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山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
TUhjnbcbe - 2021/8/11 15:30:00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

高三一模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就是相思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相思豆中含有很强毒性的毒蛋白――-相思子毒素蛋白。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由4部分组成,即34个氨基酸的前导信号序列、个氦基酸的A链、个氨基酸的B链以及连接A、B链的14个氨基酸的连接肽。经过相应细胞器的加工,最后形成含有个氨基酸的相思子毒素蛋白,加工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个水分子

B.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均能对该前体进行包括切除在内的加工

C.据图分析液泡中含有相应的酶,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D.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由图可知,相思子毒蛋白前体含有的前导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切除,后通过囊泡运输止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中切除连接肽,再经囊泡运输止液泡,最后经由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据此分析作答。

A、多肽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故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水=(34+++14)-1(最终为1条肽链)=个,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在内质网中加工后可将前导信号序列切除,再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切除连接肽序列,故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均能对该前体进行包括切除在内的加工,B正确;

C、液泡内含有色素,但一般不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且据题图无法得出液泡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结论,C错误;

D、囊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液泡之间进行流通的方式,也属于生物膜系统,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2.萤火虫尾部发光器能发光的机理如图所示。ATP快速荧光检测仪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酶等物质,用来快速检测食品表面的微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细胞中储存大量ATP为生命活动供能

B.ATP快速荧光检测仪只能检测是否有微生物残留,不能检测数量

C.ATP快速荧光检测仪既可以检测残留的需氧型微生物,也可以检测厌氧型微生物

D.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转化为荧光素酰腺苷酸

C

ATP快速荧光检测仪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酶等物质,用来快速检测食品表面的微生物,原理是荧光素与ATP接触形成荧光素酰腺苷酸,后者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发光。

A、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但细胞中储存的ATP较少,需要ATP与ADP不断转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错误;B、微生物残留量越多,产生的ATP越多,所发荧光强度越强,所以用荧光检测仪也能检测微生物的数量,B错误;C、ATP快速荧光检测仪能检测残留的所有能产生ATP的微生物,包括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C正确;D、由图可知,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萤光素酰腺苷酸转化为氧合荧光素,D错误。故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ATP快速荧光检测仪的原理,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胚胎发育期间,秀丽新小杆线虫有个体细胞,但在发育过程中有个体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程序性死亡与4组共15个基因共同作用有关,如下图所示

遗传学研究发现:ced-3、ced-4、ced-9这3个基因在所有个程序性死亡的细胞中都起作用,ced-9可阻断ced-3、ced-4的作用,防止细胞死亡;ced-3或ced-4突变体中,应该死去的个细胞都活下来了;nuc-1突变体中,DNA裂解受阻,但细胞仍然死亡。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健康细胞接受内外信号从而启动程序性死亡

B.组1两个基因对ced-9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具有调控作用

C.ced-9与ced-3、ced-4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D.ced-3、ced-4、nuc-1中任意1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细胞凋亡受阻

D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内、外相关信号的刺激下,健康细胞启动程序性死亡,A正确;

B、图中显示ced-2基因能阻断ced-1基因的开启,从而ced-9基因开启,可阻断ced-3基因、ced-4基因的作用,若ced-1基因开启,ced-9基因关闭,从而ced-3基因、ced-4基因开启,进而执行死亡程序,因此组1两个基因对ced-9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具有调控作用,B正确;

C、ced-9可阻断ced-3、ced-4的作用,防止细胞死亡;而ced-3、ced-4基因的作用是执行死亡程序,显然而ced-9与ced-3、ced-4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C正确;

D、题意显示ced-3或ced-4突变体中,应该死去的个细胞都活下来了,而nuc-1突变体中,DNA裂解受阻,但细胞仍然死亡,即nuc-1基因发生突变并未导致细胞凋亡受阻,D错误。

故选D。

4.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和埃博拉病毒(EBOV)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致病性RNA病毒。两种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病毒均需先合成病毒RNA的互补链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

B.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为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变异性较强

C.SARS-COVID-19的RNA可直接作翻译模板,EBOV的RNA需复制后才能作翻译模板

D.两种病毒首次RNA复制所需的酶并不都是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

B

题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RNA(+RNA)中含有RNA复制酶基因,先翻译形成RNA复制酶,接着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多种病毒蛋白,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埃博拉病毒(EBOV)的RNA(-RNA)先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其中亲代-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酶和多种蛋白质,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

