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试解孙策与周瑜ldquo总角之好r
TUhjnbcbe - 2021/6/2 18:00:00
北京白癜风费用大概多少 http://m.39.net/pf/bdfyy/

“总角之好”,是孙策对自己与周瑜关系所作的评价。

该评价记载在《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里:“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大致意思是说,周公瑾是才智出众并具有特异才能的人,与我是儿童时期的好朋友,有骨肉亲情的情分。

中平元年(年)*巾*起义,中郎将朱儁奏请孙坚担任佐*司马。孙坚只得把家眷留在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便率领一千多名士兵,跟随朱儁南征北战。在寿春的少年孙策,已是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了。与孙策同龄的周瑜,慕名从庐江郡的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赶到寿春拜会孙策,俩人一见如故、推诚相待,孙策带上周瑜去见自己母亲。周瑜则邀请孙策一家人从寿春迁居舒县,与自己住在一起。孙策一家人来到舒县后,周瑜将自己的一座大宅让给孙策他们居住。

上述记载,就是孙策与周瑜“总角之好”的故事。由于史书记载过于简洁,有三个问题还需厘清:一是周瑜是哪年去寿春拜访孙策的?二是孙策在周瑜家住了多长时间?三是少年孙策的名声从何而来?

一、光宗耀祖,周瑜有意结交孙策

上网搜“总角之好”,大致有以下内容:总角之好,汉语成语,意思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总角,是古人对孩子幼年时的一种泛称,一般八岁到十四岁的未成年时期都可以被称为总角。因为古代孩子没长大的时候喜欢把头发梳成两个小角似的模样,总角之称也就是这么来的。总角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之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据《舒城县志》记载,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年),孙坚起兵讨董卓,徙家于舒①。这种说法与孙策所说的,他与周瑜系“总角之好”情形不符,公元年,孙策16岁了。

我的观点是,周瑜去寿春拜访孙策的时间段,应该是中平元年(年)之后,中平四年(年)之前。可以这样说,孙策到寿春年后,结交了当地一些知名朋友,名声日益传扬,周瑜才慕名到寿春拜访他。当时孙策和周瑜的年龄在十二、三岁之间,符合“总角之好”的说法。

周瑜见到了孙策,还拜见了孙策母亲,为了解决孙策一家人在舒县居住问题,周瑜特地让出路南大宅院供孙家居住。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所谓“升堂拜母”,就是到对方的家里去拜见对方的母亲,也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或者结为异姓兄弟的一种仪式。什么叫做“有无通共”,就是互相帮助接济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这种不分彼此的状态。

有必要补充说明一点,庐江郡,楚汉之际设郡。庐江周氏原本汉初自汝南郡分出的又一支著名周姓望族,这支周氏两汉开始露头角,成为当地望族。周瑜曾祖父周荣,任过东汉章帝、和帝两朝的尚书;其子周兴,安帝永宁年间曾拜为尚书郎,为帝王之喉舌。周兴之子周景,是周瑜的从祖父,字仲景,曾两拜尚书,官至太尉,卒后,追赠安阳乡侯;周瑜的从父周忠也官至太尉。换句话说,庐江周氏三世两太尉,如此门楣,称得上是豪门士族了。

周瑜的父亲周异也曾官至洛阳令,由于周异早逝,相比而言周瑜这一分支在家族的影响力较弱。为此,少年周瑜志向远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这就有了结交能人异士、社会名流,以光宗耀祖。

二、抱团取暖,孙氏与周氏相扶持

中平三、四年(年、年)间,周瑜去寿春拜访了孙策,接下去要说的是第二个问题,孙策一家人何时到舒县居住,他们又居住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重要吗,很重要!这关系到孙氏家族与周氏家族是否存在相互协助的问题。

据《三国志?孙策传》中记载,“(孙)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而在《三国志?周瑜传》中却记载,“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

这两段记载虽然都说,是在孙坚“兴义兵”的时候,孙策搬家到了舒县,但是《三国志?周瑜传》明确是说,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家人才搬到舒县的。也就是说,孙家搬到舒县的时间应该是初平元年(年)之后,这也是《舒城县志》记载,孙坚起兵讨董卓,徙家于舒的时间由来。

然而,在《三国志?孙策传》中,说孙策家人是从寿春搬家到舒县的。再结合《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可得出孙策一家人从寿春搬家到舒县居住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平元年(年)之后,中平四年(年)之前。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解释《三国志》孙策传与周瑜传在孙策搬家时间上的矛盾呢?有一种可能,是孙策两次搬家到舒县居住。还真有这种可能,这是因为孙坚曾担任过长沙太守。

我的观点是,《三国志?孙策传》中的“坚初兴义兵”是指,孙坚跟随朱俊讨伐*巾*的时候后,孙家第一次从寿春搬家到舒县,时间是中平三、四年(年、年)间。孙策一家人到舒县后,周瑜就是将自己的位于道南的大宅子让给孙策居住。

