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TUhjnbcbe - 2021/5/23 17:39:00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医院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5.鲁宾逊漂流记(节选)

一、作者简介

笛福(-):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罗克查娜》等。

二、我会写组词

惧:jù(畏惧、惧怕、临危不惧)

凄:qī(凄凉、凄惨、凄风苦雨)

寞:mò(寂寞、落寞、不甘寂寞)

宴:yàn(宴会、喜宴、宴请)

霉:méi(发霉、倒霉、霉菌)

籍:jí(国籍、书籍、籍贯)

聊:liáo(无聊、聊天、闲聊)

乏:fá(缺乏、疲乏、人困马乏)

栅:zhà(栅栏、栅子、竹栅)

控:kòng(控制、自控、控告)

贷:dài(贷款、信贷、责无旁贷)

剔:tī(剔除、挑剔、晶莹剔透)

袭:xí(袭击、偷袭、侵袭)

覆:fù(覆盖、覆灭、覆水难收)

三、多音字

泊:bó(停泊)pō(湖泊)

畜:chù(畜生)xù(畜牧业)

圈quān(圆圈)juàn(圈养)

四、近义词

畏惧——恐惧凄凉——凄惨寂寞——落寞

改善——改进忧郁——郁闷处境——环境

失望——绝望救援——救助对付——抵挡

野蛮——粗野安慰——宽慰流落——流浪

简陋——粗陋郑重其事——一本正经

缺乏——缺少天涯海角一一天南地北

五、反义词

畏惧一一勇敢危险一一安全野蛮一一文明

倒霉一一幸运淡忘一一回忆寂寞一一热闹

简陋一一豪华忧郁一一开朗凄凉一一热闹

安慰一一责备麻烦一一方便缺乏一一富余

苦闷一一愉快天涯海角一一近在咫尺

闻所未闻一一司空见惯

六、理解词语

梗概:大略的内容。

畏惧:害怕。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木筏:用长木材结成的筏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畜养:饲养(动物)。

淡忘: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

叛乱:叛变作乱(多指武装叛变)。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多用于否定式)。

萦系:记挂;牵挂。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七、句子解析

1.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

这句话描写了无名荒岛上无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预示着鲁滨逊将要面临严酷的生存挑战。

2.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当意外来临时。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也没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而是很快接受了现实。“想办法”说明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行动起来应对困难。

3.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天过下去。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人们从未听说过,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外,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失望,是他在岛上住下去的关键。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

4.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逊的孤寂和无奈。

八、问题归纳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2.鲁滨逊是怎样解决吃饭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

鲁滨逊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麦子,使自己有奶喝,有肉吃,还有了粮食。这些描写反映出鲁滨逊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人,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的人。

3.鲁滨逊为什么会给这个野人起了“星期五”这样奇怪的名字呢?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为“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有关。从后文可以看出,他记得自己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上岸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柱子上刻斫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4.鲁滨逊在柱子上刻上岛时间、自制日历,说明什么?

说明鲁滨逊有着丰富的航海知识,能细心地根据自然现象推测时间和确定自己的位置,用刀刻斫痕的方式来记录时间,并把记时间的大柱子立在自己上岸的地方,以便经过此处的船只能够发现。足以说明鲁滨逊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5.鲁滨逊“坏处”和“好处”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心态的对比:想到坏处无奈,想到好处欣慰。鲁滨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现实,能够知足安命,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找到安慰和满足,从而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概括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

第二部分(10-19):写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十、课文主题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鲁滨逊克服了很多困难是缺乏本子、笔和墨水,于是他通过用刀子刻痕来记录日期;二是缺乏铲子、鹤嘴锄、铁锨等工具,于是他用笨拙的方法来建造房子;三是孤独,有一条狗和两只猫陪伴他,靠找事情做来排遣寂寞。

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是忧郁而寂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开始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如实记录下来,通过好处与坏处的对比,找到了值得宽慰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通过鲁滨逊在岛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积极的人。

选做: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妈妈去外地出差十几天了,我感觉生活学习乱了套。

坏处:1.早晨没有人喊我起床。

2.中午只能在学校吃食堂。

3.家庭作业没有人帮我检查。

4.双休日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像以前一样跟妈妈去游乐园。

5.好久没有吃到妈妈包的饺子了。

好处:1.每天晚上自己定好闹钟,早晨闹钟一响赶紧起床。

2.跟同学们在一起吃饭挺热闹的。

3.写完家庭作业自己检查一遍,比以前细心多了。

4.双休日在家里阅读名著。

5.自己动手包了一次饺子,虽然包的饺子不好看,也没有妈妈包的饺子好吃,但是心里很高兴。

妈妈不在家的日子,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我开始变得独立起来,收获还是很大的。

6.骑鹅旅行记(节选)

一、作者简介

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女文学家,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从小就爱听祖母讲古老的庄园故事,这对她后来的写作起了很大作用。在一所女子学校担任历史、地理教师时,她开始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骑鹅旅行记》是她唯一为儿童而写的长篇童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二、多音字