A、据图分析,两种病毒均需至少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A正确;

B、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变异性较强,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RNA上含有RNA复制酶基因,可直接作翻译模板,而EBOV的RNA需复制后形成信使RNA,才能作翻译模板,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酶是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而埃博拉病毒(EBOV)的酶来源于宿主细胞,D正确。

故选B。

5.中华茧蜂没有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其X染色体有三种不同的类型:Xr、Xs、Xt。人工培育的小茧蜂雌、雄个体都为二倍体,其中性染色体纯合型(如XrXr等)的受精卵发育为雄性个体,性染色体杂合型(如XnXs等)的受精卵发育为雌性个体。若中华茧蜂足够大的种群(性染色体Xr、Xs、Xt的频率相同)随机交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小茧蜂的性别与生殖细胞内性染色体的数目有关

B.根据X染色体的不同,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有2种类型

C.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理论上中华茧蜂的雌雄比例为2:1

D.该种群中全部个体的X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是一个基因库

C

1、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2pq+q2=1。2、据题意可知,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rXs、XrXt和XsXt,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rXr、XsXs、XtXt。

A、人工培育的小茧蜂的性别与生殖细胞内性染色体的数目无关,与性染色体组合是否纯合有关,A错误;

B、性染色体杂合型的受精卵发育为雌性个体,根据X染色体的不同,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有3种类型:XrXs、XrXt和XsXt,B错误;

C、中华茧蜂足够大的种群意味着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且其中性染色体Xr、Xs、Xt的频率相同,即各自的频率均为1/3,则随机交配的情况下,雄性个体(XrXr、XsXs、XtXt)的比例为1/3×1/3+1/3×1/3+1/3×1/3=13;则雌性个体(XrXs、XrXt、XsXt)的比例为1-1/3=2/3,显然理论上中华茧蜂的雌雄比例为2:1,C正确;

D、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有染色体上的基因),D错误。

故选C。

6.某一种群果蝇眼色的野生型和朱红色、野生型和棕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P

              

F1

                  

              

              

              

                  

              

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朱红眼

                  

              

野生型

              

朱红眼

              

野生型99棕眼

              

野生型棕眼

                  

              

野生型

              

野生型

              

野生型51棕眼

              

野生型朱红眼50棕眼49白眼

      

A.依据以上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判断朱红眼的基因型有4种

B.杂交组合乙的F1野生型雌雄果蝇杂交,雌性后代中野生型占16/17

C.杂交组合丙的F1野生型雌雄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为2/9

D.杂交组合丙的F1棕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后代中棕眼:白眼=1:1

C

(1)分析杂交组合甲:亲本与F1中的雌性个体均为野生型,F1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朱红眼,说明野生型对朱红眼为显性,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2)分析杂交组合乙:亲本为野生型和朱红眼,后代雌雄个体中野生型与棕眼的比例均为3∶1,说明控制野生型与棕眼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野生型对棕眼为显性。

(3)综上分析,控制野生型和朱红眼的基因与控制野生型和棕眼的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杂交组合丙可推知:当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为白眼,A和B同时显现表现为野生型,有aa和B基因为朱红眼,有A和bb基因的为棕眼。

A、根据分析可知,朱红眼基因型中含有aa和B基因,即BBXaXa,BBXaY,BbXaXa,BbXaY,A正确;

B、在杂交组合乙中,野生型(♀)和朱红眼(♂)杂交,F1的雌性与雄性个体中的野生型∶棕眼均为3∶1,说明野生型对棕眼为显性,基因B和b位于常染色体上,在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F1野生型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3BBXAXa、2/3BbXAXa,F1野生型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杂交组合丙的F1野生型雌性与棕眼雌性比例为6:1,说明bbXAXA基因型致死,杂交组合乙的F1野生型雌雄果蝇杂交,雌性后代中致死个体和棕眼个体所占比例均为,野生型占16/17,B正确;

CD、在杂交组合丙中,双亲均为野生型。若只研究野生型和朱红眼,F1雌性个体中无朱红眼、雄性个体中有朱红眼,说明亲本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若只研究野生型和棕眼,F1雌雄个体中均出现棕眼,说明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综上分析,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杂交组合丙的F1野生型雌性与棕眼雌性比例为6:1,说明bbXAXA基因型致死,F1野生型雌雄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2/9,棕眼雌性基因型为bbXAXa。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后代棕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C错误,D正确。

