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这在战国就比较流行。《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就都出现过“黔首”这个词。“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里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除此之外,百姓还被称为庶民,庶也即众多的意思。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遭遇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好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甚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的年龄往往不以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时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为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未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来源:网络
监制/徐遥 责编/郭慧 编辑/武淳 制作/付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