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金陵十三钗》
丨12丨16
导演:张艺谋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
类型:剧情/战争/历史
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年被日*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人和伤兵,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01
充斥人性的剧情
妓女替代学生去赴宴这是影片的中心内容,也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妓女作为阶级的底层,是堕落卑贱的代言词,而女学生纯洁嫩稚。在妓女门刚进教堂时候,女学生们是不屑是鄙视,无论怎样都觉得妓女是风骚是肮脏的,可是最后这群知识分子却需要下贱的妓女去挽救,这本身就很讽刺。就像约翰在敲打装酒木箱时候发出的困惑,“我们这是在干什么?不是说人生而平等么?”而乔治也只能说“我们也没办法啊”。为什么让妓女代替学生?而为什么除了约翰发出困惑之外大家都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妥,妓女的命更贱么?纵使学生应付不了日本*,纵使学生们应该受到保护,可是妓女们难道就不应该受到保护么?她们放在天枰上是一样的。这是人性的冲突,在必须牺牲一个的时候该牺牲谁,这是张艺谋为我们提供的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平时看过太多慷慨赴死的情景,但是小蚊子在将要上车时候的反悔,眼前不由一亮,在死亡面前人人都会害怕,况且她们只是一群年轻的女人,她们的害怕才是她们此刻最真实的本性。
02
充满对比的色彩
张艺谋的作品像《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等总是会出现一个红衣女子,大红色是他电影的一大亮点。《金陵十三钗》中开篇就是灰茫茫的一片,让人分不清方向,有人说张艺谋既然那么喜欢红色,为什么不用血红作为开篇。血红确实能给人带来很大震撼,但是这灰茫茫的一片更加符合当时国人的心理,心慌、茫然不知所措。
在影片前部分的色彩都很暗淡,服饰都是朴素的黑灰色,然而当十三钗出场的时候,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这些女人身上,李教官的瞄准镜,乔治的门缝、学生的偷窥,都注视着这群衣着鲜亮的女人身上。十三钗的风情也是通过这鲜艳的衣服显现的,玉墨的绿色是这些颜色中最亮眼的颜色。她们就像一江春水般融化了那冰冷的黑灰色;而当十三钗住进原来学生们躲避的地窖的时候,地窖和教堂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学生们自己说的那样“那又暗又臭的地窖变成香的了”。在拍地窖的时候用的是暖色调,颜色十分耀眼;而教堂里面用了是冷色调,蜡烛微弱的光线、玻璃那生硬的反光、还有冷冷的月光。但在影片最后,十三钗换上了学生们的衣服的时候,地窖的色调也变成黑白的,预示着这个时候学生和十三钗的隔阂完全的消失了,如果说之前学生和妓女之间存在矛盾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感觉她们已经融为了一体。
03
悲惨写实的长镜头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一个堪称经典的长镜头,时间将近有2分半,也就是香兰和豆蔻回去拿东西被日本兵追赶的那部分。从她们相遇日本兵到躲了起来,刚让我们缓了口气时却发现豆蔻的琴弦掉了,再次被日本兵发现。接下来继续逃跑、上楼、中弹、跳水,这里摄影机要用到推、拉、移、跟等运动拍摄方式,完成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豆蔻香兰的害怕,暗暗为她们捏一把汗,为她们着急,希望日本兵追不上他们。对,这就是长镜头所带来的真实感,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给人绝对的真实感,而这个真实感也给我们带来了紧迫、刺激感。但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豆蔻依然要回去找琴弦,她并非不害怕,可是她为了在浦生生命最后一刻,谈一首完整的琵琶曲给他,听全然不顾这些。当然,豆蔻的结局是悲惨的,张艺谋用悲惨写实的方法给我们展示出让人难忘的场景,最后约翰带回了那带血的琴弦。
possible影视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