故选C。

7.已知三体豌豆(2n+1)减数分裂形成的n+1型雄配子不能成活,而雌配子则育性正常,现有一株2号染色体三体高茎豌豆自交,收集该植株的种子种植,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子代高茎:矮茎=1:0,则亲本基因型是AA,决定株高的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

B.若子代高茎:矮茎=3:1,则亲本基因型是Aa,决定株高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C.若子代高茎:矮茎=2:1,且高茎豌豆中三体的比例为7/12,则亲本基因型是Aaa

D.若子代高茎:矮茎=18:1,且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比例为1/2,则亲本基因型是AAa

C

由题可知,亲本为一株2号染色体三体高茎豌豆,豌豆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交。假设控制株高的基因为A、a,若决定株高的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是AA或Aa;若决定株高的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则亲本是AAA或AAa或Aaa。三体AAA可以产生有活性的雌配子的类型为1/2A、1/2AA,有活性的雄配子只有A;三体AAa可以产生有活性的雌配子的类型为2/6A、1/6a、2/6Aa、1/6AA,有活性的雄配子的类型为2/3A、1/3a;三体Aaa可以产生有活性的雌配子的类型为1/6A、2/6a、2/6Aa、1/6aa,有活性的雄配子的类型为1/3A、2/3a。

A、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子代高茎:矮茎=1:0,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应为显性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A,决定株高的基因可能在2号染色体上,也可能不在2号染色体上,A错误;

B、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子代高茎:矮茎=3: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性状分离比,则亲本基因型是Aa,决定株高的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B错误;

C、当亲本的基因型为Aaa时,产生的雌配子为2Aa、2a、A、aa,可育的雄配子为A、2a,则子代基因型为2AAa、5Aaa、AA、4Aa、2aaa、4aa,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2:1,高茎豌豆中三体的比例为7/12,C正确;

D、当亲本的基因型为AAa时,产生的雌配子为2Aa、2A、AA、a,可育的雄配子为2A、a,则子代基因型为2AAA、5AAa、2Aaa、4AA、4Aa、aa,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17:1,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比例为1/2,D错误。

故选C。

8.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外负内正→外正内负

B.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了多巴胺的回收,延长了其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C.吸食可卡因容易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缓解可卡因毒瘾,可考虑使用水解可卡因的酶、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

B

据图分析: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A、多巴胺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可引发突触后膜的兴奋,故与受体结合可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外正内负→外负内正,A错误;B、从图中看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重新回到突触前神经元,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其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延长了其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B正确;C、吸毒者的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分子中,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多巴胺的敏感度降低,吸毒者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可卡因的摄入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即吸毒成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是多巴胺不是可卡因,C错误;D、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使多巴胺受体的活性减弱,进而导致毒瘾更大,不能缓解毒瘾,D错误。故选B。

9.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其中a~d代表四种信息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可以表示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B.b可以表示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生长激素

C.若c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其靶细胞内没有性激素的受体

D.若d是淋巴因子,则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主要是某种T淋巴细胞

D

1、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A、若a表示抗利尿激素,则抗利尿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远距离运输至肾小管和集合管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图示的通过图示方式作用于垂体周围的靶细胞,A错误;

B、若b表示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其特异性受体应该分布于细胞膜表面而不是图示的细胞内部,B错误;

C、若C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其靶细胞为垂体细胞。性激素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方式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因此垂体细胞的内部存在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

D、淋巴因子是细胞因子的一种,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D正确。

故选D。

10.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五种植物激素,近几年科学家陆续发现一些其他植物激素,比如独脚金内酯等。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为了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1所示操作,并进行相关实验。实验一。设置两组实验,对野生型拟南芥和突变型拟南芥分别施用GR24以研究其对侧枝数目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二:设置四组实验,探究GR24、NAA对野生型拟南芥侧枝长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据图2分析突变型拟南芥可能存在独脚金内酯合成缺陷

B.据图3分析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C.独脚金内酯可能促进了野生型拟南芥侧芽部位生长素的积累

D.图示结果不能表明GR24对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侧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A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2、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GR24的作用机理,自变量是NAA和GR24的有无,因变量是侧枝长度,其余的无关变量控制应该相同且适宜。