据《资治通鉴》记载,中平四年(年)冬,十月,长沙郡(今湖南长沙)的区星自称将*,聚众万余人,起兵反汉,攻打郡县。东汉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以剿灭区星叛*。孙坚到达长沙,施设方略,身先士卒,一月之间,即将区星叛*讨平。孙坚因其功被封为乌程侯。孙家人就将家从舒县搬到了长沙,孙策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中平六年(年),董卓入京独掌朝*。初平元年(年)孙坚响应号召,决定起兵反对董卓。孙坚离开长沙北上,其家人再居住长沙就不是很合适。于是,在孙策建议下,孙坚拍板决定,孙家再次前往舒县,居住在周瑜家。这就有了《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

如果说中平三、四年(年、年)间,孙策听众周瑜安排到舒县居住,是出于两个年轻人相互倾慕之情;那么到了初平元年(年)孙策一家人第二次到舒县居住,则应该是由孙氏家族掌门人孙坚与周氏家族掌门人,比如周瑜伯父周尚等人决定的。董卓道行逆施,关东豪强纷纷起兵反抗,孙坚也决定起兵。周氏家族接济孙坚家人,说明他们有共同的*治理想与抱负,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孙坚北上抗击董卓,周氏家族为其提供银两或兵卒,但是能为孙坚解决后顾之忧,这就是对孙坚的最大支持。

孙坚决定北伐董卓时,将家属留在舒县,托付给周氏家族,似乎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得出,孙坚与周氏家族掌门人等在周瑜到寿春拜访孙策前,他们可能就相识,且关系很好。周瑜到寿春拜访孙策的背后,可能是两个家族都在考虑在乱世里有必要抱团取暖,相互扶持。

三、整合营销,打造孙策品牌效应

在解决周瑜拜访孙策的时间及孙策曾两次在舒县居住之问题后,有必要解答少年孙策为什么能在寿春短短的时间里,会有如此名声的问题,这在史书上仍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大致能得出结论孙策的名声,是他父亲孙坚一手策划的。

第一、孙坚对孙策寄予很大的期望。俗话说,世上父母无不望子*,望女成凤。只不过许多父母对自己孩子有期望,却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这也是许多父母期望落空的原因之一。孙坚对长子孙策的培养,既有明确的目的,更有清晰的目标,这可从孙坚给他与正室吴氏所生的四个儿子命名中看出看出端倪:

孙坚希望孙策“掌符”,执孙家之牛耳,为家族策划未来。孙策,字伯符。“策”,从字面上看为“策略”或“计谋”,也可引申为“策划”或“规划”;“符”,是指虎符。虎符,中国古代帝王调兵用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两半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给带兵将帅。调发*队时须持符验合,作为凭证。战国到隋代盛行,唐代改用鱼符。

孙坚希望孙权成为家族的智囊。孙权,字仲谋。孙权的“权”,不作“权力”或“大权”名词用,而是作为一个动词,表达的是“权衡”之意,即一种能够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决断力;字仲谋之“谋”,也作动词用,即“能谋善断”。

孙坚希望孙翊和孙匡成为辅佐性人物。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翊”和“匡”同样是动词,就是“辅助、辅佐、匡扶”的意思;再说他们两人的字,一个是“弼”,一个是“佐”,就是左辅右弼,体现帮助或辅佐之义。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孙坚希望孙策在战略上能为家族把握全局,善于谋划;孙权在战术上权衡利弊,赢得时机;期望孙翊、孙匡能成为孙策的左膀右臂,共同成就孙氏家族的千秋霸业。

第二、孙坚给了孙策最好的教育以及最佳的人脉资源。对孙策有个明确的定位后,孙坚自然要为孙坚提供最好的教育,将孙策培养具有文武双全的领袖型人物。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说,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人按照其品行、爱好、才干等形成团体。据此就有了,要想了解一个人,就有了去看他的朋友之说。孙策的好朋友周瑜,就是文武双全的儒将,从中可反衬出孙策的内在素养,这也是孙策与周瑜之所以惺惺相惜的原因所在。

与此同时,孙坚通过家族、同乡、师友等社会关系网为孙策营造了广泛的地域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此,有人曾提出周瑜与孙策的交往,原本就是双方家长安排的。这一说法虽缺乏相关史料佐证,但是只有十二、三岁的孙策没有干出经天纬地的业绩,则能在淮泗地区赢得巨大的名声,其结论就是有人刻意营销的结果。谁为孙策刻意营销?当然是他的父亲孙坚。

晋人裴启著作《裴子语林》(亦称《裴启语林》)里,有则《英雄忌人》故事:

十四岁的孙策在寿阳拜见袁术。刚到不一会儿,有人通报:豫州刘备来了!孙策就马上起身要走。袁术好奇:“刘豫州来,你就要走,他和你有什么关系?”孙策说了一句让人颇值得玩味的话:“不,英雄相忌。”说完就告辞往外走。此时,孙策从东面台阶往下去,刘备从西面台阶走上来,两人只是互相观察而已。此时,孙策知道对方是刘备,但刘备并不知道孙策在此。非常微妙的是,刘备只是看到了孙策走路的姿势,竟然就不再往前走了③。

