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白豆蔻历代本草汇言
TUhjnbcbe - 2021/4/14 10:43:00
唐山有没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tinghuli/m/19909.html

白豆蔻

白豆蔻(白扣、白蔻)

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越南、泰国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原植物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临床用名白豆蔻。

《本草图经》: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呕吐,六物汤皆用白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药类法象》:

气热,味大辛。荡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气,宽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气,进食。

《药性赋》:

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滞气,退目中云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汤液本草》:

内容:气热,味大辛,味薄气浓,阳也。辛,大温。无毒。

入手太阴经。

《珍》云∶主积冷气,散肺中滞气,宽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气进食,去皮用。

《心》云∶专入肺经,去白睛翳膜。红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积聚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液》云∶入手太阴,别有清高之气,上焦元气不足,以此补之。

《本草发挥》:洁古云:荡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饮食。《主治秘诀》云:性热味辛,气味俱薄,轻清而升,阳也。其用有五:肺经本经一也,散胸中滞气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温暖脾胃四也,赤眼暴发,白睛红者,用之少许五也。

《本草蒙筌》:味辛,气大温。味薄气浓,阳也。无毒。原出外番,今生两广。苗类芭蕉最长,叶如杜若不凋。开花浅*,结子作朵。生青熟白,七月采收。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散胸中冷滞,益膈上元阳。温脾土却疼,退目云去障。止翻胃呕,消积食膨。

《本草经疏》:白豆蔻感秋燥之令,而得乎地之火金,故其味辛,其气大温,其性无毒。好古大辛热,味薄气厚,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亦入足阳明经。味大辛也,气大温也,宜其主积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也。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简误:白豆蔻辛温,其治在因寒呕吐反胃,其不因于寒及阳虚者,皆不得入。故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药性解》:白豆蔻,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主消寒痰,下滞气,退目中翳,止呕吐,开胃进食,除冷泻痢及腹痛心疼。白而圆满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温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大抵辛散之剂,不能补益,《药性》称其补上焦元气,恐无是理,但不甚刻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误人不少。治寒气神效。肺胃中有火及虚者忌之。

《药鉴》:气热味辛,轻清而升,气味俱薄,无毒,阳也。其用有五:肺经本药,一也。散胸中滞气,二也。除感寒腹痛,三也。温暖脾胃,四也。赤眼暴发,白睛红,用少许即愈,五也。

《景岳全书》:味辛,气温,味薄气厚,阳也。入脾肺两经,别有清爽之气。散胸中冷滞,温胃口止疼,除呕逆翻胃,消宿食膨胀,治噎膈,除疟疾,解酒毒,祛秽恶,能退翳膜,亦消痰气。欲其速效,嚼咽甚良,或为散亦妙。

《雷公炮制药性解》:

白豆蔻,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主消寒痰,下滞气,退目中翳,止呕吐,开胃进食,除冷泻痢及腹痛心疼。炒去衣研用。白而圆满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温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大抵辛散之剂,不能补益,《药性》称其补上焦元气,恐无是理,但不甚刻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误人不少。治寒气神效。肺胃中有火及虚者忌之。

《本草乘雅半偈》:(别录上品)

辛温涩,无毒。

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曰∶豆蔻生南海,及交址,今岭南、八闽亦有,生成已详内。南人采花作果,尤贵嫩者。并穗入盐淹治,叠叠作朵不散。更以木槿花合浸之,欲其色红耳。广中人,入梅盐汁浸令红,曝干荐酒,名红盐草果。初结小者名鹦哥舌。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南人用火杨梅,伪充豆蔻,形圆而粗,气辛而猛,山姜也,入药不可不辨。修事,须去蒂,取向里子及皮,用茱萸,同于上缓炒,待茱萸色微*黑,即去茱萸,取豆蔻皮,及子用之。

曰∶草实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异。入足太阴、阳明腑脏,手少阳三焦则一也。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高八九尺,冬夏不凋,开花浅*色,缀实作朵似葡萄。初生微青,熟则转白,孚圆似白牵牛,仁粒似缩砂。气味辛大温,充肾间生阳,鼓肺气呼吸,宣五谷味,主纳主出者,白豆蔻也。初春抽苗,入夏作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实圆微长,表有皱纹,里肉斑缬似槟榔,无仁有肉,气味辛温,秉刚之用,温中化食,宣五谷五畜味,为养为充者,肉豆蔻也。苗似荻芦,叶似杜若,根似高良姜,二月开花作穗,房缀茎下,嫩叶卷之,初出似芙蓉,微红色,穗头色深,其叶渐开,花渐出,色渐淡矣。亦有*白二色者,实似龙眼而锐,皮色*白,表无鳞甲,壳薄有棱峭,仁粒似缩砂而稍壮,气味辛涩温,宣摄中气,温中,益上焦,受纳水谷,治心腹痛,呕吐,去臭气,宣五谷五果五菜味,为养为助为益者,豆蔻也。开宝名草豆蔻,草物志名漏蔻,金光明经名苏乞迷罗细,郑樵通志名草果。虽非果类,用充茶食,故有草果之称。