A、随着GR24浓度的递增,突变体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几乎不变,说明GR24对突变体植株侧枝的产生几乎无影响,进而说明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但不能说明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合成缺陷,A错误;

B、由图3可知,实验自变量是NAA和GR24有无和培养时间,因变量是侧枝长度,其余的无关变量控制应该相同且适宜。NAA和GR24共同处理,侧枝生长明显受抑制,二者在调节侧枝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分析图2,随着GR24浓度的递增,野生型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逐渐减小,说明GR24可促进生长素的积累,从而抑制野生型植株侧枝的产生,C正确;

D、图中野生型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随GR24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只显示了抑制作用,不能表明GR24对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侧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A。

11.近年来人偏肺病毒(HMPV,RNA病毒)被认为是导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患儿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科学家发现,当RNA病毒侵袭细胞时,会释放出病毒RNA,而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可以识别出病毒RNA并与之结合(细胞内免疫),而HMPV在经过一种RNA甲基化修饰后,可逃过细胞内免疫,而在敲除掉这种修饰后,该病毒产生的变异形式可诱发更强烈的免疫应答。注射药物A可增强患儿体内抗体、吞噬细胞的相对浓度,对患儿进行辅助治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MPV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均能抵御病毒

B.药物A可增强人体内吞噬细胞和抗体对HMPV的特异性识别

C.RNA甲基化修饰使RNA上碱基序列改变,相关蛋白质的结合位点丧失

D.利用敲除甲基化修饰后的HMPV,可研制出人偏肺病毒疫苗

D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为:①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②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①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②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③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是由蛋白质外壳和由遗传物质组成的核心构成,为胞内寄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A、HMPV入侵机体后,会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使靶细胞裂解,病毒释放,被相应的抗体消灭,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但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药物A可增强人体内吞噬细胞和抗体的浓度,对患儿进行辅助治疗,但吞噬细胞不能对HMPV进行特异性识别,B错误;

C、RNA甲基化修饰后的病毒的RNA会逃过细胞内免疫,说明RNA甲基化修饰可能使RNA上相关蛋白质的结合位点丧失,但RNA甲基化修饰不会使RNA上碱基序列改变,C错误;

D、敲除甲基化修饰后的HMPV可诱发更强烈的免疫应答,据此特征可研制出人偏肺病毒疫苗,D正确。

故选D。

12.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如下。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

B.植物到蚕和鱼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

C.鱼同化的能量可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流向分解者

D.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C

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系统中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没有提高能力的传递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A、因为该生态系统有鱼饲料等人工输入能量,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A正确;

B、鱼同化量中有鱼饲料中含有的能量,植物到蚕和鱼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B正确;

C、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故选C。

13.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关于在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的操作和菌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果酒制作中,先将葡萄去掉梗,再对葡萄进行冲洗以防止杂菌污染

B.果酒制成后,加入醋曲适当提高温度,并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即可生产果醋

C.发酵条件不当果酒可能变酸,在变酸的酒的表面形成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D.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可以提高果酒的品质并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A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A、果酒制作中,葡萄应该先冲洗再去掉枝梗,目的是避免除去枝梗时葡萄破损而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A错误;

B、果酒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25℃,果醋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0℃~35℃,且醋酸菌为好氧菌,故果酒制成后,加入醋曲适当提高温度,并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即可生产果醋,B正确;

C、发酵条件不当果酒可能变酸,变酸的酒表面常有一层由醋酸菌大量繁殖而形成的菌膜,C正确;

D、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在用于制作果酒的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优良酵母菌,D正确。

故选A。

14.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是在某病原菌均匀分布的平板上,铺设含有不同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图示为培养的结果,其中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现的透明区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可用平板划线法或涂布法接种病原菌

B.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

C.形成的抑菌圈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

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D

纸片扩散法是药敏试验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平板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A、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病原菌,A错误;

B、病原菌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发生抗性变异,B错误;

C、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形成的抑菌圈应较大,C错误;

D、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平板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正确。

故选D。

15.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母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卵母细胞去核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还可以用紫外光短时间照射等方法

B.兔子卵母细胞质中有使大熊猫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

C.重组胚胎需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使之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D.在大熊猫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中,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的分化