事后怎样?没有记录。这则故事不见于正史,在中平六年(年)前后,刘备拜见袁术的可能性不大,而作为与袁术同朝为官的孙坚长子孙策,拜见袁术还是有可能的。后来袁术还曾上表任命孙坚为破虏将*,领豫州刺史,孙坚领*出征,袁术在后方提供粮草补给。

孙坚为孙策所作的营销,是成功的。这可从孙策在淮泗地区结交了一些世家大族与儒学名士,就是证据。比如,文臣有张昭(彭城人)、张纮(广陵人)、秦松(广陵人)、陈端(广陵人)、胡综(汝南固始人)等,武将有周瑜(庐江舒县人)、吕范(汝南细阳人)、蒋钦(九江寿春人)、周泰(九江下蔡人)、陈武(庐江松滋人)等。

第三、孙策是孙坚内定的接班人。首先,孙策是孙家长子;其次,从孙策能顺利执掌父亲孙坚留下的旧部,且舅舅吴景、堂兄孙贲、老将朱治、程普、*盖、韩当等都愿意听从孙策的指挥,就可推测出孙坚在生前就明示过,孙策就是他的接班人。再者,从孙策对孙权的刻意培养,也可以看出他是在有意模仿父亲孙坚的做法。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孙坚去世后,孙策在江东开创事业,孙权经常跟随着他的身边。……每次宴请聚会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都将是你的部属。”孙策为什么会说出“这些人,都将是你的部属”,这样莫名其妙的话呢?

是否有这种可能,在孙坚在世时,他在会见其部下时,经常当着部下的面对孙策说,“这些人,都将是你的部属。”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有样学样。当然,孙策要比父亲孙坚做得更好,那就是孙策让十五岁的弟弟孙权出任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县长,有意识让孙权从*。

综上,孙策和周瑜这两个心怀梦想的少年,惺惺相惜,共同演绎了精彩无比的“总角之好”的大戏:为此,孙策开创了孙氏家族的百年大业;周瑜亦让庐江周氏在东汉末期家族声望达到了顶峰。

四、总角之好与年龄指称词

汉语成语“总角之好”,意思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总角”一词,语出《诗经》。比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大致意思是,回想少时有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竟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又如,《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大致意思是,漂亮孩子逗人怜爱,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几天没见面,忽然就头戴冠帽已成年。)古时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古代表示儿童的用语很多,比如,7岁(女),髫年;8岁(男),龆年;10岁以下,*口;10岁,幼学;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3岁(男),舞勺之年。这些年龄用词,形成了古代汉语很有趣的现象,故年龄用词就形成了一个专门名词——年龄指称词。

年龄指称词是专门用来指称年龄的词,一般可归纳为借代型、隐喻型、字迷型、白描型、衍生型、综合型等基本类型。透过蕴涵于年龄指称词中的传统文化事象与民族文化心理,可以窥见汉语深厚的文化意蕴。

譬如,以词指称具体的年龄数字,不仅更能生动形象地体现该年龄的特征,而且可以大大丰富表达的整体语义。以“弱冠”为例,它除了可表明二十岁这个年龄数字之外,至少可以隐含几层信息:20岁的人尚弱(即尚未发育健全的人);成人礼自古有之;20岁男孩举行加冠礼之后预示成人的开始。不仅如此,年龄指称词的运用,往往可以使表达变得含蓄隽永,端庄典雅,而这些也正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有效表达②。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一日于丽水)

附:古语年龄部分用语摘录:

(一)童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未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4~8岁: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

7岁(女):髫年;

8岁(男):龆年;

10岁以下:*口;

10岁:幼学;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3岁(男):舞勺之年。

幼年泛称: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二)少年:

15岁:志学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16岁(女):待字闺;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二八;

15岁或15岁稍上的年岁:成童;

15~20岁:舞象之年、束发;

18岁(女):二九;

20岁(男):弱冠;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已到出嫁年龄:摽梅之年。

(三)中年:

30岁(男):而立之年、始室、有室;

30岁(女):半老徐娘;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岁:开六;

54岁:六九年。

(四)老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

61岁:还历、华甲、开七;

64岁:破瓜(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

71岁:开八;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望八;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望九;

99岁:白寿;

60岁以上:耆老

80岁以上:大耋;

老年人:皓首(白首)、龙钟、潦倒之年。

(五)百岁以上:

岁:期颐、上寿;

岁:茶寿;

岁:花甲重开;

岁:古稀双庆。

注:①转引于钱征《周瑜与巢湖》,年第9卷第5期巢湖学院学报。

②吴言明《汉语年龄指称词的类型及文化意蕴探析》,年5月第35卷第3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③《裴子语林·英雄忌人》记载:孙策年十四,在寿阳诣袁术。始至,俄而外通:“刘豫州备来。”孙便求去。袁曰:“刘豫州何关君?”答曰:“不尔,英雄忌人。”即出,下东阶。而刘备从东阶上。但转顾视孙之行步,殆不复前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试解孙策与周瑜ldquo总角之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