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引起了阿信的注意,它不是什么超级大片,而是一部关于抑郁的纪录片。
它是央视纪录频道最新推出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也是中国首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系列纪录片。正好阿信最近也在看关于心理学和抑郁症相关的书籍,于是一口气刷完了。
图/微博CCTV记录前不久播出后,就冲上了微博热搜,与抑郁相关的话题,也在各大平台掀起了一波讨论。微博话题截图节目组不仅拍摄了许多真实的抑郁症患者,记录下他/她们对抗抑郁的过程,还采访了许多医学界、心理学界的从业者,将有关抑郁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在大家眼前。也许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对抑郁症患者感同身受,但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的自救与被救中,找到新的轨迹呢。只是,他/她们的意外,来得更加猛烈一些。被抑郁“咬”住的他/她们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会这样?——张国荣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抑郁就像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纪录片的片头是三个抑郁症患者的自白,就像一副缓缓拉开的序幕,将观众带进抑郁症患者的世界。前三集的镜头对准的是青少年、青年女性、老年人,这三个高发群体中的抑郁症患者,通过他/她们的视角,讲述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经历。《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图:央视频子烨,是第一个答应节目组拍摄的孩子,她告诉记者,父母不理解的那段日子里,自伤,是让她冷静的办法。她说了一个故事:我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所以要剪纸,我有一把弹性的剪刀,但是盖子不见了,我就很着急很焦虑,想让自己冷静下来,于是我就用剪刀划了一下手指,一看流血了,然后就冷静了。《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图:央视频三年前,子烨几乎用尽全力,才让家人接受这个事实——她生病了。伤害自己,是我们在对抗抑郁时,最需要警惕的危机。在世界范围内,15到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是自杀,仅次于车祸。大人们总是很难理解豆蔻年华里的抑郁。但是,理解,却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另一个叫钟华的高中生,有一天鼓起勇气告诉家长自己生病了,很绝望。当时妈妈说:“没关系,那就休学吧,好好修养一段时间。”后来钟华感叹,这句话无疑是救了她一命,如果母亲当时和其他人一样说“你就是矫情”,她可能就不在了。像大多数家长一样,钟华家长也充满了困惑图:央视频勇敢地向父母袒露,常常是抑郁少年自救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同,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这种脱离生活的懈怠感,是生病了,却常常会被周围的人理解为懒惰、不思进取。这时,家人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图:《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插图
这一点在女性产后抑郁中也是一样,在中国,有近一亿的心境障碍患者中,而女性占据六成以上。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司天梅老师说:抑郁可能和性激素有关系,在月经前夕,很多女性的性格会不稳定,从怀孕到产后,激素水平会发生改变,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绝经以后的一段时间,也是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身体要来适应这种低雌激素的状态。根据专家的数据,在中国,每年超过万的新手妈妈中,孕产期抑郁的发病率近15%。陪伴这个词,在节目拍摄过程中,被人们不止一次地反复提及。尽管这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但痛苦、曲折的过程,总是让人备受煎熬。而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陪伴,就是患者最好的支撑。在抑郁研究所发布的《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中,位参与调查者中,52%的人表示在陷入抑郁时,很少有人能帮助自己。图:抑郁研究所而在“使你的病情恶化的因素”这一项中,出现最多的是“家人不理解我的病情”和“家庭不和谐”。同时,患者觉得自己病情得到好转的首要原因,也是“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对抗抑郁最好的办法
是正确认识它
有饱受抑郁症折磨的病人,就有帮医院和医生。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这是于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抑郁治疗中心。《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图:央视频人类历史上对精神病有过许多妖魔化的认知,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类疾病,依然存在很多误解。即便是知道自己患病了,很多人也医院就诊。真实的精神病院究竟是怎样的呢?看起来其实和普通的住院部没有什么区别图:《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央视频王鹏飞是12病区的主管医生,从北大医学院毕业以后,已经和抑郁症打了8年的交道,每天的查房问诊,他都需要从患者的表述和体态特征去判别,他们的病情是否有所好转。抑郁症患者究竟应该如何治疗,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答案都不尽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药物,是目前世界上治疗抑郁症最有效,也最经济的方式。但很多人都会对精神类药物产生误解。医院住院治疗过抑郁症的乙辰,也曾经对吃药和治疗,产生过强烈的抵触,治愈出院后,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让公众认识和了解抑郁疾病。他通过收集药盒,在一个商场的公共空间里,搭建了一个药盒人,希望以此来消除大家对精神类药物的误解,也消除患者自身的“病耻感”。“人类最大的负面情绪,不是痛苦,不是愤怒,而是羞耻”图:《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央视频还有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叫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这是对抑郁症住院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很多第一次听说这个治疗方式的患者和家属都觉得很可怕,尤其是这个治疗里面带着一个“电”字,以为是一个惩罚措施。王鹏飞医生说:其实,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目前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式。我们治疗抑郁症就像是去搬一块石头,一开始你一推,这个石头动了,你可能心理有数,我可能再一晃,它就能搬走了。但是你使劲一推,这个石头纹丝不动,你心里就咯噔一下,可能后续的治疗就很难。图:《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央视频年10月,国家卫健委要求,常住人口在30医院,必须设置精神科病房,加强精神心理科门诊。但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说,病房远不是结束。精神科很大一部分疾病,都是需要长时间治疗。康复、维持治疗,后续需要的时间会很长。关于抑郁症,学界有一个共识,如果经过两轮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患者疗效依旧不理想,它就会被归为难治性抑郁的范畴。医院里脱离了危险期,但是重返社会,重返生活的日常,抑郁的阴霾依然难以轻易消散,在长时间内与它共生博弈,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抑郁过去了
重启的不仅是生活,还有希望
最让阿信感动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在经历抑郁之后的选择。这些曾经对抗过抑郁的人,都将宣传抑郁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对抗抑郁作为自己的新的人生方向,并且实践其中。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抑郁症青少年子烨,因为抑郁症休学之后,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加入了一个抑郁症患者互助营,在自救的同时,也帮助其他抑郁症患者。子烨说:“帮助别人就像是在帮助自己,从家庭到社会,重新搭建起温暖的连接。”图:《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央视频还有一个叫毛爱珍的老人,儿子因为抑郁症去世,在儿子去世之后,她也一度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但她将这份痛苦,化成了行动的动力,她不仅成立了抗抑郁的基金会,还发起了对抗抑郁的各种活动……对于抑郁症患者和家属而言,这就像是一道关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题。存在主义先驱萨特曾说:“觉醒的人,就是一个有目的地去做事,而且对所做之事的意义充满信心的人。”还记得电影《心灵奇旅》中,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意外后,主人公最终认识到:当你想拥抱生活的那一刻,填满人格的火花就已经被点燃。图:《心灵奇旅》在《十死换一生》中,作者希瑟在医生的建议下,搬进一个小巧舒适的房子里。当看着家里所有人、好友们都来帮忙时,希瑟心里生出了这样的感受:“我坐在门廊上,阳光透过遮阳蓬,洒在我的脚指头上,我不想死了。”也许,抑郁症就是生命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但我们永远都有机会重新点燃希望。#今日份互动#你了解抑郁症吗,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评论区一起来聊聊吧~《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18个月的抑郁症折磨长达一个月的实验治疗过程十次“死亡”,换来一次重新生活的希望《十死换一生》??《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
??
《变态心理学》
全面且权威的精神障碍知识科普??
-End-
编辑:Yoyo、hh
审核:桑桑
.11.19
点「在看」,给阿信加鸡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