A

1、细胞全能性是指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2、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受精卵→2细胞→4细胞→8细胞→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

A、卵母细胞去核的方法有显微直接去除、紫外光短时间照射、化学物质处理等方法,A错误;

B、兔子卵母细胞质中有使大熊猫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故可用去核后的兔子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B正确;

C、去核的卵母细胞与供体细胞通过电刺激后融合,供体核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成重组胚胎,融合后的重组胚胎,需要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激活,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C正确;

D、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具有全能性,还没分化,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D正确。

故选A。

16.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14CO2,48h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14C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与本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B.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

C.遮光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D.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ABD

由图可知:本实验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也研究了不同的光照强度对器官积累有机物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有机物的积累与分配。

A、无论光照和遮光调节下,植物吸收的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先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再还原为有机物,A正确;

B、由图可看出,发育早期,正常光照和遮光70%条件下,营养器官中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均高于生殖器官中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由此推出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B正确;

C、据图可知,遮光70%条件下,发育早期(1-2)分配到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远大于分配到生殖器官的光合产物量,而到了发育的中后期(3-5),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C错误;

D、实验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也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器官积累有机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ABD。

17.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患者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女性杂合子中有5%的个体会患病。研究表明,此现象与正常女性细胞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浓缩形成染色较深的巴氏小体有关。下图1为某患者家族遗传系谱图,利用图中四位女性细胞中与此病有关的基因片段进行PCR,产物经酶切后的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A基因含一个限制酶切位点,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女性杂合子患ALD的原因很可能是巴氏小体上的基因无法正常表达

B.Ⅱ-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

C.a基因酶切后会出现3个大小不同的DNA片段,新增酶切位点位于bpDNA片段中

D.若Ⅱ-1和一个基因型与Ⅱ-4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患ALD的概率为0

ABC

1、分析电泳结果图:正常基因含一个限制酶切位点,因此正常基因酶切后只能形成两种长度的DNA片段;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则突变基因酶切后可形成3种长度的DNA片段。结合电泳图可知,正常基因A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bp和bp的两种DNA片段,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A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bp和93bp,长度之和为bp,故基因突变a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bp、bp和93bp的三种DNA片段。

2、由题干信息可知,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图2推测可知Ⅱ-4基因型为XAXA。Ⅰ-1、Ⅱ-2、Ⅱ-3号都含有与4号相同的条带,故都含有A基因,故Ⅰ-1、Ⅱ-2、Ⅱ-3基因型均为XAXa。

A、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女性杂合子的基因型为XAXa,正常女性细胞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浓缩形成染色较深的巴氏小体,所以杂合子患ALD的原因很可能是XA这条染色体失活,其上基因无法正常表达,Xa表达后表现为患病,A正确;

B、据分析可知,Ⅱ-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据题可知其父方Ⅰ-2基因型为XAY,故其XA来自其父亲,Xa来自母亲,但含XA的Ⅱ-3依然表现为患病,故推测其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Xa正常表达,B正确;

C、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A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bp和93bp,长度之和为bp,故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bpDNA片段中,C正确;

D、Ⅱ-1基因型为XaY,和一个与Ⅱ-4基因型(XAXA)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女儿基因型为XAXa,儿子基因型为XAY,可知所生男孩均不含致病基因,都正常,所生女孩均为杂合子,有一定概率会患病,D错误。

故选ABC。

18.近年来经常有媒体报导大中学生在*训过程中晕倒送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有乳酸的产生,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人体高烧不退时,无汗液蒸发,机体水分仍能保持平衡

D.人体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散热量会大于产热量

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A、剧烈运动时,人体中存在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PH有下降趋势,但由于有缓冲物质存在,故pH不会明显下降,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汗液蒸发是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体高烧不退时,机体无汗液蒸发,此时水分平衡可能被打破,故高烧不退的病人需要多饮水以补充水分来源,C错误;

D、人体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内外温差大,散热量会大于产热量,但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最终散热量和产热量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19.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生物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胜,如昆虫和杂草;K对策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较高的竞争力,以“质”立足,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又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

C.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不可能为负值

D.K对策生物的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ABD

分析题图可知:r对策生物没有绝灭点(X点),K对策生物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结合题干信息“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进行答题。

A、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在种群数量低时可迅速回升,没有X点,因此该类生物难以彻底清除,A正确;

