服从:爸爸在宴会酒桌上端给你的酒,可以喝,但自己私下里,不能放肆,否则会迎来一顿暴打。

是舍弃:明白“圆滑”处事的必要,切割自己的棱角,主动舍弃一些“会惹麻烦”的“不必要的情感”,比如:最后的街头,遇到那只走丢的爱因斯坦,李玩冷漠地转身。

对喜欢自己的,自己也可能喜欢的男孩,冷冷的说“不”。

然后安慰自己: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

放弃的多了,委屈的多了,就慢慢变成了麻木。

当13岁的少女,在一年之间,因为点点滴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让天真一点点的消失、逐渐学会压抑自我、剥离欲望、将身上的个性棱角一点点的切割完……

成长便在蓦然之间驾临。

4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就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这就是导演曹保平的初衷。

他将这个阶段称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

我是看完电影,才真正明白导演这一段话的意思。

剧本非常牛逼,用一个简简单单的找狗故事,牵连起了我们青春期里大量的类似细节和情感心绪,是一个构思精密的成长寓言。

每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能找到类似的映射。

狗是故事的组成部分,也是符号象征。

两只狗:第一只爱因斯坦,温顺体贴,只需要给一点点爱,它会主动讨好你,代表着贴心和美好的回忆,是童年时天真可人的李玩。

第二只爱因斯坦,开始面临突如其来的粗暴对待,学会了叛逆和反抗,是少年的李玩。

只是反抗的下场,第二只爱因斯坦消失了,那个少年天真的李玩也一样。

我们都是被驯狗一样驯服着长大的。

但大人们错了吗?

你很难将所有的错误全部都去归结于“个体”:像片中的父亲一样,他也是由小孩长大的,面对这个残忍的世界,他也有一肚子的委屈,他已经竭尽全力地活到了中年,努力地去做一个好爸爸,好儿子……

但他施诸于女儿身上的粗暴、控制和武断,又确实给女儿带去了可怕的伤害。

但我总觉得,生命是一场自愈的过程,成长也是。

每一个人的长大,都要经历一段痛苦的破壳、脱茧,那是重生一般的阵痛。

而这部片子的意义,恰恰在于精准地、细腻地呈现了这种细微的却深入骨髓的阵痛,让这种“痛”通过精巧的故事构思,得以在大银幕上再一次被观众看到。

电影的意义,不应该是让你看完去痛骂狗日的成年世界怎么样怎么样……

而应该是让两代人彼此看到。

当我们回首来时路,看到当初的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受过哪些委屈,经历过哪些阵痛,个性里有哪些扭曲,面对新一代人时,正好可以修正自己。

做一个更好的大人。

我觉得,这是一部文艺作品,能达到的最好的意义。

#豆瓣8.4也是学院派的曹保平导演目前口碑最好的一部作品#

5

其实距离13岁的年纪已经很远很远。

但依然会被13岁的李玩的痛,打动。

《狗十三》算是一封写给所有从小孩长成大人、经历过成长之痛的中国人的自白书。

我会在女儿进入青春期前给她看这部电影,影像或许比文字更有力量,而我想让她明白的是:

有些现实改变不了;

有些真相你必须明了;

当从被爱包围的梦幻童年,来到少年,一步步窥见成人世界的真实面貌时,不要太局促,不要太慌张,希望你能提早通过这个故事,懂得现实的不美好,但也不要一昔世故。

我们一起,努力修正。

像王菲在《童》里面唱给女儿的那样,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我的爱。

我想,这是新一代的父母比起过去,最让人欣慰的进步。

希望每一对年轻的爸爸妈妈,都能保持这样的初心。

请记得,孩子刚到这个世界时,我们脸上那最本真的笑容:只为生命而绽放。

福利时间

1、

今日推文福利见次条

请移步

2、

上篇推文福利是《老爸岁》观影券

中奖名单如下

妙语poisonsmile

婚礼主持天天向上

3、

还是那句老话

欢迎转发欢迎星标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中国长大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