(豆蔻,辅中益上,以宣为体,以摄为用。缀实在茎下,亦具有密义,虽与缩砂同归于退藏,至体用则迥别矣。缩砂粒,以摄为体,以宣为用,顺时序之升沉,故用舍自繇。豆蔻,效降肃之聚敛,终属勉强,设久服尽剂,恐反亟夺其生阳,有余于用,不足于体。故尔,唯,遍及上下。用之者,果能各加料简,不唯四种功力判然,即五谷,及饴曲楂之属,亦可比量条分,不致溷乱妄投矣。)

《本草易读》:内容:去皮炒用。

辛,温,无毒,性浮。入手太阴。行气温胃,消食解酒,止呕宽膨,补肺益脾。治噎膈而除

寒疟,疗反胃而收脱气。退白睛之翳膜,除红筋于目。大实者名紫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今广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

脾虚反胃,同拣砂、公丁、陈皮各米炒焦,姜汁丸服。(验方第一。)

小儿虚寒吐乳,同拣砂、甘草、炙草为末,撒口中。(第二。)

食即欲吐,酒末服或嚼服。(第三。)

恶心,嚼服。(第四。)

《本草新编》:白豆蔻,味辛,气大温,阳也,无毒。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非草豆蔻之可比也。

散胸中冷滞之气,益心包之元阳,温脾胃,止呕吐翻胃,消积食目翳。但此物尤难识,铺家多以草豆蔻充之,所以用多不效。总之,必须白者为佳,正不必问真假也。

或问白豆蔻与砂仁相似,用砂仁,可不必用白豆蔻矣,而不知各有功效,砂仁宜用之于补药丸中,而白豆蔻宜用之于补剂汤中。盖砂仁性缓,而白豆蔻性急也。

《本草备要》: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则诸证自平)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经目眦红筋(太阳脉起目眦)。

番舶者良,研细用。

《本经逢原》: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经。散肺中滞气,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古方治胃冷积气,呕逆反胃,消谷下气,宽膈进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呕,蕴热作痛者勿服。

《本草求真》:[批]宣散肺分寒滞,温暖脾胃。

白豆蔻专入肺、脾、胃,兼入大肠。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且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必白睛见有白翳方用。目眦红筋等症悉除。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气薄切忌。故凡用药治病,最宜审谅气味,分别形质,以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竟无分别于其间耳。

《本草分经》:辛,热。肺经本药,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散滞气,消酒积,除寒湿,化食宽膨。

《本草从新》:

内容: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诸证自平。)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经目红筋。(太阳脉、起目。)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证。咸宜禁之。番舶者良。去衣微焙。研细。(胃冷恶心、食即欲吐、白豆蔻三枚、捣细、好酒服。)

《得配本草》:俗呼豆仁

辛,大温。味薄气厚,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经。散胸中滞气,去感寒腹痛,温脾暖胃。治赤眼暴发,去太阳经目内大眦红筋。杨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

舶来者佳。去壳微焙,研细用。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症,皆禁用。

《神农本草经读》:

气味辛温,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开宝》)

《本草便读》:

性热气香。入肺部宣邪破滞。味辛质燥。行胃中止呕除寒。(白豆蔻辛热。气香色白。入肺。理上焦一切寒凝气滞。故又兼入胃腑。散逆气。凡呕吐呃逆等证。因于寒滞者。皆可用之。然辛热香燥之物。阴虚多火者。不可乱投。)

《本草撮要》:内容:味辛热。入手太阴经。功专散滞破积。脾虚疟疾。感寒腹痛。白睛翳膜。目红筋。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治反胃。凡因热受病者均忌。胃冷恶心。食下即吐。以三枚研末酒冲服。

《本草择要纲目》:

大温无毒。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经。

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饮食。温暖脾胃。感寒腹痛。止呕逆翻胃。去太阳经目内大

红筋。别有清高之气。补上焦元气之不足。

《玉湫药解》:

味辛,气香,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降肺胃之冲逆,善止呕吐,开胸膈之郁满,能下饮食,噎膈可效,痎疟亦良,去睛上翳瘴,消腹中胀疼。

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嚼之辛凉清肃,肺府郁烦,应时开爽。秉秋金之气,古方谓其大热,甚不然也。

研细,汤冲。

《饮片新参》:

形色:壳色*白,仁紫,多子结成。

性味:香辣凉爽。

功能:理气开郁,治脘痛,止呕吐,进饮食。

分量:六分至一钱。

用法:生用研末冲服。

禁忌:阴虚内热者慎用。

附注:豆蔻壳,色淡*,味微辛香,理气,宽胸,止呕,力轻于蔻仁。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南海。味辛烈者为好,甚香,可恒含之。其五和糁中物皆宜人:廉姜,温中下气;益智,热;枸橼,温;甘蕉、麂目并小冷尔。

《中药大辞典》

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时除去果皮,取种子打碎。

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须以糯米作粉,使热汤搜裹豆蔻,于灰中炮,待米团子焦*熟,然后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铜。

1.白豆蔻的挥发油有健胃、驱风、止吐等作用。

2.白豆蔻的水煎剂低浓度对平滑肌有兴奋作用,而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呈抑制作用。

3.白豆蔻还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

(整理/吕涵宁)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豆蔻历代本草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