B、K对策生物生殖率低,根据题干信息,K对策动物有一个绝灭点(X),其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从而导致物种灭绝,B正确;

C、当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低于X点,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进而灭绝,所以增长率可以为负值,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说明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BD。

20.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由嗜盐细菌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它具有类似于合成塑料的理化特性,且废弃后易被生物降解,可用于制造无污染的“绿色塑料”。科学家从某咸水湖中寻找生产PHA菌种的流程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②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含合成塑料的选择培养基上

B.步骤③需要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倒置培养

C.步骤④所用到的培养基应加入琼脂,以便挑取单菌落获得纯化菌株

D.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并分别测定嗜盐细菌的PHA含量

BD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由嗜盐细菌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要从某咸水湖中寻找生产PHA菌种,首先要进行目的菌株的筛选,可将咸湖水接种在含盐量较高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培养得到嗜盐细菌;然后,从选择培养基上挑选多个单菌落分别进行扩大培养,扩大培养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最后检测嗜盐细菌的数目和PHA的产量,选择PHA产量最高的嗜盐细菌作为目的菌株。

A、PHA是由嗜盐细菌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要筛选嗜盐细菌,步骤②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含盐量较高的选择培养基上,A错误;

B、步骤③为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需要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倒置培养,B正确;

C、步骤④扩大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不应加入琼脂,C错误;

D、要挑选高产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嗜盐菌,挑取菌落时,应挑取多个菌落并分别测定嗜盐细菌的PHA含量,最后进行比较,D正确。

故选BD。

21.间种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模拟自然界的一个产物。与单种相比,“玉米—大豆间种”可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同时额外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为选择适合间种的大豆品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在实际生产中,单种和间种都要保持合适的行间距,保证通风,有利于植株吸收__________,从而充分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提高光合效率。

(3)与单种相比,间种模式下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从环境因素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间种模式下品种1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不显著,单株产量下降显著,最可能的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玉米—大豆间种的土地氮肥施用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表明,比较适合与玉米间种的大豆品种是_________,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CO2[H]和ATP光照强度弱向籽实运输的光合产物少与大豆互利共生的根瘤菌可以生物固氮(或根瘤菌固氮)品种2与品种1相比,品种2间种时产量较高(或与单种相比,产量降低幅度较小)

间作种植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作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提高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大豆可以与根瘤菌互利共生,种植大豆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从而减少氮肥的使用。

(1)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原理是:绿叶中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从而分离色素。

(2)在实际生产中,单种和间种都要保持合适的行间距,植株之间通风可以保证空气的流通,有利于植物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提高了植物的暗反应速率,可以充分的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进而提高光合效率。

(3)根据题干可知,间作大豆要比玉米低,竞争阳光的能力较弱,因此与单作相比,间作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光照强度不足;单株产量主要与植物种子的有机物有关,植物整体净光合速率下降并不显著,表明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下降不多,但单株产量下降显著(种子中有机物含量下降明显),表明叶片向籽实运输的光合产物少;大豆是一种与根瘤菌互利共生的作物,种植大豆可以通过根瘤菌增加生物固氮的能力,从而使得土壤中氮元素增加,减少人为氮肥的投入。

(4)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单作相比较,品种2净光合速率下降不太明显且单株产量下降幅度比品种1小很多,因此适合与玉米间作的是品种2。

本题的难点是考查间作种植后单株产量下降的分析,由于大豆属于收获种子的作物,叶片进行的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需要运输给籽粒,因此考虑有机物运输情况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2.“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中国科学家团队对水稻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先驱,农民胡代书培育出了越年再生稻等。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

                  

P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现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1)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结果后认为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若要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则双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4)现有各种基因型的可育水稻,请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雄性不育水稻丙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____________。

A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而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77/13aabb和AABb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实验思路为: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意分析,一半F1个体自交得到F2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全部可育,AaBb自交后代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1)由分析可知,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F1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的一半出现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比值的出现是基因重组(或自由组合)的结果。

(2)根据分析,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1/2AaBb、1/2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

(3)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要使得得到雄性不育株A_bb的比例最高,可确定其中一个亲本全部产生b的配子,则亲本之一的基因型型一定是asabb,另一亲本能产生A的配子,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显然所选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4)水稻不育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要确定水稻丙的基因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取基因型为aabb的可育株与水稻丙杂交,观察后代植株的育性。若后代全是雄性不育植株,则丙基因型是AAbb;若后代出现可育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且比例为1∶1,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