冠:ɡuān(鸡冠)ɡuàn(冠*)

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

挣:zhèng(挣脱)zhēng(挣扎)

三、近义词

估计——估量仍然——仍旧幸好——幸亏

障碍——阻碍忍受——忍耐缘故——缘由 

和善——善良后悔——懊悔捣蛋——捣乱

示弱——认输锋利——锐利照样——依旧

一丝不动——纹丝不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头晕目眩——头晕眼花

四、反义词

精心——粗心弱小——强大断定——怀疑

和善——凶恶光滑——粗糙舒服——难受

一模一样——截然不同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一清二楚——模糊不得

五、理解词语

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形容被事情繁琐弄得不知所措。

乌合之众: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乌合,像乌鸦那样聚集。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恼怒:生气,发怒。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混乱:没条理,没秩序。

报应:佛教用语,原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来多指种恶因得恶果。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漫游:随意游览。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能解决问题。

九牛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量。

六、句子解析

1.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无济于事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他觉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去找小狐仙讲和。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站在闭目镜子前怪样子不会消失,引出下文找小狐仙过程中发生的事。

2.院子里的鹅和鸡立即掉过头来盯着男孩,并发出六一阵使人无法忍受的咯咯声。公鸡叫道,“他活该,咯咯里咕,他扯过我的鸡冠!”

立即”“盯着”写出了鸡和鹅听到尼尔斯名字时的强烈反应;从公鸡的话语中可看出尼尔斯以前是怎样淘气地捉弄他们,也表现出公鸡此时的幸灾乐祸。

3.男孩感觉到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肉皮,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上。他拼命地喊着救命。

说明男孩习惯了欺负猫,总是扯它的尾巴。愤怒使男孩早已忘记自己变成拇指大小之后是多么弱小无力。在被猫扑倒在地,前爪按住胸口,大嘴对准咽喉之后,又害怕猫要了他的命,所以大喊救命。说明男孩此时已经被吓坏了。

4.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

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头牛吼声的巨大,也表现了牛见到尼尔斯时强烈的愤怒之情。

5.五月玫瑰在她们中间年纪最大、最聪明,现在也最生气。“你过来,”她说,“你做的事都应该遭报应了。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脚绊倒她,你多次气得她站在这里流眼泪!”

五月玫瑰举出具体的事例,说明她不仅不满尼尔斯昔日欺负自己,也为尼尔斯捉弄妈妈的荒唐行为感到气愤。既表现了五月玫瑰的善良,也表现了尼尔斯的顽劣。

七、问题归纳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尼尔斯变小后的模样的。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男孩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的模样,而是通过间接的对比描写来表现的。如“他还够不到锁”“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这样描写可以让读者对尼尔斯的小有着具体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尼尔斯对猫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刚看到猫时,尼尔斯亲切地称呼他“亲爱的猫咪”,因为他想从猫的嘴里问出小狐仙的住处。当被拒绝以后,尼尔斯对猫的态度十分粗暴,甚至还想去揪猫的尾巴。当他被猫轻松地按到地上教训之后,他对猫感到了恐惧。最后被猫放过时,尼尔斯对待猫的态度是羞愧的。

3.接下来,尼尔斯又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尼尔斯溜进了牛棚,三头牛也都对他不客气,这时男孩意识到过去对他们不好,现在后悔了,但是牛们依然对他非常凶,他担心牛会挣断缰绳,所以赶紧溜了。

4.但是牛都不听他说话。她们吵闹得非常凶,他真担心哪头牛会挣断缰绳,所以他觉得还是趁早溜掉为妙。这句话中的“溜”改为“跑、逃”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溜”是悄悄溜走的意思,一方面表明尼尔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以前行为的错误,并感到羞愧的心理;另一方面写出了现在牛都不理他,他只能灰溜溜离开的狼狈情态。如果将“溜”改为“跑、逃”,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从尼尔斯和动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尼尔斯没有变小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尼尔斯和动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尼尔斯曾经扯过公鸡的鸡冠,揪过猫的尾巴,用各种方式捉弄三头牛,把母亲挤奶时坐的小凳藏起来,用脚故意绊倒母亲等顽劣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尼尔斯是一个调皮捣蛋、惹是生非、顽劣自私的孩子。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尼尔斯发现自己变小以后想去找小狐仙讲和。

第二部分(5—29):尼尔斯想寻求动物们帮助找到小狐仙,可是谁都不愿帮他。

第三部分(30—48):男孩尼尔斯在墙头上听见家鹅和大雁的对话,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扑上了即将飞走的雄鹅。雄鹅载着尼尔斯飞到了高空,离开了家园。

九、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写了喜欢虐待动物的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狐仙变成大拇指般大小后受尽动物们的嘲笑、恐吓和追逐。后来,,后来,尼尔斯被雄鹅带到了天上,开始了骑鹅旅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曾经喜欢虐待动物、喜欢搞恶作剧的男孩的形象。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材分析:

选文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课文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

(-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曾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主要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百万英镑》《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之一。

作品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追捧。大获成功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年),被后人推崇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还原了19世纪中后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该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人物介绍:

汤姆·索亚

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阿姨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汤姆骨子里具有冒险风格,他会约上小伙伴们去做海盗。汤姆也足智多谋,他和哈克一起破坏了杀人犯乔埃的阴谋,最终让坏人恶有恶报。

哈克贝利·费恩

圣彼得斯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不会照顾哈克。但是哈克却心地纯良,他不受约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寡妇收养。

波莉姨妈

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平时戴个老花镜,但是看人的时候喜欢从镜框上看,不通过眼镜看人。对于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莫夫·波特

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印第安·乔埃陷害,被诬陷为杀人凶手,后由于汤姆的勇敢作证才得以洗脱罪名。

印江·乔埃

印第安人,阴险狡诈,在与莫夫·波特一起帮鲁滨孙医生盗墓时杀死了医生,并把罪名嫁祸给了莫夫·波特,但最终因贪财而饿死在山洞里。

贝琪

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她有一双蓝眼睛漂亮迷人,一头金发编成两条长长的辫子,上穿白色衬衫,下穿绣花灯笼裤。

多音字:

奇:qí奇怪jī奇数

假:jiǎ假如jià假期

划:huá划船huà计划

结:jié结局jiē结巴

近义词:

渐渐——逐渐哀悼——悼念

仍旧——仍然寻找——寻觅

宽阔——宽敞疲乏——疲惫

警告——告诫兴奋——激动

反义词:

永远——暂时悲伤——欢乐

喧嚣——宁静迎接——欢送

宽阔——狭窄兴奋——沮丧

理解词语: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①形容声音杂乱;不清静。②叫嚣;喧嚷。本文是第一种意思。

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②比喻夸大地形容。本文中指汤姆夸大地形容自己的历险经历。

①原指留声机,后来也指收音机。②比喻话多的人。话多的人开始没完没了地说话叫打开话匣子。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一句接着一句,说个不停。

指衣服破烂不堪。

(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词语搭配:

(疲惫)地呻吟(无言)的深愁

(热心)的听众(动人)的情节

(滚滚)地流着(疯狂)地大嚷大叫

(荒唐)的故事(稀奇)的历险经过

课内词语:

祈祷呻吟敞篷吹嘘稍微

惨白欣喜若狂滔滔不绝

句子解析:

1、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哐啷哐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找到他们了!”

这一夸张描写,表现了小镇上的人们为汤姆和贝琪的归来而高兴的心情,与上文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由悲转喜,充满了戏剧色彩。

2、在孩子们回来后的半个小时,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同时还使劲握住撒切尔太太的手,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从中感受到人们此时高兴的心情,这种高兴、激动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所以他们有话“想说又说不出”,只剩下喜悦的泪水了。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人们因为两个孩子的失踪而感到悲伤。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两个孩子脱险归来,人们欢庆并探望孩子,汤姆向人们讲述在洞中的经历。

第三部分(6~16自然段):汤姆身体恢复后探望哈克和贝奇,得知洞口被封后告诉法官印江·乔埃在洞中。

课文主题:

这段选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汤姆不安于现状、喜欢冒险的天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探索、积极乐观热心善良的“顽童”形象,赞扬了他敢于冒险的精神。

问题归纳:

1、为什么要具体描写贝琪的表现?

贝琪的表现反映出他们已经极度饥饿和疲乏,贝琪的意志已经彻底垮掉了,所以“愿意死掉”。但是汤姆一直在想方设法鼓励她要勇敢地活下去,如果没有汤姆,她真的会死掉。这也从侧面衬托出汤姆的坚强和勇敢。

2、你怎样理解当有人用“嘲弄的口吻问他是否还想再去那个山洞走一趟”时,汤姆说“他不会在意的”?

嘲弄汤姆的人认为,经历过这次危险之后,他一定不敢再去做冒险的事情了。但汤姆却毫不在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爱冒险的孩子,不会被一次困难吓倒。

3、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汤姆·索亚是一个机智勇敢,重情义,爱冒险,同时又调皮捣蛋的孩子。

语文园地二

一、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我知道: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还能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扩大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缩小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范句示例:

①饿……我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

②安静……山林里可真静啊,静得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③厚……他的眼镜片厚得像块砖。

④盼望……我的眼睛就望穿了,想着出差在外的爸爸赶紧回家。

⑤喜欢……我喜欢你,我喜欢你到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油。

二、日积月累

第1句:想要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第2句: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告诉我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第3句:听完对方讲的话,比读了十年书还要有用。比喻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短,但受益很大。

第4句: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第5句: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声音。意思是对某些事物接触多了,时间长了,就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课外知识拓展:

13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jī]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20岁:弱冠之年。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50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