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曲霓裳起再展中原风黄河故事
TUhjnbcbe - 2021/5/14 15:12:00
编者按

“一部*河史,半部河南史。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几千年来,浩浩荡荡的*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随着*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原发展的“*河时代”再次被开启。*河是华夏文明之源,中原是*河文化之魂。鹿鸣新闻特推出《*河故事》专栏,去搜寻遗失的*河记忆,去印证最璀璨的*河文明,去深入挖掘*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春节期间,洛阳博物馆每日限流人。假期头两天,客流量保持平稳。随着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走红,自初三起,该馆客流量大幅增多,每日都达到客流上限,其中有不少游客是冲着唐三彩去的。”洛阳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魏薇说。

“没想到网友的接受度这么高。”在接受采访时,《唐宫夜宴》节目主创陈琳和河南省春晚总导演陈雷表达了同样的意外,但又觉得在意料之中,“让历史‘活’起来,才能和时代产生共鸣。我们‘复活’了历史人物,带给观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自然能引发观众共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洛阳作为大唐‘东都’,清末民初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其中的唐三彩女俑,多取材于唐代社会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妇女姿态自由、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的形象。唐代妇女喜欢装饰,唐三彩女俑诸如额*、眉黛、朱粉、口脂等饰容方法无所不有,发式也新颖多变。女俑的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胸部袒露,身系裙带,表现出当时妇女装饰多样化的时尚,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超介绍。

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她开始思考:如果通过真人舞蹈的形式让这些唐三彩乐舞俑“活”起来,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

从四岁就开始习舞的陈琳十分喜爱中国历史文化。她认为自己和唐乐舞俑是同行,尽管相隔多年,“但艺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当我透过博物馆里的玻璃罩看它们的时候,就像是在和年前的前辈们对话。”于是,陈琳团队便开始了古典舞《唐宫夜宴》的创作。从静态的“俑”到动起来的舞,这是用舞蹈艺术解读和活化文物的一次尝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演员完美地“胖起来”

“我们初衷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家乡文化。拿传统文化形象为创作元素进行编创,用舞蹈来呈现盛唐气象,同时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陈琳说。有了具体的造型感后,她便想为这些女乐官们赋予生命和性格,“这些小姐姐们,有的撅起小嘴,有的在耍弄小心思,都结合了当代人的视觉审美,去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在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群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地去赴宴,这便是《唐宫夜宴》的主题故事。为最大程度还原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陈琳团队对相关文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如何让演员完美地“胖起来”,团队花费了大量心思。

唐人以胖为美,而现代舞蹈演员都很纤瘦。让演员们丰腴圆润起来,成为陈琳团队面对的一大难题。

“最初我们考虑在脸上贴片,但太耗时,就放弃了。”陈琳回忆,为解决这个难题,团队可没少费脑筋做实验。

有一次在化妆师家里做“让脸鼓起来”的实验,中间休息时,化妆师邀请她品尝新疆葡萄。

“葡萄很甜,我就一连吃了好几个,嘴巴都塞满了,当时一下子就来灵感了。赶紧跑到镜子前一看,我的脸鼓起来了。”陈琳讲到这一有趣的过程时,仍能感受到她当时灵感一现的激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葡萄是立体的,让脸型圆润度不够。在化妆师建议下,我们把湿纸巾折叠后塞进嘴里尝试,脸型就呈现出了自然的圆润效果。”

最终,团队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就这样,身着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胖胖的唐乐舞俑“复活”了。

除了这点“负累”,每位演员光头饰就有八件,两斤重的发卡戴在头上,活灵活现的背后着实可不轻松。14位演员一大半都是90、00后,她们决心演好这群女乐官给皇帝伴宴路上的故事。

在陈琳看来,这些乐官都是豆蔻年华,年轻俏皮,舞蹈动作和韵律都要往年轻化上走,“要欢快活泼”:时而低眉顺眼,时而颔首架肘,时而又弄姿扭胯,在列队碎步行进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推挤,反倒显出一派童真谐趣。

《唐宫夜宴》第三段是讲这群女乐官路过一汪湖水,“那时照个镜子并不容易,姑娘们就都挤在湖边整理姿容,这也最见得少女情怀。”其中,吹笛子的独舞,表现了她们在见到皇帝前对家乡故人的思念;而双人琵琶舞,则体现了姐妹情谊;最后集体“照镜子”,则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唐宫号角响起,小儿女态的调皮可爱便要收敛起来,她们排着队走进宫墙,在大殿上表演给皇帝和今天的观众……演出结束,乐官们逐个定格,有位小姐姐回眸一笑。

“我们想表达的是大唐盛世虽已经远去,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过往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的瑰宝。”陈琳说。

探索文化传承的情感共鸣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大家会不会来看?为什么要看?看点在哪?在整台晚会的制作上,我们始终带着这些问题去实践和思考。”河南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从节目编排到后期宣发,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是河南春晚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实《唐宫夜宴》并不是为河南春晚专门创作的节目,也不是首次演出。“上春晚之前,河南广播电视台进行二次包装,利用抠像、三维、AR等虚拟技术。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我们运用了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在陈雷看来,这也是《唐宫夜宴》火爆的一个重要密码。

陈雷表示,除了这支舞蹈的诙谐喜感符合春晚喜庆、温暖、好看的定调外,主要还是基于一个大胆的判断——年轻人未必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看用何种方式去呈现”。

“《唐宫夜宴》中胖胖的乐舞俑们会嬉闹、会嗔怒、会搞怪,俏皮可爱的形象诙谐幽默,打破了传统舞蹈在观众心中唯美、抒情的固有印象。”在陈雷看来,这支舞蹈本身就具备创新的要素。