熟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自由组合定律解答实际生活中的育种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23.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以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但近年来在连续多年过度放牧的干扰下发生退化,冷蒿种群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

(1)群落中的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____________关系,植物的“气味”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信息。

(2)有研究表明冷蒿可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者利用不同浓度的冷蒿茎叶浸水提取液处理3种伴生植物幼苗,实验结果见下图。据图分析,冷蒿释放的化感物质对羊草和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的影响分别_________________。

(3)绵羊对牧草的喜食程度依次为:糙隐子草羊草冷蒿克氏针茅,但在持续过度放牧下,该草场的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糙隐子草成为冷蒿的主要伴生物种。综合上述研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①冷蒿通过无性繁殖抵抗放牧干扰;②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③糙隐子草在冷蒿草原上可以较好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为食物链“草→鼠→鹰”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kJ·a-l)。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69.5

              

7.0

              

19.0

              

45.5

                  

              

19.0

              

9.0

                  

1.0

                  

4.5

                  

              

3.5

              

1.0

              

2.5

              

微量不计

              

          

据表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kJ·a-l。能量从草到鼠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5)目前对退化草场进行恢复治理的主要措施中,草种补播改良是一种常用方法。为使补播的草种能良好地萌发、生长发育,草场更好地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请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分析,选用的草种应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个要点)

竞争化学)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羊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冷蒿通过释放的化感物质抑制克氏针茅幼苗根的生长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有有一定促进作用7.15×.5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

1、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3、柱形图分析:随着冷蒿茎叶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在较低浓度下,对羊草和糙隐子草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

(1)群落中的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生存环境相同,是竞争关系;气味是化学信息。

(2)由柱形图可知,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克氏针茅的抑制率逐渐增加,羊草的抑制率在低浓度时为负数即促进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幅度越来越小直到开始抑制生长,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加,即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羊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

(3)综合上述研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冷蒿通过无性繁殖抵抗放牧干扰,通过释放的化感物质抑制克氏针茅幼苗生长,挤占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同时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糙隐子草生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冷蒿草原较好生长。

(4)据表格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0+19.0+45.5)×=7.15×kJ?a-1;能量从草到鼠的传递效率为:鼠的同化量÷草的同化量×%=19.0÷(7.0+19.0+45.5+69.5)×%≈13.5%。

(5)草场退化,为了更好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应当种植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的草种;补种本地物种,以保证植被量和环境。

本题结合柱形图和表格数据等,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24.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外壳中的S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可利用其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设计如下图所示,相关限制酶及其识别序列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限制酶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EcoRⅠ

              

G↓AATTC

                  

BamHⅡ

              

G↓GATCC

                  

BglⅠ

              

A↓GATCT

                  

SalⅠ

              

G↓TCGAC

      

(1)人体内,分泌抗体的细胞可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的增殖分化。

(2)根据病毒的结构,图中①过程常用__________酶处理,完成②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

(3)检测④过程是否获得成功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PCR技术扩增无限增殖调控基因时,科研人员设计了如下一对引物(部分序列):GAATTCGACCTCAAATCAGGTAGG和TTCCATTGACTTACACCTAGG,其中下划线部分序列的设计依据是___________,方框部分序列的设计目的是___________。

(5)抗体可变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可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异,由于可变区中氨基酸的种类以及排列顺序干变万化,故可形成许多种具有不同结合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为克服鼠源性单抗输入人体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改造鼠源性单抗获得了嵌合抗体。分析下图,你认为最符合临床要求的嵌合抗体是A~D中的___________。嵌合抗体的研制属于___________这一科技范畴。

B淋巴细胞和记忆B蛋白逆转录酶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显微注射技术介导序列两端的部分DNA序列使扩增出的介导序列两端含有限制酶EcoRⅠ和BamHⅠ的识别序列D蛋白质工程

1、题图分析:图1表示制备新冠病毒外壳中的S蛋白单克隆抗体流程,其中①表示获取新冠病毒的RNA,②表示逆转录得到DNA,③表示用大肠杆菌构建新冠病毒的基因组文库,④表示翻译得到新冠病毒的S蛋白,⑤表示获取无限增殖的调控基因,⑥表示把含有无限增殖的调控基因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细胞X中。

