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技法略谈1以星拱
TUhjnbcbe - 2022/7/17 16:51:00

人物形象塑造是要讲究方法的。可以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方法到位了,才能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人物形象刻画过程中,缺少刻画方法的设计,人物形象呈现的效果就会受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人物刻画方法的运用也非常普遍,这些技法都值得我们今天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去挖掘,去学习。

下面我们看看唐诗人杜牧的一首《赠别》,体会一下以星拱月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点明主人公的年龄和长相:娉娉婷婷,轻盈袅娜,姿态优美,十三岁刚出头的年纪,长相和走路的姿态就像二月初刚刚绽放的豆蔻花一样,美啊。且这种美对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作者接下来说,在十里繁华的扬州大街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姑娘能有这个小姑娘这么好看了。

在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上,诗人杜牧在这首诗中呈现的方法,的确值得我们玩味。

“娉娉袅袅十三余”,描摹了少女轻盈、袅娜、优美动人的妙龄体态。这是作品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唯一一句。“娉娉袅袅”写的是女子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抓住了小姑娘最美的外在特征,也是最能打动人的外在气质,一下子就收到了纯美的视觉效果——且是动态的美的视觉效果。“十三余”则是描写女子的芳龄。“十三余”与“娉娉袅袅”组合,更使诗中女主人的形象鲜明突出了,使人如目睹她那美丽的倩影。这一避实就虚的写法,真算得上空灵入妙。

“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一句以花喻人,刻画了女主人的身形娇小与秀美。从字面上看,在这一句里,诗人没有直接写女子,而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二月初放的豆蔻花做比。如此一来,女子的娇小秀美、轻盈袅娜的体态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含苞欲放”的意思。“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可谓是极为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这确实是诗人运笔的独到之处。然而,诗人写到这里,似乎还只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远没有发挥到尽致的程度。

写到此,作者又觉赞美之情还不能更改表达,接下来作者用了人物形象刻画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以星拱月法,极写女主人美艳绝伦——“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繁华之扬州,佳丽数不胜数,唯她最俏。扬州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十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女,但“卷上珠帘总不如”,可想而知这个姑娘给作者带来的震撼。作者用以星拱月法,极写了女主人公貌美冠天下。

从杜牧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来看,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小歌女。作者写女主人的貌美,可能不仅仅止于赞美,也写出了在失意生活下,这位小姑娘对杜牧生活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姑娘就是诗人杜牧情感上的慰藉。作者应该是快要离开扬州会到都城长安了,在即将别离的时候,作者极赞这样一个貌美如花的小姑娘,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的复杂。

因此,我们可以说,诗人杜牧在刻画小姑娘形象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写出了诗歌背后的“我”。

这首绝句,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又写到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先写身形体态之美,再以花喻之,再用夸张的手法和以星拱月的方法,将女主人的形象刻画到极致。诗中的主人公,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形成多次审美体验,一是直观的体验:十三余的年纪,长相姿态娉娉袅袅,宛如二月初梢头上的豆蔻之花;二是意念体验,是一种放大的体验:繁华扬州,十里长街,所有红楼上的女孩,都没有这个姑娘漂亮。作品运笔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情感真挚,可谓俊爽轻利之至。赠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佳人不用一个“美”字,却又能将形与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按复制)

现代诗歌原创基地(以诗会友)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技法略谈1以星拱