“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我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时间、地点的变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换,并结合了中国山水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春晚艺术总监李暄认为,正是表达方式的创新,才重新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就具有的巨大魅力。“舞蹈里有国宝,有国风,还有国潮。国宝带国风,国风造国潮,用传统文化引领潮流之风,是传统文化重焕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系列国家级文物宝藏——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唐三彩、《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元素,把《唐宫夜宴》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奇妙夜”。唐俑们“活”了起来,穿行在博物馆的一隅,穿梭在各种文物之间。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看到很多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的显示;一个转身,她们又走入国风韵味十足的山水彩墨中国画中,这里面隐藏着历代名画的影子;再回到池塘边、舞台上、盛唐的宫殿中,感受不同唐俑鲜活的人物个性和大唐盛世的氛围……

网民评价《唐宫夜宴》让自己看到了熟悉的陌生感,“那些小女孩的身影,不就是这个时代正在赶上班早高峰的我们吗?”古今时间线上的关联,也是陈雷认为《唐宫夜宴》的成功之处。

“把趣味性的古代场景还原成今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让古玩和每个现代人的心灵发生碰撞。我觉得这是让传统文化、古代文物活起来的好办法。”陈雷说,河南春晚是让表演者去服务节目内容,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节目观赏中取得情感共鸣。

“出圈”背后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类产品审美水平的提升。河南省春晚执行策划徐娜认为,“文化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在视野、格局、深度上的引领。河南春晚能打出‘王炸’,依托的是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副‘好牌’。‘出圈’的表面是我们在坚持做文化,背后却是寻找文化的观众找到了我们。”徐娜说。

陈雷也坦言,最开心的不是听到别人对节目质量的夸赞,而是听到有人看完节目后,确实想去博物馆转一转。“这恰恰体现了每个人身上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只是需要我们通过创新手段去唤醒。”河南版《唐宫夜宴》引起轰动的背后是国人对文化创新的肯定。

“我们立足互联网思维,运用融媒体手段呈现,事实证明,路子是对的。”陈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仅是一个舞蹈,还加入了国宝、国风、国潮,其实就是想呈现一种‘融’的状态,而‘融’有时候比跨界更难。”

河南艺术的惊艳窗口

在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看来,舞蹈《唐宫夜宴》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久久为功的结果,更是加快推进文旅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的重要成果。

在陈琳看来,舞蹈《唐宫夜宴》根植于厚重肥沃的中原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精品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突出河南、郑州文化特色,从中原文化、*河文化中选取题材、获得创作灵感,在创新创作中继承历史文脉,在继承历史文化中弘扬民族精神,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学中坚定文化自信,是郑州文艺创作的一贯坚持和不懈探索。

作为《唐宫夜宴》的创作单位,自年以来,郑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带领郑州歌舞剧院创作表演的舞蹈作品,共获得国际奖项1个、国家级奖项19个、省级奖项38个。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舞蹈艺术精品佳作,树立了郑州形象,传播了河南文化。

如今,“地方院团、国家水准”让郑州歌舞剧院成为郑州文艺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展示河南精品艺术的一个惊艳窗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宫夜宴》爆红,可以说,我们院三部舞剧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孙书杰感慨道。年,郑州歌舞剧院创排了舞剧《风中少林》,将“少林武术”和舞蹈创新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年创排舞剧《水月洛神》,以曹植的《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洛神传说为依托,与《风中少林》所展现的“动”相映衬,一文一武、动静相宜......

孙书杰说,舞蹈《唐宫夜宴》的编导陈琳,在舞剧《精忠报国》中担任编舞编导,而《唐宫夜宴》的14名舞蹈演员,大多数在《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精忠报国》等三部获得大奖的精品力作中担任重要角色。除了《唐宫夜宴》,由该院编导团队独立创作的舞蹈作品《从*行》《花挑情》《看戏去》《初莲》,先后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当代舞终评及入围文旅部全国舞蹈展演。

“可以说,舞蹈《唐宫夜宴》是加快培养本地文艺人才的成功探索。”孙书杰说。

从立意到呈现,《唐宫夜宴》没有一股“推给你看”的自顾倨傲,却带着几分“邀你同赏”自信喜悦。除了5G+AR技术将虚拟与现实无缝对接所营建的美轮美奂,以及将中国古典舞做当代演绎的守正出奇,观众更看到了一种久违的舒展,好整以暇且优哉游哉。从14位饰演唐朝女乐官的演员们身上,见得盛世应有的雍容气度,以及小儿女情态合该的俏皮可爱。更见得对节日节目欢乐属性本真的因循,和对“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传播规律的尊重。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唐宫夜宴》的爆红,彰显了*河历史文化主地标郑州“华夏之根、*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魅力,也是努力讲好新时代*河故事,建设惠泽民生的文化旅游幸福河,在推进中原出彩、中部崛起、*河战略中奏响了文旅发展的时代最强音,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艺术,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了“文化力量”。

行“晋”*河风物故事辉映千年文明

*河故事往古有奇巧人善雕“核舟”,今有妙艺人以葫芦刻画

*河故事期指尖翻飞塑泥人形真意浓动心神

*河故事回愿为瓷甲倾心血窑火凝珍定梦圆

*河故事顾

来源:光明网、人民日报、东方今报

程序编辑:孙燕丽

审核:董海燕

终审:张富领

投稿邮箱:shidaibaogao

.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曲霓裳起再展中原风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