2、图2表示通过人工改造鼠源性单抗获得了嵌合抗体过程。人-鼠嵌合抗体: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鼠源单抗的轻链、重链可变区插入含有人抗体恒定区的表达载体中,转化哺乳动物细胞进行表达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抗体的人源化程度可达到70%,完整的保留了鼠源单抗的可变区及亲本活性,人抗体恒定区的引入则降低了免疫原性。

(1)人体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可来自于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

(2)病毒只有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故步骤①为获取新冠病毒的RNA,可用蛋白酶处理病毒,使病毒的蛋白质分解,最终可分离出病毒的RNA;②过程是逆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

(3)④表示翻译得到新冠病毒的S蛋白,翻译的产物通常是蛋白质,为检测④过程是否成功,常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若出现杂交带,则证明成功;⑥过程是把含有无限增殖的调控基因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细胞X中(动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4)引物是根据已知核苷酸序列设计的,且一对引物应分别从两端开始,因此其中下划线部分序列的设计依据是介导序列两端的部分DNA序列;GAATTC是限制酶EcoRⅠ的识别序列,而GGATCC是限制酶BamHⅠ的识别序列,因此方框部分序列的设计目的是使扩增出的介导序列两端含有限制酶EcoRⅠ和BamHⅠ的识别序列。

(5)结合题意可知,人-鼠嵌合抗体是保留了鼠源单抗的可变区和人抗体恒定区的抗体结构,因此符合条件的是D;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嵌合抗体的研制属于蛋白质工程。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准确把握题干信息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四、实验题

25.与胰岛素治疗相比,胰岛移植能起到稳定血糖、避免低血糖发作的作用。但在胰岛分离过程中,容易造成外周细胞的损伤或丢失(胰岛A细胞主要分布在胰岛外周,胰岛B细胞主要分布在胰岛内部)。为研究胰岛A细胞的缺失对移植的胰岛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正常胰岛和A细胞缺失胰岛,并测定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如图1。

实验二将正常胰岛和A细胞缺失胰岛分别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在正常饲喂的条件下,定时测定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2。

(1)在人体内胰岛素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________。

(2)用酶解法获得A细胞缺失胰岛时,需控制好酶的________,A细胞缺失胰岛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会_________________(明显升高:明显降低/基本不变)。

(3)实验二结果表明,A细胞缺失胰岛的移植不能有效改善小鼠高血糖状态。结合实验一结果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生物体内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α-1抗胰蛋白酶,它在胰岛的自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根据上述原理解释实验二中移植正常胰岛第7天后血糖浓度逐步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

(5)有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则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有人提出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说。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

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肝脏浓度和作用时间明显升高胰岛A细胞缺失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B细胞分泌能力下降)移植中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受损,胰岛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的保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⑧胰岛A细胞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凋亡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在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

(1)胰岛素是机体中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肌肉并合成糖原等),同时还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以升高血糖,所以其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

(2)胰岛A细胞位于胰岛的外部,用酶解法获得A细胞缺失胰岛时,需控制好酶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以避免过度酶解破坏位于内部的胰岛B细胞;A细胞缺失胰岛中由于胰岛A细胞受损,不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但胰岛B细胞仍可分泌胰岛素,所以A细胞缺失胰岛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会明显升高。

(3)分析图1可知,不同血糖浓度下,胰岛A细胞缺失均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B细胞分泌能力下降),所以给糖尿病模型小鼠移植A细胞缺失胰岛,不能有效改善小鼠高血糖状态。

(4)根据题意可知“生物体内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并分泌α-1抗胰蛋白酶,它在胰岛的自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而在移植中会导致胰岛周围毛细血管受损,胰岛因缺乏α-1抗胰蛋白酶的保护,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移植正常胰岛的糖尿病鼠在第7天后血糖浓度会逐步上升。

(5)有研究表明,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短期存活,而与胰岛A细胞混合培养则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这表明胰岛A细胞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凋亡。若要证明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引起的,则需要将分离纯化的胰岛B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和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处理,观察胰岛B细胞的存活时间,若上述说法是正确的,即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的凋亡,则加入适宜浓度胰高血糖素的组胰岛B细胞存活时间长于加生理盐水的组。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实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根据题图信息结合题意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实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